中小学体育教学“竹竿舞”的应用价值与实施策略
2021-09-10刘璐玮
刘璐玮
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提出新要求,强调以创新为前提,搭建全新的课堂空间,目的是为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将“竹竿舞”应用到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对“竹竿舞”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发现“竹竿舞”的应用丰富了体育教学资源、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且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资源补充、完善教学过程和丰富课内外活动,让“竹竿舞”的教学价值凸显出来,为中小学生成长提供必要条件。
1 引言
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内涵深远,是民族体育发展的瑰宝。中小学体育教学“竹竿舞”的应用,让传统的课堂资源得到丰富,且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兼具趣味性、健身性、娱乐性以及易学性,在中小学阶段的开展相对便捷,符合中小学体育课堂的改革需要,契合中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未来体育教学创新有重要意义。
2 中小学体育教学“竹竿舞”的应用价值
2.1 丰富体育教学资源
传统的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集中在田径项目和球类项目上,由于内容本身的可拓展性不足,导致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十分有限。大部分学生对枯燥的体育资源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有限,限制自身体质健康水平的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影响。“竹竿舞”的应用与尝试,丰富了体育教学资源,让传统的课堂空间得到延伸,资源本身更丰富,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
2.2 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积极性
体育学科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才能够获得收获与成长。但由于内容本身的单一性,学生的积极性并未得到调动,导致体育课堂的价值大打折扣。针对这一问题,将“竹竿舞”应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独特属性,远比田径项目和球类项目的吸引力更强,学生的成长空间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从而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2.3 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长远发展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这些资源的传承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长远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失传,做好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关键。为此,将“竹竿舞”融入到中小学的体育课堂实践中,让广大青少年成为该项目的直接参与者,从而深刻理解“竹竿舞”的独特魅力,成为该项目的传承人,发挥体育教育平台的价值。
3 中小学体育教学“竹竿舞”的实施策略
3.1 做好资源补充
“竹竿舞”也称为“竹杠舞”,持竿者分为三种姿势,分别为坐、蹲、站三种,变化多元,通过有节奏、有规律的碰撞敲击,舞者把握竹竿分合的瞬间完成动动作,呈现优美的动作与舞姿。在该体育项目的融入实践中,要做好资源的补充。一是要选择场地,虽然该项目的开展对场地方面的要求并不高,但还是要以空旷场地为主,保证地面平整,空旷,符合“竹竿舞”的开展需要;二是要准备好竹竿,作为“竹竿舞”的主要工具,竹竿的准备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要精选音乐类型,保证音乐的节奏性。在完善的资源补充的基础之上,开展教学实践。
3.2 完善教学过程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对“竹竿舞”这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不陌生。在前期阶段,为了进一步完成“竹竿舞”在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导入,则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来达成目标,利用视频资源等方式让大部分中小学生了解到“竹竿舞”的实践过程,并吸引注意力,调动学习热情。带领学生简单的律动,达到前期热身的目标;在中期的实践阶段,可以带领对“竹竿舞”较为熟悉的中小学生参与到实践过程中,将“竹竿舞”的魅力充分展现,在完成示范之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以“组内差异,组间均衡”的分组方式,让“竹竿舞”教学实践有序推进。音乐选择既可以是民族的傳统音乐类型,也可以是现代流行音乐,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选择。首选还是以民族音乐为主,这样更能与“竹竿舞”形成情感上的联动,加深学生对“竹竿舞”内容的深刻认知;在课后阶段,对学生开展全过程的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参与积极性、实践效果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竹竿舞”的课堂教学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便捷条件。教学全过程的优化与设计,突破传统课堂空间的局限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3.3 丰富课内外活动
课内外活动空间的搭建,让中小学体育课堂空间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在“竹竿舞”的教学实践中要丰富课内外活动空间。对内,可以定期组织围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会”,将学生吸引其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体验中不断成长;对外,可以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户外的“竹竿舞”实践活动,也可以深入到当地参与到民众组织的“竹竿舞”活动中,强化对“竹竿舞”的深度理解,在课内外的活动体验中发挥作用。
总而言之,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要以中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前提,不断补充更多元、更具创新性的内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多元的内容带来了良好的学习体验。从“竹竿舞”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情况看,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成长空间更广阔。
(作者单位:青岛启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