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干预措施的分析
2021-09-10孙旭双
孙旭双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锻炼强健体魄,磨练坚强意志,坚定理想信念,刻苦学习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我们的社会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也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指导政策,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理念,逐步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模式,强化学校体育和课余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为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1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状况
青少年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导致身体活动的机会急剧减少,无形之中就丢掉很多锻炼的机会,由此引发体质健康问题频繁发生。世卫组织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在世界范围内,约80%的青少年未达到每天60分钟的中等到大强度的身体活动建议标准,各国青少年普遍存在身体活动不足的弊病。在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体质问题愈发严重;体育与教育分离,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面临瓶颈。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并不乐观的现状,给国家未来建设与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
2 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
2.1 家庭因素
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身心成长。大多数家长体育意识淡薄,认为体育耽误孩子的学习,而且体育课存在不安全的隐患,对体育意识不但不了解还存在一些扭曲的认识,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娇生惯养等不当的教养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体质健康。出于安全的考虑,孩子被限制在家庭内活动,导致儿童缺乏必要的身体活动,造成严重的运动缺乏。给予孩子很大的学习压力,周六日各种补习班,紧凑的生活使孩子缺乏体育锻炼和自由活动的时间。
2.2 学校因素
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学校还是注重学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学生只为了考取更高的分数去学习,以满足自身和家人的期望,学校体育的功能和地位逐渐弱化,得不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从而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
近年来,为了提升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但很多没有得到落实。审视我国当代学校体育,不难发现,替考、成绩造假、数据造假、人情分、逃课等现象仍然存在,不能如实的反映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上报数据和抽测复查数据一致性比对极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监管和评价机制得不到落实,学生体质得不到增强。
我国中西部地区严重性的缺乏体育教师的现象,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对学生来说每周上课的次数少之外,还不能掌握专业的体育技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不完善,导致开展的项目单一化,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 社会因素
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空间却越来越小,电梯的直上直下,都限制了人们的活动方式,大大减少了人们的身体活动活动。科技的快速进步,电子产品成为人们的依赖,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成瘾,久坐不动成为一种习惯,接触室外环境更少,长时间看电子产品,对视力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人们的出行也越来越便捷,交通方式多样性,公交车、私家车、滴滴打车等导致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节省体力,大大减少了外界环境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刺激。
3 提高青少年体质的干预措施
3.1 扩大政策的宣传并落实到位
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多项政策,相关的部门应加大宣传体质健康知识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起到一定的督促和提醒的作用,使其有良好的途径获得提升体质健康水平的知识,有助于其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建立多元化的监管部门,相互监督,协调好部门关系,建立奖惩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监管效率,落實到位,使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有更好的发展方向。
3.2 学校提高学校体育的质量
学校以素质教育为手段,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学校场地器材,提高学校体育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其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3.3 家庭增强体育意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家长应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平衡学习与孩子健康成长的关系,在空余时间带孩子到室外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在运动中陪伴孩子,收获健康,收获坚强,促进孩子健康茁壮成长。青少年的健康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祖国的未来,每个人的健康,不但决定了自己的学习、生活质量,还影响着家庭的幸福和快乐,与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息息相关。
结语:在国家“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大背景下,青少年体质下降是我国面临严峻的问题,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为出发点,深化体教融合,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辐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四大领域,形成校园、家庭、社区一体化的促锻炼、增体质机制。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