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网络隐私悖论成因研究述评

2021-09-10常青青

时代商家 2021年17期

常青青

摘要:本文嘗试帮助相关学者了解网络隐私悖论的发展脉络和国内外的发展态势,为国内本领域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通过对Scopus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期刊库的研究成果进行搜索,选择了57篇国外与11篇国内研究论文作为样本,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从网络隐私悖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背景及成因视角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对国内网络隐私悖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信息隐私;隐私悖论;文献回顾

隐私悖论是一种主动行为,是隐私的隐秘性和网络的分享性矛盾冲突的结果。互联网越发展,社交平台和自媒体越兴盛,这种矛盾越是突出,隐私悖论现象越复杂。不节制的自我披露行为埋下了隐私安全隐患的火种,使得个人的隐私安全处于被威胁之中,自我披露反过来又进一步深化了隐私担忧心理。网络隐私悖论的研究是当前信息管理领域前沿热点议题,已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缺乏系统的总结以便有效指导实践及辨明未来探索方向。为此,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通过文献筛选分类,从成因视角方面系统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进程。为更好地推动我国网络隐私悖论理论研究的纵深化发展,对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样本的选择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基于人工筛选确定文献样本。以下是简要步骤:(1)首先按关键词筛选。我们搜索文献的第一阶段涉及在Scopus数据库与中国知网(CNKI)期刊库中确定的关于隐私悖论的论文。使用“隐私悖论”这一关键词,68篇外文文章以及11篇中文文章被列为与隐私悖论有关。(2)按摘要及主题的人工筛选。我们按照摘要与主题删除了关于隐私悖论法律和伦理方面以及有关个性化隐私悖论的文章。

本研究最终的文献样本包括57篇外文文献以及11篇中文文献。我们认为,我们的审查涵盖了大部分有关隐私悖论的文献,并包括有关该主题的所有重要的研究文章(详见表1)。

二、国内外网络隐私悖论的成因视角

(一)网络隐私悖论的成因视角状况

在国外57篇论文中,仅以启发式影响作为隐私悖论成因视角的论文有15篇。使用了隐私演算理论视角的有8篇,其次是研究示范以及认知限制的视角。其他包括社区理论,结构化理论,社会代表理论以及量子理论的视角都各有一篇。应当指出的是,尽管国外学者们广泛引用了各领域的多个理论视角,但是其中只有2个视角的文献篇数超过5篇。表现出了理论多元化但重点使用的理论相对集中的特点。相比来说,国内文献对隐私悖论的成因解释大部分是从隐私演算的视角出发。

(二)网络隐私悖论的成因视角分析

研究人员已经面向不同的学科寻找理论,助力于隐私悖论现象的理解。垂直化、融合多学科的隐私悖论研究发展,催生了对态度和行为多样化的解构与测度方法,丰富了学者们对隐私悖论问题的认识,但同时也造成了研究结论的不尽相同。再加上学者们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最终导致学者们对隐私悖论的剖析呈现出差异,产生了不同的成因解释。虽然国内的研究者研究视角较单一,但我们能看到,已有研究者正在拓宽隐私悖论成因的研究视角,促进对隐私悖论多层面的认识。

虽然对隐私悖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多维度的理论分析,但隐私悖论行为是一个复杂的权衡过程,没有一种能够被普遍接受的理论用于解释隐私悖论现象。所以需要学者们探索新的理论视角。特别是有几种行为科学理论适用于该研究,如社会认知理论及其衍生物(详见表2)。

三、对国内未来研究的建议

隐私悖论行为被认为是一个复杂的权衡过程,就目前而言,学术界还未有一个完善的理论框架去解释该现象。这是需要深入探索的过程,对隐私悖论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充分的了解隐私悖论产生的机制,结合国内外隐私悖论的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值得国内研究者关注的四个方面:①注意研究方法的可用性,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关于研究方法,调查和实验都是有用的研究手段。大多数学者通过问卷来测度社交网站用户的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这是隐私悖论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但并非实证的唯一路径。调查依赖于自我报告的行为,这往往与实际行为有所不同,调查研究应考虑到隐私行为的自我报告不可靠,未来的研究应该弥补在以前的研究中所采用方法的缺点。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地使用“硬数据”,即实际行为的证据,而不是自我报告的行为。相关文献中的大多数实验都不能重现一个现实的背景。国外的研究者正在探索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国内的研究者们还需要努力的方向。②针对个人隐私行为进行研究,而非意愿或态度。目前国内对隐私悖论行为的研究主要是理论性的探讨,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常常混淆态度,意向与实际行为的区别。在已有研究中,大多数研究围绕消费者对隐私关注的行为反应,但“行为反应”这一概念在大多研究中测量的都是意向而非实际行为,从理性行为理论进行推导,行为是与意向匹配的,但就隐私悖论而言,这一理论可能带有误导性。事实上,隐私关注与意向结合,并不一定会影响实际行为。因此,应针对个人实际的隐私行为进行研究,而非意愿或态度。否则就会存在研究失范的问题,产生对隐私悖论研究的矛盾现象。③从多个视角出发,深入解读隐私悖论现象。没有一种单方面接受的理论用于解释隐私悖论现象,国内对隐私悖论的理解主要是从隐私演算的视角出发,基于经济学理论剖析隐私悖论成因,视角较为单一,导致对隐私悖论现象缺乏多方面、深层次的理解。相比之下,国外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更为多样。国内大多数的研究者是从个体层面探讨隐私悖论行为,缺乏从社会理论这种大的视角上看待隐私悖论,这也是今后可以研究的方向。同时,国内的研究可以关注认知限制对隐私悖论行为的影响,从认知评估的层面看待隐私行为是一种发展趋势。④借鉴国外相关研究,但要注意关注本土情况。相较国内研究,国外对隐私悖论的研究成果更为丰硕。一方面,国外对隐私悖论行为的讨论要更为深入;另一方面,融合的学科方法也更为多样,这些对国内的学者来说都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但是同样的学科方法以及研究结论不一定适用于我国情况。研究人员已经注意到研究信息隐私背景的重要性。国内以往研究大多是基于传统互联网背景和西方情境展开的,基于中国特有社会文化情境下的研究极为缺乏,无论从文化还是社会结构层面来说,西方国家与我国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国内研究者们应该从社会理论的视角出发,基于当下的情境,研究隐私悖论。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人口学特征,这也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地方。样本应尽可能具有代表性。未来的研究还可以集中在特定的年龄和文化群体,如老年人,农村群体等。

参考文献:

[1]张玥,朱庆华.国外信息隐私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4(13):140-148.

[2]齐荣.用户隐私研究综述[J].软件,2015(1):125-130.

[3]薛可,何佳,余明阳.社会化媒体中隐私悖论的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传播(汉文版),2016(1):34-38.

[4]朱侯,王可,等.基于隐私计算理论的SNS用户隐私悖论现象研究[J].情报杂志,2017,36(2):1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