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教”的高职院校国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2021-09-10孙新潮付盼盼
孙新潮 付盼盼
【摘要】高职院校既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目前高职院校国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缺乏专门国学师资、缺乏相关教学经验、缺乏团队建设等问题。在“三教”改革的政策指引下,高职院校应通过积极开展人才柔性引进、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开展师资队伍团队化建设等途径,全面提升国学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和国学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国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高等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同时也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主要任务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在高职院校开设国学教育类通识课程,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高职院校国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基本上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较侧重于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对国学相关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某种程度上存在重专业轻通识、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尤其是国学教育师资队伍与专业课程师资队伍相较而言,显得非常薄弱。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国学教育的效果。当前,高职院校国学教育师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缺乏专门国学师资。目前高职院校国学课程师资多为兼任教师,专门的国学师资较为缺乏。一些院校在安排师资时,只要教师所学专业与中国古代文学相关,甚至是与文学、文字等专业相关,就会被安排担任国学教育课程。此类师资由于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在专业知识、国学修养、文化底蕴等各方面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学教育的需要。
2.缺乏相关教学经验。由于高职院校国学教育师资多为兼任教师或非本专业的教师,他们有其他本職工作或教学任务,往往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进行国学专业知识学习、教学方法研讨、理论研究等教研活动。部分教师授课时以自己的特长和喜好为重点,授课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另外,由于教师职后教育较少涉及国学相关内容,教师往往只能通过自学来提升教学能力,成效不太明显。此类现象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相关教师授课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授课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3.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目前高职院校国学教育师资较倚重教师个人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的作用,不太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和团队整体作用的发挥。任课教师授课时通常只关注自己所教授课程,缺乏团队协作意识,未能真正形成团队合力,很难能产生重大、标志性教学成果。
三、高职院校国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相关对策
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推进“三教”改革,已成为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在“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要素,无论是教材的编选、讲授,还是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都需要教师来具体实施。高职院校应怎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国学教育质量,是目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三教”改革的大背景下,可尝试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开展人才柔性引进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的柔性引进是一种资源互补和共享,是目前解决高职院校国学教育优秀师资力量、高素质高学历国学教育人才短缺的一种有效举措。高职院校可以从其他高校、国学教育培训机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大师工作室等机构聘请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国学教育,达到以下效果:
1.借助外聘教师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做好“传帮带”工作,发挥“鲶鱼效应”,给现有教师队伍带来新思想、新理念、新学识。外聘教师可以直接面向校内教师开展培训或讲座,支持、指导校内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申请科研项目、开展教学研究改革、编写教材等,通过加强指导,传授经验,使其快速进步、快速成长,从而有效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2.借助“外脑”获得国学教育方面的发展和突破。外聘师资由于长期在相关领域从事专门工作,有专业、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讲授国学课程时,外聘教师可以定期到校内为学生授课,或不定期开展国学教育讲座,或利用网络平台线上直播授课、录制微课,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开阔学生视野,为学校国学教育注入新活力、带来新生机。
(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双师”素质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国家教育政策的重点关切对象,也是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重点与难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探索建立学校、企业、行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落实好“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不断提升国学师资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使其既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真正做好学生的导师。
1.加强国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可以明确教师轮训时间,落实教师在职提升计划,安排相关教师到其他高校、国学教育培训机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书院等与国学教育有关的机构顶岗实践、开展学习培训。
2.提升教师国学素养。可以通过安排教师集体学习培训,开展国学学术交流活动等,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文化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校企合作培训,培养一批善于教学、精于教学、乐于教学的理论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国学教师。
3.健全教师发展机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推行的“1+ X”证书制,教育部门可结合方案,将国家职业标准、教学标准等纳入国学教师专业发展必修内容,完善政策机制,引导国学教师积极融入“行业圈子”“职教圈子”和“学术圈子”,使教师与国学相关专业、行业的发展保持密切联系,在“三个圈子”中逐步成长为行业专家。
(三)加强教师团队化建设
2018年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9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都提到要加强教师团队化建设,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高职院校构建“功能整合、结构合理、任务明确”的结构化的师资团队,能够有效打破当前教师单兵作战、缺乏团队协作的现状。在国学教学方面,团队化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形成教学团队。承担国学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加强合作,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学团队。每位教师在团队中要有相应的角色和明确的分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推进老中青教师团队的传、帮、带,从而形成相对完整、新颖的知识结构。通过开展团建活动、教学技能比赛、读书报告会、集体听课等活动,增进团队成员间的了解、友谊与合作,推进教师之间知识技能的优势互补,提升凝聚力,形成团队战斗合力,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2.开展模块化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选择若干模块教学单元,结合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顺序,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各自专业特点和优势,构建分工协作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模块化教学。
3.全面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素养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正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一样,要在高职院校的教师中,要形成人人学国学、人人懂国学、人人知传统、人人有修养的良好氛围。惟有如此,才真正能做到“三全育人”。
参考文献:
[1]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
[2]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
[3]秦华伟,陈光.“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三教”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
[4]郑士林,林晶.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德育研究,2019年7月
[5]刘志霞,李丽平,张何煦.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