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2021-09-10沈静
【摘要】高校声乐课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高校本科教学声乐课程思政的建设,对声乐课程思政中的教学案例进行实践研究,阐明高校声乐课程思政的价值和意义;以革命历史歌曲为教学内容对声乐课程思政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提升高校声乐课程思政的质量及有效性。
【关键词】声乐课程思政;高校;实践研究
总书记说:“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
2020年6月5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国家层面上的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于教学工作,发挥好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一、高校声乐课程思政的价值和意义
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实践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育人思想,通过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反映时代主流价值取向的优秀作品,在演唱教学中培养、坚定学生的爱国精神、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和担当意识。
通过着力加强声乐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内涵建设和以正确价值观引导的教学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设计及实施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是“汤里撒盐”,而是通过音乐专业技能学习和审美学习,把深植于优秀声乐作品中的正确价值观沁入到声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既强化声乐演唱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又利于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积极向上、敢于创新的品质。
二、高校声乐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2019年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开展本科课程思政项目建设,由笔者主持的项目声乐课程(4)经过一年的建设,于2020年12月2日在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演播厅举行了声乐课程思政结题音乐会。在一年的课程建设中,对声乐课程思政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未来声乐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有了进一步的构想。
(一)声乐课程思政核心概念
以构建声乐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高师音乐师范专业必修课程《声乐》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以声乐课程的特性“音乐的审美体验”为核心,将课程思政的理论贯穿在声乐课程的演唱体验中。
(二)声乐课程思政目标
在具有扎实的音乐教育教学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理解音乐学的知识体系及基本实践和方法的同时,建立音乐学科与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三)声乐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1.声乐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案例
(1)歌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目标:学生学会歌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能够在演唱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热情饱满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歌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基本内容进行深度解读,自觉培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设计思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白我国要建设成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知识点,从而自觉培养、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歌曲创作:邀请作曲者王立群老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谱曲。
学习歌曲:初步学习歌曲,体验歌曲的情感。
演唱歌曲:歌曲采用混声合唱和轮唱的形式演唱。歌词主要为三句:“国家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要自由、平等、公正、和谐;人人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歌曲旋律朗朗上口,节奏鲜明有力。
课堂讨论:本节课侧重于学生政治认同及政治素养的提升。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围绕着歌词的内容、在生活中该怎样树立、践行核心價值观;学会这首歌曲以后应该怎样传播歌曲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曲目排练:教师和作曲家一起确定歌曲的演唱速度、风格。最终用进行曲的速度,用轮唱的形式来表现歌曲。
教学效果:同学们的第一感受是“好唱”“容易记”,在深刻记忆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体会,也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初衷,对今后该怎样树立和践行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歌唱《我和我的祖国》
学习目标:学生分声部演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能够情绪饱满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学重点:以歌曲为切入点体会歌曲的内涵,激发同学们对日益强盛的伟大祖国产生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共鸣。
设计思路:《我和我的祖国》是这一次声乐课程思政中大家熟悉度最高的一首歌曲,每一个同学都可以熟练地演唱歌曲的主旋律。在课程思政中教师启发同学思考,为什么这首歌曲的传唱度这么高,演唱者应该怎样更好的演唱和体会歌曲的情感?
课堂讨论:《我和我的祖国》高度传唱的原因。同学们纷纷表示,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和歌词都特别打动人心。歌词把祖国和我们比喻成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在演唱时可以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这种情感直接抒发并得到升华。在云南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首歌曲特别有凝聚力,大家纷纷用多样的形式来进行歌曲的演唱展示,少数民族同学还用自己民族的语言进行了演唱,体现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团结友爱。同学都觉得正因为这首歌曲传唱度高,听众和演员特别有共鸣,台上台下经常一起演唱,演员和观众都陶醉在激动人心的旋律中。所以,唱的时候大家都特别能抒发自己的感情。
教学效果:在排练时同学们都情绪饱满,激情昂扬。在表演时,在舞台灯光的照耀中,在合唱团员集体激励下,大家的演唱饱含深情,有的同学在演唱时热泪盈眶。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样的表演形式,激发出了对祖国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3)云南师范大学2019年本科教学声乐
(4)课程思政结题音乐会
学习目标:通过演唱声乐课程思政的歌曲抒发爱国情怀,展示艺术风采。强化学生的思政观念,积累和学习未来开展思政教学的实践经验。
设计思路:将声乐课程思政的舞台作为我们的讲台,将音乐厅作为我们的课堂。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中,能更加自觉地将课程思政的主题内容融入未来的学习生活实践当中。
教学过程:2018年级选修这门课程的45位同学参加了结题音乐会,其中包括傈僳族、佤族、哈尼族、傣族、彝族、白族、壮族等多位少数民族同学。音乐会以合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场,演唱歌曲分为抗战歌曲、革命历史歌曲、弘扬传统文化歌曲、爱国爱家乡歌曲、新时代歌曲、中国梦主题歌曲六个部分,包括《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延安颂》《共和国之恋》《我和我的祖国》《把一切献给党》等27首歌曲。演出形式有大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男女声对唱及独唱等,同学们热情饱满地演唱了每一首作品,让现场观众在优美的音乐中体会深厚的爱国情怀,感受声乐思政课的成效。
教学效果:音乐会在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中结束。学生们激动的表示,在这堂“音乐厅里的思政课”上,既感受到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也看到了学校思政课堂更加贴近学生,在追求创新的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为进一步丰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打下了基础。
2.声乐课程思政教学的再设计
为了更好的实施声乐课程思政,笔者结合声乐课程思政的教学经验,对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教学设计。
课题:革命历史歌曲的意蕴——《洪湖水浪打浪》
学习目标:演唱歌曲《洪湖水浪打浪》,能够情绪饱满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学重点:深刻领会歌曲的内涵,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设计思路:一首好歌可以唱出一个时代。《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谱写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优秀儿女爱国、爱家,追求解放和幸福、自由的新生活的高尚情怀和民族精神。歌曲旋律优美,抑扬婉转,热情抒发了洪湖儿女对领导人民翻身解放的共产党的感恩之心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体现了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中不畏艰辛、不怕牺牲,忠贞、自信的豪迈与浪漫性格,传扬出悠悠中华情,烈烈民族魂,拳拳赤子心。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详细了解歌曲的背景,了解歌曲的创作历史,明白这首歌曲的核心意义是缅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歌颂共产党的辉煌功绩和恩情。演唱这首歌曲并领会歌曲后面的深刻意蕴是声乐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①结合歌曲讲党史: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洪湖地区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贺龙、周逸群等人创建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部分。1927年,秋收暴动之后,留在湖北的赤色武装,包括沔阳、石首、监利等地的数支游击队都在洪湖岸边开展游击活动,坚持革命斗争。《洪湖赤卫队》反映的是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利用河湖港汊的有利地势,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创建了具有水域优势的特殊红色根据地这段革命斗争历史。
②演唱歌曲:该曲的音乐构思来源于生活,主题来自湖北襄河两岸广泛流行的民歌《襄河谣》。旋律朗朗上口,结构精炼,立意鲜明,音节铿锵,朗朗上口,极富音乐性,为歌曲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歌曲共有十二句歌词,前八句歌词描述出洪湖是美丽富饶、堪比天堂的鱼米之乡及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后四句歌词表现的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洪湖人民有着无限美好的生活前景,着重抒发了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升华歌曲的革命主题,凸显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③讲解歌剧、电影的故事:
观看由歌剧《洪湖赤卫队》改编的电影《洪湖赤卫队》,对剧情进行介绍,着重观看影片第41分钟至45分钟的部分。该剧主要剧情为洪湖赤卫队在乡党委书记韩英和大队长刘闯带领下,遵循毛澤东同志在江西中央苏区对敌斗争的成功经验,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下坚持和国民党反动派、地主恶霸进行顽强斗争,最终配合红二军团主力消灭了彭霸天武装及国民党保安团,捍卫了洪湖革命根据地。
这部歌剧的音乐是在沔阳花鼓戏和洪湖地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曲调亲切委婉,悠扬悦耳,深受广大观众、听众喜爱。其中以《洪湖水浪打浪》为最受人们欢迎的唱段。这首歌是《洪湖赤卫队》这部六场歌剧中的第三场——赤卫队打了一场胜仗之后,以剧中主人公韩英为主演唱的一首具有独立性、风格化的插曲。
在根据歌剧改编的电影《洪湖赤卫队》中,这首歌也是出现在一场胜利之后,主人公韩英在胜利的喜悦中憧憬美好的未来,在赤卫队员们的欢笑声中,画面呈现出红彤彤的太阳,展现出美丽的洪湖景色。一条小船从红绿相间的荷花丛中浮现出来,韩英和秋菊用甜美的嗓音,充满激情地唱起了这首《洪湖水浪打浪》。
④讲授歌曲:分析歌曲的结构。歌曲的开始就是曲调核心,加上变化的自由模进构成了第一乐句,再以第一乐句为基础加以变化和发展构成了第二乐句。经过对比的第三乐句,又加以变化发展,重复了第一乐句,形成“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分析平常歌曲独唱版本和电影中独唱和女声齐唱的版本在表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⑤课堂讨论:《洪湖水浪打浪》的革命历史意蕴
据说在创作该剧的时候,创作组在洪湖西岸的沙口镇采风时,偶然听见湖面打渔船上的渔民唱的渔歌《襄河谣》:“洪湖水,浪打浪,太阳出来放金光。白天下湖来撒网,夜晚扛枪去站岗。地主湖霸都打倒,渔民个个喜洋洋。歌唱领袖毛主席,歌唱救星共产党。”这令创作者们如获至宝,当即写出了《洪湖水浪打浪》的歌词,赞颂了共产党的恩情,突出了歌曲的革命主题。这首歌随着歌剧和电影传播,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全国各地人民传唱不息。
⑥歌曲表演唱:歌曲表演形式是女声小合唱,教师确定演唱的速度、风格。让学生自主设计表演唱的动作。主要激发同学们在自排自演的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歌曲排练时,可以尝试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小合唱的基础上,可以加入情景表演等方式。
课后作业:了解其他革命历史歌曲的创作背景。
教学效果:学生真正体会到了革命历史歌曲的魅力。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学唱这首歌的学习演唱,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明白了真正的好音乐不光是流行,而是可以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精神食粮。歌曲中的力量和激情让人振奋,在未来的声乐课程思政中,继续在歌曲中汲取了积极上进的精神力量,激励大家努力奋斗,勇往直前。
三、声乐课程思政实践的有效性
(一)提升声乐课程的价值
声乐(4)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了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的历史,尤其是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了解到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是通过无数革命先辈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不懈努力得来的。也了解了为什么要唱红歌,为什么要开展思政教育,为什么国家要制定课程思政的要求等。学会思索歌曲背后的意义,学会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在教学中充分重视教学过程,用教学内容感动学生
声乐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选取学生熟悉的歌曲,充分利用音乐的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在平常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将歌曲中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元素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围绕课程中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思政目标,进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同学参与课程思政教育活动更有意义,同学们纷纷表示要提升自己,为家乡,为祖国做贡献。
(三)声乐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首先,专业学习的成效有所提高。平常同学们常常是松散的练习状态,声乐课程思政将大家凝聚在一起,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练习,在声乐专业的练习时间上达到了量化的增加和积累。在声乐演唱的同时,通过了解声乐作品的背景,深度挖掘作品的情感融合点,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刻苦练习。同学们为了完成一个作品在琴房练声乐状态,在练功室反复练表情和形体。为达到良好的演出效果,见缝插针地找老师听演唱,合伴奏,练表演。这些都是专业学习中最有效的方式。
其次,同伴学习的重要性得以体现。在声乐课程思政中,有很多节目是合唱、重唱。在这样的节目中,学生需要协作完成。尤其是表演唱,大部分的动作都由学生自己编排完成,需要找不同专业的同学互相帮助,需要解决排练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同学不断在自己的知识能力中进行突破和创造,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进行作品表现。
再有,加强了学生与钢琴伴奏的协作意识。在声乐课程思政教学中,每一首声乐作品都需要和钢琴协作,艺术指导老师和钢琴协作者根据舞台表演效果的需求和演员的水平,对每一个节目的钢琴伴奏谱都进行了改编。挑选同学中有钢琴协作能力的同学进行单独指导。加强钢琴技能的合作训练。有几首较难的声乐作品的钢琴协作是教师,大部分是学生之间进行钢琴协作。演唱的学生在演出和与钢琴协作的过程中,构成了清晰的和声。对和声织体的感受加强了,对钢琴的协作也更加熟悉了。钢琴协作的同学通过这次演出对协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未来的学习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同时,学生们对舞台更加渴望和珍惜。声乐课程思政音乐会在演播厅举行,这是一个大舞台。在这样的舞台上演唱对学音乐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也非常难得,既是学习成果的展现,又是锻炼表演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期待良好的表现。一旦在舞台上演出成功,将非常利于建立自信的演出心理,不再害怕舞台。另外,专业技能技巧也会在舞台上得到巩固和提高,并能熟悉上台演出的程序。大部分声乐课程思政的同学在期末声乐专业考试中演唱了这次音乐会的歌曲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进行钢琴协作的同学在钢琴专业考试中也获得较好的评价。
声乐课程思政的实践刚刚起步,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还需不断摸索、改进、提高。本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结合党史教育学习,力求在声乐课程思政建设中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与学生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人民日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http://gs.people.com.cn/n2/2020/0901/c183342-34263200.html.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人民日报.彭刚:课程与思政当“如盐在水”.[EB/OL], https://news.tsinghua.edu.cn/info/1013/76843.htm.
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2019年本科教学声乐(4)课程思政”资助。
作者简介:沈静(1974.9-),女,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