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工程固定资产管理的研究
2021-09-10熊江山
熊江山
摘 要:轨道交通工程从本质上讲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额也越来越高,企业在资产管理和经营发展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基于此,笔者展开一些论述,通过问题分析,给出轨道交通工程固定资产管理的更新策略,并且以成本管理为出发点,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为广大企业管理者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轨道交通工程;固定资产;成本管理;发展问题;管理策略
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主体也各有不同。根据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公布的最新信息,截至2020年末,我国内地共有45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投入运营,转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优化城市交通布局。但是也应该看到工程企业债务负担重,资金回收周期长的弊端,从成本角度来讲,资产管理问题、折旧问题依然值得探讨。
1 轨道交通工程的特殊性
当前,我国轨道交通一般指有轨电车、轻轨、单轨和地铁,此类工程建设周期较长,以一次性投资为主且投资金额巨大,整条线路的投入额可能超过百亿,建设时间可能维持在5年左右,属于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大工程”,公益性质大于营利性质,而且后期运营成本较高,再加之车辆维修保养、人力支出、财力投入、电力供应等,都需要高昂的资金支出,因此运营成本高于票款收入。轨道交通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仍然属于新兴产业的一种[1]。
2 轨道交通工程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实性问题
2.1 管理方式落后
部分轨道交通工程的管理理念难以与现代化管理模式相接轨[2]。即使机构建设理念已经逐渐普及,但是在设计工作中往往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财务人员管理权责分工不明晰,管理项目的流程难以实现集中化、整体化,项目实施时间分配和资产管理监督机制并不完善,成本管理机制尚未形成体系,成本估算、核算,项目概算、结算缺少一定的标准,质量管理运营体系难以把握等问题。其次,部分运营管理企业对成本管理的介入不深,资产变动情况频繁,财务部门费用摊销计算容易出现差池,比如固定资产实际使用时间与入账时间不匹配,账务实际价值和固定资产摊销后价值差距大,固定资产清单的编制和移交程序不规范,资产账务移交滞后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企业在接管资产时遇到困难。最后,多数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容易重运营、轻管理,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不能实现信息共通,未能做到有效盘点。
2.2 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
笔者还发现,当前部分轨道交通企业的管理过于职能化,多数仍然采用“垂直化管理体系”[3]。组织架构、管理职能存在缺位、错位现象,资产管理方面所涉及的人员过多,控制难度较大,关乎多个部门。因此业务流程过长,不利于计划实施和调控。再加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路较长,因此在实际管理和运营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管一段”,“各管一块”的现象,经营层次低,粗放式管理模式难以形成流程合力和制度合力,容易产生管理部门和管理职能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资产管理组织结构错乱,人力物力财力的调配束缚较多,财务工作者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的自主性。最后,资产项目资源管理过于独立,行政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职权存在交叉,价值工程观念淡薄,生产要素难以流动,因此建设成本难以控制。
3 轨道交通工程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固定资产管理问题
在固定资产管理阶段,从总体来看,当线路开通之后,基本在10年间累计总收入无法弥补支出(如果仅仅以商业客户、通信、广告宣传等为主要收入来源),总收入与总成本的比值还不超过1/5,因此轨道交通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的经济压力过大,如果没有适当的财政投入,可持续经营问题将会愈发明显。(1)从运营收入来看,城市中心线路的客流量在第一年是最大的,之后的每一年的增幅要小于第一年,但是客流总量和总收益仍然会高于其他分支线路,虹吸效应明显。(2)从运营成本来看,主要以直接运营成本和间接运营成本构成,其中直接运营成本指直接性资产支出,间接运营成本具体指折旧和利息,在刚开始开通交通线路时,运营收入远小于直接运营成本,之后线路增多,到了交通线路成网之后,差距逐渐降低,从总体管控角度来看,要想实现企业运营正收入,必须通过“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降低直接运营支出和折旧的占比,在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和固定资产原值等方面进行成本管控,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要降低成本,降低间接运营成本,减少贷款利息,可以提升固定资产的管控效率。
3.2 解决措施
从折旧角度来说,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越长,设备更新改造所需要投入的资金越大,直接影响轨道交通企业经营效益。因此笔者认为轨道交通企业要想实现精细化固定资产管理就应该做出如下措施:
(1)立足源头控制,通过“开源”降低固定资产原值。在2018年国务院颁布的轨道交通工程申报条例中,提高申报门槛,为防范重大轨道交通风险提供政策支持,以此提升企业经营效益。较低的造价可以帮助企业树立严格成本管控理念,有助于全额计提折旧的管理应用,从工程设计的初始阶段就将降低建造成本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从根本上解决折旧问题。
(2)着力技术创新,最终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一般来讲,轨道交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会受到多种外在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新技术快速更新、交通设置和能源技术的快速迭代,让固定资产种类越来越多。因此要想提升部分设备的使用年限和寿命,必须创新应用信息化建设,适当引进建筑智能机器人,也就是BIM技术,实现轨道交通的智能动态控制,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提升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推动技术革新,实现运营、服务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3)选择恰当方法,确保项目建设稳步运行。城市经济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换言之,后者对前者的依赖程度较高,要想提升改造资金效率,必须将本地区经济作为坚强后盾,加大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加大地方性财政支出,提供专项资金补贴,提升定额政府补助覆盖,或者将企业计提折旧纳入运营亏损项目进行财政补贴,加强资金的统筹规划,利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进行折旧计算,工作量法具体指核算实际客流在总客流中的占比,前者更新改造所需资金更少,后者更加符合固定资产经济利益。
(4)明确计提折旧的始时点,通过起始点进行区间划分。对各类固定资产分级分类,利用资金管理部门优势对子系统、子设备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从而构建清晰的资产管理理念,通过管理部门之间的配合,降低资产不明晰,部门权责分工不明确等现象。对于价值较大的核心资产进行精细划分和比对,有效规避管理不到位情况,提升工程项目生产效率,确保企业财务账务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明确固定资产目录,统一资产名称,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做好资产分类,逐层划分资产体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軌道交通工程建设周期较长,以一次性投资为主且投资金额巨大,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模式过于粗放等。因此笔者建议应该立足源头控制,通过“开源”降低固定资产原值,着力技术创新,最终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选择恰当方法,确保项目建设稳步运行,明确计提折旧的始时点,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及时移交资产。
参考文献:
[1]张辉,王晓斌.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工程实物资产交付管理实践[J].交通企业管理,2020,35(2):60-62.
[2]管莉军.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探索——评《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案例评析》[J].林产工业,2020,57(2):128.
[3]游伊博,张腾飞.城市轨道交通EPC项目设计管理要点分析——以佛山地铁2号线EPC项目为例[J].建筑经济,2019,40(11):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