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情境”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021-09-10赵媛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湿地主题高中地理

赵媛

摘  要:微专题主题式教学是当下高中地理二轮复习课的主流形式,在确定主题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正确调用核心主干知识,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该教学设计以“湿地的形成原因”为例,在学习目标设置的基础上,围绕主题进行不同情境的迁移拓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主题+情境”;高中地理;湿地

情境与知识的关系,可以比作汤和盐。盐只有融入汤,才更容易被吸收。知识也是一样的,只有当它溶入到情境中时,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地理学科考查的载体是情境,情境的创设影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表现,地理试题考查的是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该教学设计以“湿地的形成原因”为主题,以高考题为背景材料提出探究设问,帮助学生建构认知体系,并连续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完成对主题的深度认知,从而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及长期记忆,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考情分析

“湿地”这一内容在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考查的频次较高(见表1),本节作为“湿地”专题的第二节,要求学生运用水平衡原理,深度剖析湿地的形成原因。

二、学习目标

根据近五年高考考查方向确定“湿地”专题的学习目标如下: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具体区域为例,学会分析湿地形成的原因,掌握湿地变化的分析方法。

地理实践力:学以致用,了解湿地的含义、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不同区域湿地的作用和意義。

人地协调观:了解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会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保护湿地的合理化建议,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协调观。

本节课需要突破的重难点为在不同类型的区域背景下,正确对湿地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与解答。

三、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高中两年多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素养及读图解题能力,但是还是存在某些地理原理与规律的理解、掌握、识记不准的问题,所以还要继续以“主题+情境”的形式渗透练习。“湿地”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其实并不远,关键是要学生掌握“湿地”的形成核心是什么,从而才能获得正确的答题角度。水平衡的原理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涉及,怎样在不同的区域背景下,正确的使用水平衡原理,找出不同区域区别和相似之处,得出正确答案,才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四、教学过程

设计教学过程如表2所示。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核心在于围绕“湿地的成因”创设不同的情境,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优点:一方面,该教学设计能够较好地体现地理核心素养要求,针对高考高频考点,训练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思路比较清晰,整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同时能够及时展示学生自己的答案,并让其他同学加以点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不足:节奏紧凑,后面的时间有点不够,影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蒋献珍. 营造地理学习情境打造高效地理课堂[J]. 文教资料, 2008(17):148-150.

猜你喜欢

湿地主题高中地理
基于遥感数据的黄河口湿地变化研究
建设湿地园林工程研究
对张掖湿地科普教育工作的思考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