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指导高一新生有效衔接学数学的实践研究

2021-09-10黄志红

高考·下 2021年2期
关键词:有效衔接实践研究新课改

黄志红

摘 要:初高中同属于基础教育,初中数学是高中数学的基础,两个阶段教学的衔接对于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现实教学中初高中数学教学间存在着一些断层,很难做到顺利衔接。高一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呈现出数学学习困难的情况,原本在初中成绩较好的同学进入高中后会呈现下滑状态,影响到后续数学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高一新生;有效衔接;实践研究

进入高中阶段后,很多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加之课堂教学内容多、节奏快,学习起来感到力不从心、数学成绩呈现一定程度下滑,久而久之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实际数学授课中,高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已有数学基础,依据教学大纲和目标来制定教学内容,不清楚初中阶段已讲解内容,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脱节。面对着初高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就新课程标准下指导高一新生有效衔接学数学展开讨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初高中数学衔接理论基础

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数学教师要了解教学理论,明晰给课堂带来的益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认知学习理论,以人为主体来引导学习,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有机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有清晰认识,形成数学概念与命题。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情境,让他们进行自发学习,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激发学习积极性;(二)建构主义学习,个体学习是一个不断调整、提升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自动构建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温习旧知识基础上来探索新知识;(三)掌握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在特定情境学习时要把所学内容内化于心,通过深入交流和深度合作来实现深层次学习和理解,掌握并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应重视学生自身潜力,注重激发探索新知识、新能力,让学生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提升课堂综合能力,发展学科综合素养。

二、初高中数学课堂衔接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高中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数学教学概念不够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教材内容理解不够深入,课堂教学概念缺乏认知,降低了学习的内容和背景;(二)忽视了数学本质教学,课堂教学中不重视本质讲解,数学授课中对教材内容理解和认識不够深入,课堂教学中不重视教材基本能力的突出,降低了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三)教学中不重视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与信息技术的深入结合,教学内容无法体现出直观化的信息;(四)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核心素养的发展,影响到自身素养的发展;(五)课堂讲解未能与实际进行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中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学中未能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引入到课堂之中,导致学生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影响到数学学习效果,降低课堂教学质量。面对着上述困难,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初高中部分教学内容比较

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来看,存在着以下一些差异:(一)教材方面,初中数学教材直观性较强,一般采用直接叙述、表达的形式,对学生要求比较低,且内容与实际生活较为贴近、日常生活中常见运算和推理较为简单。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度较高,要求学生具备较高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起来普遍感到难度较大,如果初高中数学知识缺乏一定衔接,很难有效激发课堂学习兴趣、学习质量不尽如人意;(二)数学概念及定义,初中数学教材以直观形式进行表述,内容简单易懂、理解起来容易、记忆方便,但高中数学教材中概念和法则较多,内容考察学生抽象能力,对题目考察注重内在逻辑性和合理性,教材中还含有应用性、拓展性内容,在数学知识学习方面空间更为广阔;(三)初中数学教材重视学生运算能力培养,注重概念应用性,忽视了概念产生过程导致很多定理证明不够全面、缺乏逻辑性。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知识点较多,逻辑证明严谨合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概念生成能力,注重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培养。通过上述对比来看,我们发现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高中阶段教学中要注重衔接,发展数学综合能力。

四、新课改理念下高一新生有效衔接教学实践

(一)丰富概念教学背景

学习是一项艰苦脑力劳动,只有具备良好意志才能把学习活动进行下去取得一定效果。高中数学内容较为抽象、很难快速理解知识,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久而久之会放弃数学学习。在函数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讲解,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究和学习,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初高中知识衔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课堂学习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爱学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如何吸引课堂兴趣成为教师授课关注重点,要让他们课堂动起来才能对知识有更加深入思考、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了二次函数了解到图像是一条抛物线,但并没有深入研究。结合这一学情,教师在课堂开始时要求学生回忆初中阶段如何来定义二次函数,结合二次函数定义来讨论是否可以从刚学习过的映射角度来考虑,从而得到f(x)=ax2+bx+c(a≠0、x∈R),其中f(x)相当于初中已经学习过的y,紧接着要求根据f(x)=2x2+x+5,求f(x+1)。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在思考两分钟后提出“求f(x+1)”实际上是求什么。班级学生回答可以把“x”替换为“x+1”来得到f(x+1),进而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结合教材实际内容,班级学生对二次函数概念进行深入探讨,理解和掌握教材主要内容,实现了初高中二次函数概念的有机衔接。

(二)重视数学本质教学

很多情况下,学生面对问题不知所措,究其原因在于不了解数学本质所在,很难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知和理解。根据APOS理论,数学教师在授课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数学概念本质,认识到概念本质是集合间的一种对应关系,让学生充分经历“活动”和“过程”阶段,体会到数学的本质,进而形成数学解题能力。

在讲解二次函数知识时,教师提出问题,即,“小球在水平面上均匀直线运动的速度为50m/min,运动时间从0min到8min,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在分析中发现时间改变但速度并没有改变,在多次分析和讨论后认为“活动”来概括出一般对应关系x→f(x),从而逐步向着概念本质进行靠拢。为了抽象得到函数的本质,就要从中进行多角度分析,引导学生紧贴定义来体会一对一和多对一是函数,一对多不是函数的含义,从而顺利过渡到高中阶段的函数概念,感受到函数的本质,发展对函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到函数概念学习的必要性。借助于数学本质学习和研究,教师带领学生感知教材内容,在学习中提升学科综合能力。

(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与学生课下交流过程中,教师发现他们自身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缺陷,而高中数学要求具备较强抽象能力,更需要注重各项能力的培养。函数知识教学中,图形和性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初中教学中并没有把函数图像的作法(列表、描点、连线)作为重点来进行讲解,只是进行直接应用,这就导致进入高中阶段后缺乏作图能力。高中函数研究的内容要从宏观角度来进行分析和讨论,要求具备较强概括性和抽象性,因此,教师要把函数图像教学融入到教学中点点滴滴,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函数图像教学活动。

在讲解二次函数知识点时,教师要求学生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2、y=2(x+2)2、y=2(x-2)2的图像,探讨二次函数y=2x2、y=2(x+m)2图像间关系,再升华为根据y=ax2来总结二次函数y=a(x+m)2的图像和性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应用几何画板来直观展示上述讨论的内容。紧接着,要求学生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2、y=2x2+3、y=2x2-3的图像,探讨二次函数y=2x2、y=2x2+k图像间关系,再升华为根据y=ax2来总结二次函数y=ax2+k的图像和性质,结合几何画板来直观展示函数图像变化。结合上述两个公式,学生最值要探究二次函数y=ax2和y=a(x+m)2+k图像间的关系,应用几何画板来直观展示教材内容,让学生对函数图像有了更加深刻理解和认识,掌握函数图像研究方法,感受到二次函数的本质。

(四)注重培养核心素养

进入到高中阶段,数学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抽象思维能力要远超于初中阶段。面对这一情况,数学教师要经常对学生抽象思维进行锻炼,弥补他们在抽象思维学习中的漏洞,降低教学难度,提升数学抽象思维素养。如,初中阶段只学习平面有关问题,高中阶段要接触到立体几何内容,要想做好衔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策略,进行循序渐进地锻炼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高一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对某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求解时,并非通过理性思考和分析来得到答案,而是根据直观感觉来探索。初中授课过程中,教师讲解不等式内容时与方程一起讲解,但并没有深入进行讨论和探索。进入到高中阶段,不等式学习、讲解过程中扩充了诸多内容,如,排序不等式、绝对值三角不等式等等,还在选修教材中加入了一系列不等式证明的方法,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也是高考重点考察的一大方向。结合这一学情,教师在讲解中要关注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理性分析,实现核心素养的真正形成。

(五)结合生活实际授课

学习目的是为了应用,关键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新课改之后,数学知识的教学和学习是为了突出知识实用性和现实结合性,教学素材变得更加现实化,贴近于学生课堂实际生活。在调查中,学生应用列表法对函数相关内容不够了解,说明对教材和教师的认识不够重視,函数应用过程不够生活化,降低了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结合这一情况,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接受和构建函数的概念,以原有知识为基础来选择感兴趣、紧密结合实际的内容展开教学,进一步突出生活实际来进行授课,发展学科综合素养和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总之,面对着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数学教师要从丰富问题情境、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生活实际、发展学科素养、开展数学本质教学等多个方面展开授课,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发展数学综合能力,提升数学课堂成绩、有效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课堂生活。

参考文献

[1]刘欢.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建议[J].科教导刊(下旬),2018(12).

[2]李小磊.初、高中三角函数教学衔接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05).

[3]刘桥连.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10).

[4]余勇.明确差异,抓好初高中数学的三衔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1).

猜你喜欢

有效衔接实践研究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解析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的有效性衔接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英语类课程有效衔接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