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韩国书院及其成功申遗

2021-09-10刘峰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2期

摘要:书院是中国古代士人围绕着书籍, 开展藏书、读书、讲学、著书、篆刻祭祀活动的研究、教育机构, 是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其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 书院历经传承与创新, 具备了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儒家文化, 其影响波及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各国。在书院传播的过程中,第一站便是在朝鲜的土地上。伴随着韩国书院成功申遗之后,书院的问题逐渐被人们所更加的关注,一时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便意在对韩国书院的起源、传播发展过程、成功申遗等方面进行论述,并与中国书院的异同进行了简要比较,进一步寻求两国在书院文化上的契合与不同。

关键词:韩国书院;中国书院;世界文化遗产

1、书院的起源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始于唐,兴于宋。其后,书院教育形式向海外传播,韩国就是其中之一。韩国的书院创办形式、教育宗旨、教育理念一如中国,培养了一批批知名学者。学界一般认为,书院起源于7世纪末的中国唐朝,16世纪初传到朝鲜半岛,17世纪中叶又由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列岛,19世纪末20世纪初或撤废,或改为学堂、学校,大致有1200余年历史。从此之后,书院在朝鲜半岛興盛一时,影响至今。历史上最早的书院是唐代唐玄宗所建立的丽正书院。但是直到北宋初期,白鹿、石鼓、应天、岳麓四大书院的建立,书院的存在才广为世人所知。进入南宋时代,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确立了书院制度,以此为根据地,广泛进行讲学活动,从此书院得到广泛普及。后来到了明代,全国有名的书院达到300多所,书院大为盛行。明代的大学者王阳明,通过以龙冈、稽山书院为根据地而开展的讲学活动,成立了阳明学。还有出身于东林书院的官僚形成了东林党,在当时政界发挥了强大的威力。这些事实都显示出了中国书院的机能和性格的一个侧面。所以,韩国的书院的起源是由中国在明代传入朝鲜半岛的,后经几代的发展也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韩国书院。

2、中韩书院的差异

由于历史上曾模仿中国书院制度,中韩两国书院有诸多相似之处。例如,两者同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同以经典为教材,同为有组织之法团所设立的学校等。但同时,由于所根植的文化土壤不同,两国书院也存在着差异。比如,在中国,书院以教育为主,奉祀先贤为辅,在朝鲜则恰好相反;中国书院在学术上有一定开放性,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乾嘉汉学等都曾在书院盛行,而朝鲜则以朱子学派为宗主,对当时在中国盛行的阳明心学、乾嘉汉学基本上采取排斥态度等等。中国的书院,是一种供学者讲学的学说发表场所,也是供全民的优秀子弟准备科举学习的场所,固守了其学校的特征。与此相比,朝鲜的书院不仅具有学校的机能,同时也是士林开展政治活动的据点,还具有祭享家族祖先的机能。朝鲜书院是儒家思想,特别是朱熹学说传人的产物,反过来,又为朱子学说的发展、光大作出了重大贡献.和中国书院一样,朝鲜书院既是教育场所,又是学术中心,培养了大批人才,使以朱子学为主的儒学在朝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鼎盛之势。此外,朝鲜书院享有诸多特权,如院田之免税、院奴之免役等,也因此造成书院在李氏朝鲜广占田地、危害国家财政的弊端;而历史上,中国书院则未发生此种情况。

3、韩国书院成功申遗

韩国以“新儒学书院”之名,将9所保存了朝鲜王朝时代儒学私塾原貌的书院,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要知道,书院制度与书院文化,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原产,在千余年时间里,深深根扎于民间社会,散布于城乡村落,最多达到7000余所。而韩国的书院,不仅出现比中国晚,数量比中国少,发展亦不如中国,且本身就是从中国移植过去的。提到书院与儒家文化,想必中国人最熟悉不过了,因为其发源于中国,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之精华。从唐中叶开始至晚清教育改制,书院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化教学组织,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之久。至于儒家更不必多说,几乎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儒家士大夫以创建书院培养人才、创新学问,创造了具有人文教育特色的书院文化,书院可谓是传统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1901年,书院改制,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成为中华文化的标本、儒家文化的符号,以及旅游景点。在中国古代,书院是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历史上的中国,有四大著名书院,分别是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其中,尤以岳麓书院最为有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杨昌济、程潜等都曾在此学习。

韩国之所以能申遗成功,他们所作的努力确实值得让我们赞叹。他们的背后,是整个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守护。新版一千元面额的韩币,正面是韩国第一儒学家李滉,背面图案则是其弟子为纪念他的学识和品德而修建的陶山书院。再看中国,和韩国陶山书院建立时期相近的是应天书院,建立于五代后晋时期。宋仁宗在1043年将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著名文学家晏殊,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直到清代改制后,应天书院被改建、拆毁。从2004年开始,应天书院开始新的一轮修复。但是相比于韩国为书院所作的努力,我们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保护的意识。在今天的中国,历史悠久的书院依然有其生命力,但同时书院及其精神的延续和对其的保护工作,仍任重道远。

结论

书院这种中国士人的文化组织,随着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而传到韩国,从本质上讲,只是这一制度的输出或者移植,它和本土的书院血脉相承,其基本的文化功效保持不变,但由于受传播的时代、传播地区、传播人以及传播动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和本土的书院又有着很多区别。我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遗产内涵的大国,如何进行文化传承,是一个事关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命题。韩国与中国同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中国儒家文化是韩国文化的源头。但是在申遗过程中,韩国却频频领先。通过对韩国书院文化的考察,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积极开拓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价值与旅游价值,以文化遗产体验来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双赢。书院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向域外传播的窗口。因此,探讨中韩书院的发展及其文化影响及其在海外传播,对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琳曦.世界文化遗产韩国书院的活化研究[J].长江技术经济,2020,4(S1):212-217.

[2]金银珍.中韩书院比较考察[J].南平师专学报,2007(01):115-117.

[3]邓洪波.从朝鲜书院看中国书院文化的传播[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3):76-85.

[4]郑万祚.韩国书院的历史[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12-18.

[5]邓洪波,赵伟.历史视域中的朝鲜书院及其“突出的普遍价值”——韩国书院申遗问题刍议[J].大学教育科学,2019(04):59-65+126.

作者简介:刘峰(1997.9—),男,汉族,籍贯:吉林长春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世界史,研究方向:朝鲜近现代史。

(延边大学 吉林省延吉市 1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