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德云
2021-09-10王彬杰
王彬杰
一袭长衫,一把折扇,或是一身华服,一套头面,抬手挪步,绣口一吐,恍若归回前世。
——题记
一座古都,一道旧街,满眼所见尽是前世风韵;一院茶馆,一方戏台,幕布一扯,一台方桌,戏说如此,二人成韵。若是着了华服,搽了细粉,妆了头面,咿咿呀呀起来,便更是另一番风流。
我倾心于德云,源于其于相声的真挚,爱其于传统曲艺的执著,更醉于其与于德艺的传承。
相声是源于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以二人形式见多,这种简单的艺术形式更是无需太多的道具,常是一台方桌,二把折扇,二方白帕,再摆上一副快板,或是一对御子板。在德云相声中,这种传统也一直被保留下来,一台方桌,被绣有“德”字的方布罩住,一对搭档,捧左逗右,着身一样的大褂长衫,两张口,捧逗之间,以幽默的语调,说尽人间百态,以通俗的砸挂,引诸公一笑便矣。
众人皆知,“说、学、逗、唱”是传统相声的四门功课,每一门都必不可少。德云相声更是以这四门功课传袭。少年入德云,三叩跪师,,此后谨听师诲,鸡鸣起身诵贯口,念罢复来;对月不眠背戏词,毫不倦怠,少年刻苦,只为终有一日如师父那般从容,在台上,说世事,谈笑风生。而这四门功课中“唱”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极需功底的。师父本自为角儿,教出的徒弟也成了角儿。师父常携徒登台演戏,但师父也并不局限于传统戏曲之上,将传统的词话稍作修改,仍以古调吟唱,便是另一种风韵,是一种更贴近于现代生活却不失原味的风韵。德云中的子弟,更是在传统的小曲儿甚至戏艺中引入现代流行音乐,抑或是以传统乐器伴奏流行音乐,又或是以戏腔唱曲儿。人说:“一入德云深似海,从此流行是路人。”我以为则不然,传统才是最长久的流行,喜爱德云的年轻姑娘们,甚至是九零后、零零后都爱上了听戏、听曲儿,他们的歌单里少了流行歌曲,多了京剧、地方小曲儿,甚至太平歌词、快板、评书。不少人说,德云传播了传统曲艺,将年轻人从灯红酒绿拉回平淡生活,甚至是戏院、茶园之中,德云以特殊的方式牵出了人们心中那个繁华盛世梦,使那本有的热爱艺术的种子萌芽,茎蔓枝長。
在德云,“德”是更重要的内容。德云少年们总称亲爱的师父为父亲,少年自小离家,师父便是他们的天,是他们的希望,他们随师父走过低谷,如今境遇变好,便也更懂得师父的艰辛。而师父对他的弟子们也是充满了疼爱,他心知入此行的艰难,便更严格要求他们,不是师父不心疼,而是只有如此,才能让他们在这条路上走的不至于伤痕累累。师父更是说过:“做这一行的,挣的钱有一半都是挨骂的钱。”师父对于外人对他的褒贬不一只是微笑而待。教导弟子“一半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教导弟子戒骄戒躁,踏实走好每一步,而不是一步登天或是有了一点小成绩就忘了初心。昔日拜入德云门,一日恩师后为父。弟子与师站于一起,见其与师如出一辙的撩起大褂的身态,让我们看到了传承,真真叩谢祖师爷赏饭吃。
古风、古艺、古德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吾辈需要了解、传承的祖传珍宝。我以为,相声之于德云,是儒雅公子,一转身,一背手,俯仰之间,折扇开合,谈笑之隙,尽是书生文气。曲艺之于德云,扮上珠钗,着戏服或是顶上纱帽,戏腔悠转,云手环转,尽是繁世风流。德艺之于德云,牵着祖辈今人,纳着人世百态,尽是天地广阔。
我倾心于德云,倾倒于其于相声的真挚,心爱其于传统曲艺的执著,更拜服其于德艺的传承。
(涉县第一中学 05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