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 古树 童年
2021-09-10廖晓梅
廖晓梅
从小到大,走过不少路,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小时候家乡的那条石阶路。哪怕是现在,如果去徒步,看到石阶路,我依然会激动,仿佛回到了童年,又想起了在那条石阶路上度过的时光。
石阶路,古称驿道,清代才改称石阶路,也称石板路,是古代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道,包括水路和陆路,分为官道和民间古道。其中,部分古驿道是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运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后来我查县志,发现小时候家乡的那条石阶路其实是县里的主要干道。在明代,江西定南设县,苦于交通不便,明万历元年(1573年),县署发动全县人民对境内的主要道路大加修筑,以后每年督派官员、民夫进行修理。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当时的定南厅署命令照磨督工,修筑自高砂芙蓉寨内坳(现老城)起,经黄砂口、蓑衣坑、龙下至半迳(今泮贤)合大路至下历的新路,以避火夹水、大竹园二处渡口经常之水患。而我的老家,就是在大竹园的上廖屋,门口就有一条石阶路直通老城火夹水,大约有三公里。由此可见,这条石阶路当时是定南的主干道之一,有200多年的历史,真正算得上是文物。很可惜,这段石阶路,在十几年前修公路(定南到老城的公路)而毁弃了,现踪迹全无。
记得家乡的这段石阶路宽1.5米左右,蜿蜒于山间,两边有排水沟。遇溪流水沟处,则用麻石条架起小桥,下通流水,上可行人骑马行车。有坡度的地方,就用麻石条修筑阶梯。所有石板,都光滑可鉴,我想,那应该是古人车马行走磨出来的吧。
小时候,村头的石阶路边还有一家店铺,记得叫“店背”。据考证,应该是古驿道上的一个铺(驿站),有房数间,可住宿,也兼卖南杂百货。店铺边有一大块空地,旁边有用圆圆的石头做的东西,应该是马棚。印象中,店铺由村里一家人专门经营,后来不售卖商品了,平时就堆放柴草杂物什么的,并不住人。每年春节前一个月的时候,这里会热闹起来,周边的人会来这里一起做豆腐。因为这家人有门手艺,就是做酸浆豆腐。这种豆腐,适宜冬天油炸,放在坛子里,可以保存好几个月。春节之后,油炸豆腐是主要的下饭菜,可直接绑饭(下饭),也可以进行各种加工,或与其他蔬菜一起做。这家铺子,一直到十几年前修公路时才被拆除。
记忆中,古驿道边上还有不少的古树,给我的童年增加了不少乐趣。比如木荷树,秋冬季成熟的果实会掉下来,虽不能吃,但可以做成玩具(抽去中间的芯,插入一根小木棍,就可以旋转);还有结扭树(学名枳椇),长得高大,果实在霜冻天从树上掉下来,很甜;还有错果树(学名叫石楠),属硬木,结出的果实一团团的,红褐色,吃起来也不错,只是不能吃太多,容易便秘。小时候,这些树很高大,枝繁叶茂,遮蔽了一片天空。有的树有树洞,就成了鸟儿做窝的好地方。常常有成群的八哥、喜鹊在村里飞来飞去。外人如果来掏鸟窝,肯定会受到村里老人的训斥。因为老人认为,这些鸟会给村里带来好运气。根据老人们的说法,这些树是用来挡风的,自从廖家人搬来此居住,就种下了。据《定南地名志》记载,这些古树至少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很可惜,在2003年,老家因为建工业园,这些古树或被伐了,或因人们不善管理而枯死了。每年回老家,站在那里,我心里都会涌起一阵阵的伤感。
在古驿道通往火夹水的路边,还有几棵很大的松树,直径约一米。我小时候砍柴经过那里,常常乘凉歇息。因为在山的坳口处,吹一下口哨,唤一阵凉风,就能获得一身清凉。松树上有野蜂巢,因而别的小树的叶子上都沾有蜂蜜,摘下舔一口,清甜可人,让人回味无穷。四周的山上,是一片松树林,茂密繁盛,一眼望不到边。
小時候放牛、砍柴、割草、干农活都要从古道经过,古道留下了我浅浅的脚印。春天,我会在周围摘杜鹃花,还可以拔小竹笋,挖山药(竹篙薯);夏天,则在古道边的大鱼塘里游泳,或弄些小鱼小虾;秋天,上山摘酒饭团、铁篱笆(野荔枝)、野冬瓜(野猕猴桃)、桃金娘等野果;冬天,则上山挖冬笋。
如今,高铁驶过,有人在这里开了工厂,老家变得面目全非,再也不是从前的“小桥流水人家”了。我只是偶尔回老家,寻找着童年的足迹,有时候想象一下古时候的情景:一路风尘的骡马驮队的赶脚者或荷担负重的赶路人,在此歇脚,饮水解渴,买饭打尖。细细看去,在这条古道上,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一应俱全,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这里没有“驿外断桥边”的梅花,但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早行人,更有“古道西风瘦马”的沧桑。不过,对我来说,这份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依然会久久萦绕在胸间,烙在心灵的深处。
(作者单位:江西省定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