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非服务
2021-09-10林王莉
林王莉
王莉:家庭教育指导师,生命化教育与儿童阅读推广人。中国教育报刊社特约评论员,多本教育刊物专栏作者。在各类报刊发表教育研究与阅读推广文章200多篇,在各地讲学100多场。著有《书香润童年》《陪伴的力量》《童年可以如此美好》等。
姚跃林: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师。曾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参与创办厦门大学附属中学。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等称号。出版专著《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安静做真实的教育》。
理想教育是尊重学生选择的教育
王莉:姚校长好!您扎根教育一线三十多年,对教育有自己的思考,请问您怎么看中国教育的现状?
姚跃林:我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没有深入研究,我工作过的学校都是办学条件不错的学校,我觉得自己对中国教育了解得还很不够。总体感觉是,这几年教育投入和办学条件都有明显改观,但学生负担过重、应试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根本改变,许多学校无视学生生命成长,教育效率低下。
王莉:您觉得中国教育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什么?
姚跃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问题。一切好的制度和办法都要靠老师去执行,一定要讓优秀的人担任教师。教师职业没有吸引力,中国教育就不会有希望。
王莉:是的,这是从源头解决问题。您认为的理想教育是什么样的?您如何面对与解决理想教育与现实的冲突?
姚跃林:我理想中的教育首先当然是公平。但这个“公平”肯定不是指升学率都一样,因为这做不到,也没必要追求这样的公平。我觉得公平至少应当指条件基本相当的校园、校舍,实际基本等值的运转经费(对小规模学校应予以大幅度倾斜),业务能力和师德水平基本相当的师资,就近免费上学,取消校级以上的评先评优或者将评先评优晋级的权力、指标下放到学校。
我理想中的教育应当是尊重学生选择的教育,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学校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尽可能多的平台,为全体学生提供“最基本的统一服务”,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学校教育应“浅尝辄止”而非越挖越深,以绝大多数人的成功为旨归,以达标而非淘汰为目的。这样的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自由。
我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为“人”的教育而非考试的机器。师生不受升学率的困扰,没有评比,没有统考,没有排名。这样的教育必须摈弃“为考试的课堂”,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讲效率”的教育。教师也许只是充满感情地带着学生玩而什么知识也没教,学生也只是愉快地玩而什么也没学。这样的教育不仅不存在升学率,而且连考试都是令人愉快的。
我理想中的教育是教师全身心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教育。他们无衣食之忧、考核之忧、失业之忧,他们一概公平地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他们享有教学自由,“我的课堂我做主”,在互信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职业驱动和专业成长机制,职业理想、教育情怀、社会需要高度吻合。
我理想中的教育是一种只关注人的幸福快乐而拒绝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特征是淡定、平和、共享而非激烈的竞争。
我理想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安静、温暖、公平、自由、尊重选择、“为人”、充满幸福和尊严。
我理想中的教育显然要存在于“公平的社会”中,如果社会不公平,绝大多数人的生存焦虑日益增强,则教育公平是不可能实现的。
王莉:您理想中的教育很丰满,很令人向往。我还记得您说过的一句话:“不管多难,教育理想要一直有。” 回到现实中的课堂,您对有的学校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全程监控课堂这个现象怎么看?
姚跃林:通过这种方式监控课堂是无效的。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有力量监控所有的课堂。学校要将课堂自主权还给老师。激发教师的教育智慧远比制度建设更重要。再好的模式也要靠教师去执行,何况根本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堂教学模式。站讲台的是教师,当一线教师在教改中遇到了困惑,相关部门就要解惑,要尊重教师的创新创造,不能居高临下,一味强推。越顶层的设计越应当突出原则性,不宜太具体。条条框框太多,学校和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教改有违教育规律和改革精神。当然,“我的课堂我做主”也是一种理想状态。教师在课堂上的自主行为其实要受到法律和师德的严格约束,根本不可能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中小学课堂更是如此。
我们生在信息时代,未必比古人更聪明。在知识还没有细分的文明萌芽期,孔子与柏拉图都并非专业的教育家,但他们一瞬间的教育灵感足够后来无数的学者为之著书立说。今天的教育很多时候正是遵循着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教育的组织形式、教材内容、教育者的资格等,都有一套审查制度来保障。问题是,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审查“教什么”,但不太容易审查“怎么教”。“怎么教”和“教什么”之间有联系,但到底是两回事,因此教师可以说“我的课堂我做主”。但我们能做什么样的主,心里一定要清楚。课堂不是绝对自由的论坛,即便可以算作“论坛”,教师也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言传”时,只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不够,他还必须进一步己所欲而不该讲不该做的不能讲不能做,己所不欲而该讲该做的还是要讲要做。所以说,我的课堂哪能由我做主?
凭我的经验判断,一流的学校管理不会在监控课堂上下功夫。
教育写作是深入交流的一种方式
王莉:我知道您2006年就在搜狐博客上申请了账号,后来又转到新浪博客,至今发了近800篇文章。我最欣赏的是您的文章无一空洞之作,都是关于教育、校园、学生的真实的小故事。请问繁重教学、管理任务之下,您如何保证读书写作的时间与心境?
姚跃林:日常工作是摆在第一位的。我没有给自己规定读书和写作的任务。有时间读书写作就尽量读书写作,没有就算了。读好书是与智者对话,写作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于我而言,读书写作恰是休息。写作是我管理学校的一种方式。
校长工作的重心是人的管理,是关于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而及时的沟通无疑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只靠会议和面谈,校长不可能完成与师生的及时而又深入的思想沟通,而博客相对具有超时空的特点,有效运用博客能使校长的工作功效倍增。我的博文全部为本人关于教育与教师的人生感言和教育故事,无一篇没有写作背景,无一篇不是有感而发。
王莉:就是说,教育写作是您与同事和学生深入交流的一种方式?
姚跃林:是的!如果没有博客,我不可能与我的同事和学生进行深入而系统的交流。绝大多数文章源于问题的发现,指向问题的解决。我写博客的核心动力不是要给谁看,而是思想本身以及思想的表述过程能带给我快乐。我经常回看自己写的文字,那些瞬间的灵感和思想的火花因为及时的写作会赐给我永久的快乐回忆。换句话说,我写的文字主要是给自己看的。
不管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有多难,一个老师拥有自由思想的空间和源泉,有聆听你教诲的学生,就应该感到快乐,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教育者应当是思想者。能够思想,就是快乐和幸福的。我思想的源泉是校园、学生、同事和伟大的教育事业,我愿意将真诚奉献给他们。
王莉:在事情很多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这种交流“浪费”时间?
姚跃林:对校长来说,他必须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学生的活动里,必须懂得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要理解、尊重和适度分享学生的快乐。最好的论文要写进课堂,最有价值的课题研究要直面学生。一切脱离课堂和学生的论文和课题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一个校长、一个老师,成天惦记着读书、做学问、研究课题、写文章、周游各地做学术报告,就是不愿意与学生多说一句话,这样的“学者”于学生有什么意义呢?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人生就是“红烛人生”——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职业要求、职业特点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教师的幸福人生需要通过特殊的职业智慧来完善。心态摆正,时间自来。
校长服务学生是本分
王莉:您这话说得特别好——校长不能忘记本分。我看您文章里有不少关于食堂的故事,作为一名校长,可以说责任重大,要关注升学率,关注成绩,关注评比检查,您如何还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关注学生提出的诸如食堂的一道菜的小问题?
姚跃林:专业精神应成为好校长的信仰。校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秀校长首先应当是优秀教师。其次,校长专业性体现在应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和较强的执行能力上。再次,校长专业性体现在应具备较强的人格魅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校长的人格魅力表现在不仅要对学生产生影响,还要影响教师、家长,甚至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校长的专业性还体现在要用一辈子的倾情投入来践行校长的使命。专业化程度与形成专业化的成本成正比。校长必须有牺牲精神,甚至要牺牲自己多年建立起来的学科专业声望。找学生谈话,关注食堂饭菜質量,恰恰是校长工作的专业所在。
校长要不要找学生谈话?或者说找学生谈话这样的“小事”校长要不要亲自去做?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时常反躬自问。我的观点是,如果有这个条件,校长找学生适当地谈谈话未尝不可。我不认为找学生谈话是小事,更不认为即便是小事校长就不能做,但我认为做什么事都要量力而行,如果各方面条件不许可,那只好作罢。校长要做大事,但什么事算大事?校长不必做小事,但什么事算小事?我以为只做大事或只做小事的校长都不可能是好的校长。我们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既然一概“无小事”,校长哪一件不可以做呢?但在一个成规模的学校里,机构健全,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对来说,校长是没有必要做太多具体工作的。一般来说,越是像“官”的校长越会抓大事,越是像老师的校长越喜欢抓小事。抓大事者要不拘小节,完美主义者只能事无巨细。一个校长能造就一个组织,而一个组织也能塑造一个校长,校长和组织在互相影响中是臻于完美还是水火不容,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校长。只做大事的校长,碰到一个执行力强的由完美主义者组成的管理团队,就会形成强大的组织力量;事无巨细的校长,如有一个善于理解、无私奉献、懂得谦让、勤奋努力的管理团队,则仍可无往不胜,且更为井井有条。反之,一个只做大事的校长碰到一群只想做大事的助手,必然演化为一个不干事的集体。如果校长不做小事,下面的人还不做小事,事情谁做?而一个事无巨细的校长,遇上一群斤斤计较、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助手,那再忙再累也是白搭。
我信奉实干,最反感说大话,尤其讨厌光说不做的人。我对那些有一点条件就能做点事的人、对那些日复一日无怨无悔地为学校发展出力的人、对那些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人、对那些善动脑筋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人一向非常敬佩并心存感念。我们不缺少这样的同志。因此,哪怕他们现在年轻一点,哪怕他们犯几次错误,最终一定能够担当大任。只有在没有条件的时候还能潜心做点事的人才能做大事,那些成天喊着“如果我有什么什么我就会怎样怎样”的人到头来总是一事无成。
王莉:校长做小事是本分,真好。您服务学生的这些从细节做起的习惯是从最初当老师时就开始,还是后来慢慢才有的?有什么事件促使您下决心坚持这么做吗?
姚跃林:对学生我是有求必应的,这是天生的性格。将“教育无非服务”作为自己的教育行动指南是创建厦大附中以后的事。开办初期,厦大附中所在开发区户籍只有1万多人,对口的四所小学,学生只有200多人,加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编成6个班。所以,如果我们只盯着升学率,只追求单一结果,则学校发展是看不到前途的。我们直面现实,形成了两个基本认识:一是将“服务开发区”和“建设知名学校”两大任务有机统一起来。二是转变质量观,坚定自己的价值选择。这个质量观的核心是要从单纯追求升学质量向全面提高教育服务质量转变,要将培育一流的教育服务品质和服务水平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教育无非服务,服务是一种信仰,这是我们的教育行动指南。坚持干部服务群众,行政服务教学,全校服务课堂,全员服务学生。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面向本质的学校教育就是要全面服务于人的成长,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服务。夸美纽斯说,人人都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并且应该在学校里受到。只要我们承认并尊重人的生命权利及其固有价值,那么学校教育就应当不附带任何条件地服务于“人”的健康成长。教育均衡本质上应该是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的均衡,而非教学质量的均衡。因此,所谓一流的学校,就是具有一流教育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的学校。
强调“一流的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与强调“一流的教学质量”有着明显区别。第一,前者的评价指向学校和教师,后者的评价指向学生。第二,前者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即要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提高,不同的学生通过学校教育都能获得全面、健康而自由的发展,都能从教育中得到幸福快乐;后者则只看成绩。提倡追求一流的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在现阶段的特殊意义在于,可以使教育回归其本质属性,使所有的学校都有存在的价值,使所有教师的所有教育行为都有意义,使所有学生都能认识到接受教育的必要、获得教育的快乐,身心在教育中得到健康成长。当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等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就成为必然。
王莉:教育无非服务,服务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使教育回归其本质。在当下,这种回归何其难能可贵!只有回归本质,教育理想才有实现的希望。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