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遇见,方能“预见”

2021-09-10杨安平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阿长公开课名师

杨安平

陕西省宁强县铁锁关镇初级中学校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陕西省教学能手,汉中市学科带头人,汉中市“三一一”人才,汉中市名校长,陕西省“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主持或参与省市级课题10项,在《教师博览》《中小学校长》《教学与管理》《中学语文教学》《陕西教育》等刊物发表文章50余篇,在省内外上公开课或做讲座40余场。

20年前,18岁的我“中师”毕业,回到家乡开启了教育征程。辗转走过五所学校,从乡村到城市再回到乡村,从一名语文教师到教育管理者。这20年里,我将全部的热爱倾注于这份普通而不平凡的事业,用脚步丈量著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在不断行走和修炼中渐渐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专业嬗变。

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回首近年来的成长经历,我渐渐明白,唯有丰富的“遇见”,才会触动思考与自省,才能预知前行的方向。在一程又一程教育行走中,那些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行动总会对我产生重要的影响,引领我走上了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1

2017年4月,“丝路之春”第三届全国当代名师大讲堂——聚焦核心素养、构建新常态下全国初中语文名师与陕西名师优质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西安市高新一中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名语文教育专家、名师和一线教师参与了此次语文盛会。

我作为陕西省四名公开课执教者之一,与全国语文名师、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黄厚江、韩军、周群等同台献课。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王本华,陕西省特级教师曹公奇、贾玲,陕西省中语会副理事长赵明分别做了精彩点评。

下午2点,课堂教学准时开启。这是我第一次在全国性学术活动中上公开课,面对台下数百名观课教师和台上炫目的灯光,心中难免有些紧张,我尽快调整了心态。

开课铃声响起,我开门见山,直接带领学生读课文题目——《阿长与<山海经>》,然后避开常规的事件梳理和人物品析,设计了以下三个学习活动:1.知“厌烦”——由略读1、2段入课,抓住关于阿长的几种不同的称呼,提取重要信息,初步感受童年迅哥儿对阿长的“厌烦”与“憎恶”;2.品“敬意”——重点品读买《山海经》的语段,以主问题“为什么这是我最心爱的宝书”牵引,采用还原法、对比分析法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有我之境”,以想象改写阿长买回《山海经》时“我”的内心感受,进一步感受阿长这个“小人物”人性中的真、善、美;3.悟“心声”——结合钱理群教授评析鲁迅的助读资料,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整堂课下来,我与学生一道在文本中反反复复、进进出出“几个来回”,在多种形式的言语活动中领略作品的形象美、语言美、意蕴美。

特级教师、西安市教科院副院长贾玲在点评时给予了我充分肯定:“这节课设计精巧,关注学生主体,紧贴文本教学,注重朗读与悟读训练,以激情感染学生,引领学生不断走进文字,感受鲁迅先生的温暖情怀。特别是对阿长买回《山海经》时内心感受的改写,丰富了文本内涵,最后以钱理群教授的话落脚,十分精当。”

有些机缘可遇而不可求,幸运的是,紧接我之后的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带来的示范课和讲座。余老师在我的课尚未结束时,已从会场后门悄然进来,坐在后排静静地听我讲课,只是那时我沉浸在课堂中没有发觉。余老师执教了经典课例《说屏》,并分享了关于阅读教学艺术的真知灼见。课堂直指学生能力训练,讲座聚焦一线教师的困惑,真正达到了“人课合一”的境界。这是我第三次现场感受余老师的风范,从容大气,简练高效,而我每一次都从中获得不同的思考和提升。

课后交流时,余老师对我这个晚辈予以赞赏和鼓励,让我倍感温暖。有人问余老师:“您平时研究工作非常繁忙,但每次公开课都不重复,而且还能写那么多文章,您的时间从哪里来呢?”对此,余老师微微一笑,谦和地说:“时间就靠一个字——‘挤’,只要想做一件事,总会有时间的。对于我来说,每一分钟都没闲着,平时吃饭、坐车、乘飞机,包括现在我们聊天,我都在不停地思考、读书、写作,在用不同的形式学习。”余老师的回答朴素而含义隽永。后来,我在网上读了《大师是这样炼成的》一文,进一步加深了对余老师的感佩。我愈加明白,每一个优秀者背后,都有常人无法想象的付出,都有非同寻常的奋斗故事。

这次公开课教学活动是我专业成长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与众多“高手”和各地一线教师的交流研讨,促进了我由参训学员向培训者、引领者的转变。

2

如果说过去所有的培训学习经历是“输血”的过程,那么,我在不断汲取、沉淀、内化中学会了自我“造血”,并渐渐具有了为他人“输血”的能力。其实,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引领者,做好每一次专题分享,上好每一节公开课,除了要有亲身经历的教育实践做基础以外,还需大量阅读、精心梳理和总结提炼,这个艰难的准备过程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有广度、深度和高度的研修呢?

我是一个“贴着地面飞行的教育信客”,行走着,思考着,快乐着。于语文,我是痴情者,醉心于文本,痴迷于课堂,愿意用我对母语的热爱点燃更多语文同行的热情;于教育,我是践行者,潜心于管理,倾情于学生,乐意将我的实践和思考分享给所有教育理想主义者:我们在同教同研中共享共进,在达己达人中彼此成全。

2015年以来,我先后成为省市“国培计划”主讲教师、“名师大篷车”培训团队成员等,积极承担各类送教送培任务40余场次,影响辐射范围不断扩展,受益教师、校(园)长近万人。从2015年暑期陕西省留坝县教师培训伊始,我就没停下过行走的脚步,以汉中市两区九县为主,辐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榆林市等地,延伸至四川、山西、湖南、浙江、江西等省。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送培送教交流中,我一次比一次更加从容自信。

我的讲座内容较为广泛,涉及个人成长经历、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管理创新、团队文化建设、语文课堂教学、阅读与作文等各个方面。其中,《做有温度有生长力的教育》《从自在到自为——乡村教师的自我突围》《从儿童出发:教师的理念更新与教育创变》《回归常识,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等专题经过不断修改完善,备受参训老师欢迎,被评价为 “既接地气,又有高度,感性与理性兼而有之的讲座”。

同时,我珍视每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有“敢于‘死’在公开课上的勇气”,每次喜欢挑战不同文体、不同课题的公开课;即便是应参训者“点课”要求,我也会对同一课题做不同的教学设计。每次新的教学设计,我很少在自己的学校或班级提前“试课”,而是把最真实的课例留给参训者共同研讨——教学本身就是不完美的老师带领一群不完美的学生追求完美的过程,成功的公开课可以为观课教师带来正面借鉴,公开课上的缺憾或许恰是老师们共有的困惑或难点,在有“共鸣”也有“争鸣”的学术研讨中,执教者和观课者才会获得更大的启迪和进步。就这样,我一次一次地尝试,一节课一节课地研磨,一点一点地超越,从《阿长与<山海经>》《我的母亲》《紫藤萝瀑布》《中国石拱桥》《饮酒(其五)》《与朱元思书》等经典课例中,充分感受到语文之美好,也体验到语文研究之乐趣。课如璞玉,愈琢愈美,用一生来备课,把家常课当作公开课一样去精研细备,把公开课上成朴素、简约、有效的常态课,何愁上不好课?

课堂寻真,犹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我乐于根植课堂教学一线,在坚持深耕细研的同时,不断汲取专家与名师的先进理念和实践智慧,努力追寻思辨、诗意、开放的课堂风景和有质、有趣、有品的生命课境,促进“教”和“育”的深度融合。

3

如果说,一名优秀教师能够点亮一群学生的梦想,那么,一个优秀的引领者则通过照亮一群老师的梦想来影响无数学生。我深知,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一个人或许走得较快,但一群人一定走得更远,而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必定取决于这个团队的同心所向、执着坚守!

作为校长的我持续聚力于教师团队发展,不仅自己带领老师们做培训、搞研究,还想方设法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多次邀请专家名师送教送培,为教师专业成长注入“活水”。2017年10月,汉中市教研室名师送教团队14名省教学能手,分别为我们镇初中、小学、幼儿园分享示范课或做讲座。2019年暑期,上海“火柴公益”导师团队不辞辛劳走进我们镇,为全镇教师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培训,呈现了《儿童特殊症状的识别及如何与家长沟通》《一人一故事剧场》《同理心和情绪管理》《诗意教育,遇见美好的自己》等丰富的课程,拓宽了老师们的思维和视野,有效激活了老师们的教育智慧。

2019年12月,经过层层评审答辩,我有幸成为陕西省第六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建立了“杨安平初中语文工作坊”,组建了专业研修团队和课题研究小组,以“搭平台、练内功、重辐射、共发展”为策略,以“专业引领、研讨交流、自主研修”为主要方式,着力提升团队的教科研能力与示范引领能力,提升区域内学科教学与育人质量的 品位。

2020年以来,依托工作坊平台,团队组织开展了十余次高质量的线上线下研修活动,将我们参训所学的先进理念、实用方法传递给更多人。一年以来,几乎每月都有主题研修活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我组织了线上专题讲座活动,邀请牛文明、曹公奇、李旭山、吕志军、石克礼、宋瑞宏等专家传经送宝。10月中旬,“杨安平初中语文工作坊”暨十五坊、室“融合大教研”活动在宁强县隆重举行,28位省市专家、名师齐聚乡村学校助力教育扶贫,既有研讨课、示范课展示,又有研讨点评、讲座,三百余名县内外参训教师从中受益,真正发挥了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作用。10月底,作为高杨杰校长工作室成员,我带领名师团队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开展送教送培活动,助力“三区三州”地区教育脱贫,给偏远山乡教师带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点燃了他们的教育激情,激發了他们的自我成长动力,用行动诠释了陕西省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多年前,听闻“培训是一种福利”这句话,理解还不够透彻,而今拥有参训者和培训者双重身份,在亲历了无数次各类研训后,我深切体会到,这种“福利”不只是专业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视野、胸怀、思想的提升,是思维的改变和学习力的生成。我想,无论什么样的培训,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注重探究性、情境性、生成性的培训,才是参训者喜闻乐学的,也才能最终让人学以致用。为此,深入调研,因需施教,因人设课,培训才会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而不是负担。

未来已来,学习力、创造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养。肩负着教书育人使命的广大教师,应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会学”,不断增强培训学习的内驱力,专精覃思,研、学、用相融合,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业,唯有生命成长不能辜负。遇见,方能“预见”;思索,方知远近。一个真正的学习者、研究者,要摈弃浮华,沉心静气,专情专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才能抵达教育本质,走进人性深处,觅得高远而辽阔的生命风景!

猜你喜欢

阿长公开课名师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阿长最看重的是“福”
阿长与沙县小吃
阿长买《山海经》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浅议"名师"
阿长买《山海经》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