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与远方:语文课堂永恒的主题

2021-09-10鲁兆周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秦昊小艇李白

鲁兆周

《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借威尼斯这个城市独有的标志——小艇,把水上城市的风光韵味十足地表现出来。教学这一课时,我最大的收获来自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它改变了我的教学流程,让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首先,我让学生说说小艇的特点,想象“天边的新月”和“田沟里的水蛇”,并交流课文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认为,课文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打比方,把小艇比作“新月”和“水蛇”,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小艇的特点,明白小艇独特的外形能够使它更适应威尼斯河道纵横交错的环境,是小艇成为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的原因。

课上得很顺畅。这时,童蕾提出质疑:“老师,刚才同学们在交流时说‘新月’‘水蛇’是熟悉的事物。请问,我们了解新月吗?”

“新月就是农历月初的月牙儿。”我不想让课堂“节外生枝”。

“老师,新月不仅指月初的月亮,也指十五的满月。白居易有诗句‘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描写的就是农历十五那一轮新月。”童蕾说得头头是道。

我颇为惊讶:“童蕾,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童蕾笑了:“老师,在预习课文时,我觉得文中描写的小艇的样子非常有趣。我想,作者为什么把小艇比作‘新月’而不是‘残月’呢?‘新月’和‘残月’有什么区别?带着这些问题,我查阅了资料,没想到却走进一个奇妙的世界——虽然新月和残月的外形一模一样,但新月两头向上翘起,符合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而残月则是两头向下弯起,如果将残月比作小艇,小艇就像倒扣在那儿。还有,我们几乎看不到新月,每个月我们最先看到的月亮是蛾眉月。有月相变化歌为证,‘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

同学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童蕾的发言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堂不但要传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有“诗与远方”。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文气质、文化积淀和教育智慧感染学生,传播文化气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努力在学生的心田播下“诗与远方”的种子。想到这里,我不无感慨地说:“童蕾同学真会读书!从她的展示中,我学到了两个知识——一是新月不仅指月初的月牙,还指农历十五新一轮满月;二是新月不是蛾眉月,蛾眉月状如弯弯的眉毛,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出现。童蕾说得对,我们每个月肉眼最初看到的月亮不是新月,而是蛾眉月。”

我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新月和蛾眉月的月相。秋怡说:“老师,我们之所以把新月和蛾眉月混为一谈,是因为文中‘向上翘起’这四个字误导了我们,让我们想当然地把新月当作蛾眉月。”

秦昊的语言像诗歌一样美:“新月,它像是织女遗失的银梭,隐没在西方的天际;它更像是羞涩的小姑娘,在夕阳扯起的火红的轻纱后面偷窥着我们。”

童蕾说:“我更觉得新月像一枚细长的贝壳,在蓝蓝的海水下若隐若现。”

教室里躁动起来。

静萱说:“老师,农历初八左右,月亮的腰身变粗了,这时的月亮叫‘上弦月’。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

秋怡接过静萱的话头说:“上弦月出现后,月亮一天天丰满起来,此时的月亮叫‘凸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农历十五、十六的晚上,月亮东升西落,这时候的月亮叫‘满月’。古人有诗赞美满月,‘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我不禁莞尔:“秋怡,最近在看《红楼梦》吗?这首诗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充盈,抒发了贾雨村不甘居于人下,等待时机而飞,一味追求飞黄腾达、万人景仰的人生境界。所以,曹雪芹给他取名‘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

秋怡得意扬扬,频频点头。同学们兴趣盎然。为了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我在黑板上画了上弦月、凸月和满月的月相。

语文课堂就是一种心灵的散步,教师领着学生于闲适中获得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滋养。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堂过于追求“高效”,把“散步”变成“跑步”。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领着学生在课堂上一路狂奔,无暇顾及课文中满目的风景和别样的情趣。

童蕾再一次站起身来:“老师,说到和月亮有关的古诗,我更喜欢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老师,为什么李白要邀请明月与他饮酒作乐呢?”

秦昊说:“月下独酌,何其孤独。李白的意思是人世间知音难觅,月光如水,有誰可以和他相伴?有谁可以听他倾诉?只有这一轮明月似乎明白他的心意,始终陪伴着他,聆听他的心声。”

我心神摇荡,如饮甘醇:“秦昊说得真好!月亮在中国人的心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符号。自古以来,描写月亮的诗文浩如烟海。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就连他的死,也有醉酒后入水捞月、骑鲸升天的美丽传说。这个传说,就发生在我们家乡的采石矶。”

说到采石矶,大家都耳熟能详,教室里热闹起来。我常说,学生的成长,需要诗歌的陪伴,在学生澄澈的眸子里,世界充满了诗情画意,学生的想象和表达,常常就是绝妙的诗。学生的天真、好奇和无拘无束的幻想,都蕴涵着纯美的诗意。为了珍惜和呵护童心和诗意,我经常在语文课堂上和学生读诗,要求学生发言时要用诗一样的语言说话,也尝试着让他们学着写诗。此时此刻,我的内心充满期待:“同学们,满月在中国人的眼里,不仅寓意着家庭团圆,还象征着人品高洁。也许正是李白从不低眉折腰事权贵的铮铮傲骨使他和皎皎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有很多诗句都以明月入诗。”

童蕾说:“李白回忆小时候看到的月亮,‘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雨萱说:“李白描绘成年后对月畅饮的豪迈,‘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我多想让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洒满皎皎月光:“是啊,这些诗写出了李白对月亮的一片深情。同学们,月亮更是李白表达思乡之情的最佳载体,他有一首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高声吟诵。

童蕾说:“明月是高洁的,但有时也给人清幽肃杀的感觉,当游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时,月亮的清辉就会变成霜雪。苏东坡有诗句为证,‘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秋怡说:“老师,我喜欢蛾眉月。白居易的《暮江吟》写的就是蛾眉月,‘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月亮清幽美雅,夕阳斜照,露珠晶莹剔透。暮色有了月色的渲染愈发显得生动。这首诗清丽流畅,格调清新,是一幅宁静、和谐的暮色秋江图。”

看着学生晶亮的双眸,一种使命感涌上我的心头:“刚才童蕾提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词中还有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同学们展示的就是月的‘阴晴圆缺’。自然界的常态就是阴晴不定,有圆有缺,人生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要刻意追求圆满,要把失意、挫折、苦难当作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当然,人生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可以拥有一颗完美的心。”

童蕾说:“大自然真有趣,有‘上弦月’就有‘下弦月’,有‘凸月’就有‘凹月’。”

静萱说:“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这些特点与蛾眉月、上弦月相反。”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秦昊喃喃自语。

同學们都笑了,我也笑了:“秦昊说的是柳永的词《雨霖铃》。柳永是北宋伟大的词人,古代‘凡有饮水处,皆能歌柳词’,意思是说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能唱柳永写的歌。谁会背诵这首词?”

学生把目光投向秦昊。秦昊摇摇头,腼腆地笑了。我和颜悦色地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雨霖铃》描绘了一幅哀婉凄绝的送别图,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杨柳自古就是离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者。而那多情的明月却也好似懂得离人的心事,只剩下残月在云中若隐若现。两岸杨柳依依,在秋风中轻轻摇曳,而孤舟行人独对那天上的一轮残月,沉浸在深深的离愁别恨之中……”

童蕾说:“这首词应该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相聚,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感情。老师,我说得对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深邃的夜空太神奇了,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欣赏它,亲近它!”秋怡说。

我仿佛置身于辽阔、奇妙的世界,激动不已:“同学们,天上所有的一切,在我们的心中都是充满诗意的,夜空、太阳、月亮、星辰、飞鸟、落叶以及和天空有关的神话和传说。无论我们怎么想象,都不足以完全了解天空的浩瀚和神秘。同学们,我多么希望你们即使是行走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也要时不时地仰望星空,寻找银河,寻找北斗星,等待流星从头顶划过,等待一场灿烂的流星雨……”

教室里静极了。我突然发现学生晶亮的眸子里多了些山光水色。

……

课后,我和老师们谈起这堂课上的“插曲”,许多老师认为我的教学“走题”了,偏离了教学目标。我却不以为然。语文教学关切“中国人”培育的根本性问题,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情感寄托和集体记忆。要想让学生成长为“精神明亮的人”,“诗与远方”就必须成为语文课堂永恒的主题。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要只看到生活的压力、艰辛和痛苦,要以积极乐观豁达的心态去追求理想的教育生活,努力在学生的心田播下一颗“诗与远方”的种子。

(作者单位:安徽省当涂县团结街小学)

猜你喜欢

秦昊小艇李白
池上
秦昊:做一个幸福的“治矫达人”
『乘风破浪』的伊能静作精姐姐身后有个治矫达人
秦昊:做一个幸福的“治矫达人”
“乘风破浪”的伊能静,作精姐姐身后有个治矫达人
威尼斯小艇的“秘密”
诗仙李白的归宿
倒下的那一刻
巧妙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