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之连贯性

2021-09-10余珍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19期
关键词:连贯性灵活性多样化

余珍

摘要:整本书阅读理念要落实到实处,学生阅读要讲求连贯性,教师课堂教学要讲求针对性,阅读评价要讲求灵活性。选择适合的阅读文本,循序渐进地阅读,形式多样化阅读,从“读”的层次时升到“写”的层次。

关键词:合适   连贯性     多样化   灵活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自从整本书阅读写进了课程标准,它就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就是它已是课程改革当中的基本任务,或许是可能是永久性的日常的教学内容。全国各地的教学同仁在不断地交流沟通整本书阅读这个理念,也在各类的培训教研活动中,实践着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各类阅读要求,各种示范观摩课,各种命题格式,各种探讨研究都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当中,作为一个奋战在一线,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的语文老师,我还是觉得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在高中阶段,这种高强度的语文学习,面对着高考的强势要求,面对着基础比较薄弱,在小学初中的阅读上已经断层的学生,阅读学习变得特别地困难。一是学生没有时间去课外阅读,二是学生怕课外阅读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总想用捷径来达到答题的要求。

面对着高考的压力,特别是面对着七选三这样的高考形式。高中的语文教学,现在举步维艰。阅读好像还是不能在基本的教学当中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高中时期的阅读更是不能深入其中,更多的就是在为了做题而阅读,而不是在考虑整本书阅读也不是在增加课外阅读量。

面对者这样的困境,我也在思考整本书阅读这个概念,也在思索该如何践行这个整本书阅读,也有了这样的想法。

一、在合适的年龄阶段,选择合适的阅读文本。

小学四年级始,语文课本中出现了名著的节选篇章,像《草船借箭》、《林黛玉初见王熙凤》等。这些课文就涉及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作品。但是教师在教授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更注重的是人物形象分析。如诸葛亮是怎样的人?周瑜是一个有着怎样性格的人?王熙凤是怎样一个形象?为了迎合阅读的需要,语文老师会要求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其实这两本书在四大名著中比较艰涩难懂的,也是人性完全呈现的社会作品,对于小学阶段的阅读层次而言是拔高了点,但《西游记》、《水浒传》,小学生倒是挺喜欢看的,家有小学生一枚,对这两本书是看了又看,不管人物形象怎样,仅仅关注情节就可以让小学生开心不已。

到了初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已经开阔不少,阅读量也已积累得不错,这个时候或许可以让学生精读一些作品了。上海的段力佩老师曾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试行过名著阅读,边读边议,精讲一本书的一个个精彩章节和片段。这种阅读方式在很多同仁的眼中,它的结构过于单一,把阅读过程结构化了。同仁们的看法不失道理,但是能在中考的压力下,尝试这样的语文阅读课堂,不得不不为段老师竖起大拇指。

高中阅读开启时,就是学生增加阅读视野的时机,特别是现代散文、话剧等体裁的选入,《论语》选读的要求,外国小说欣赏的渗透,语文课堂都显得很卑微,更何况语文阅读,早就被抛到爪洼国去了。在高一的必修一到必修四的跑马进程中,在七选三的夹缝中,语文的整本书阅读只能艰苦求生存。我想可以在高一时穿插优秀美散文的阅读,高二时,可以在学考结束后,抓住教材外国小说的契机,穿插外国小说的阅读和欣赏。

二、抓住阅读契机,实现阅读的连贯性

阅读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也是一個由浅到深的过程。而小学到高中的阅读应该有一个阅读的连贯过程。整本书阅读,因内容量大、持续时间长,内容阅读探讨可在不同的学龄段完成。

像《三国演义》的阅读,里面涉及到三国时代的人物,三国的历史兴衰,三国的各类战役,还包括三国时代的天文地理、世俗风物等,可以把它分割开来进行阅读和研究。

小学阶段可以扣住“三大阵营”“三大战役”中主要人物的形象,重点了解周瑜、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性格,囊括三国群英人物,只要掌握主要的脉络和线条,读出小学生的个性特点。

初中阶段可以梳理三国的始末,扣住三国兴盛的时间点,梳理其从兴盛走向灭亡的脉络。了解印象最深的事件,了解三国中呈现的战略和谋略,选出最具特色的人物和战役,并说明理由。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而且接触到了不同学科的知识,了解了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就可以让他们比较《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小说与史书的区别。

虽然这样的阅读比较费时间,而且有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只阅读这本书,可能阅读量、阅读面无法满足学生广泛阅读的要求,但是在“整本书阅读”的要求下,这也不失为一种阅读的实践方式。

三、阅读应该多样化,评价应该灵活化。

“整本书阅读”进入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的阅读不可随意性,而是要根据所读书籍的特点提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要求不断优化问题、任务、活动的设计,来帮助学生肯读、会读、读懂、读出味道,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过程。

课程标准中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大多就停留在“说说你喜欢的某本名著中的人物及性格”,或是“说说某个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或是“从这个情节中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等等,从而导致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就停留在这样的观念时:只要课前突击,也能轻松搞定阅读题目,根本不需要整本书阅读,也不需要细读。这种阅读评价看重信息的机械化识记,也使得整本书阅读流于浅层次的内容梳理和记忆。学生可以不读原著,只要浓缩版的,戏说版的,就可以取得好成绩。

既然整本书阅读已经写入考查的范围之内,那么考查的题目应该引导学生由浅层次的信息分析到深层次的内容理解、诠释和运用,形成学生读,老师教,考试考的良性链条。

像《三国演义》的整本书阅读,可以让学生从小学阶段的人物情节阅读到初中阶段的性格、场面概括,再到高中阶段的人性探讨,特别是高中阶段时,可以在必修的“笔落惊风雨”模块教学时穿插入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等诗词的背诵,也可以让学生模仿口语实践中的演讲稿给人物写书评,也可以学习文中的表现手法,积累精妙的语言,运用“三国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相信这样做可以让他们对古代精粹的语言有更深的感受,对传统文化有亲近敢。

这种灵活的情境问题的设置,可以驱动学生重组名著相关信息和材料,在“读”的层次和水平上,嵌入学生“思”和“写”的层次和水平,让学生的阅读有一定的提升,也让教师有更准确的教学反馈,也让考试内容落实到真正的实处。

猜你喜欢

连贯性灵活性多样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措施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Is $2 million enough to feel wealthy 有多少钱才算富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策略
物理复习课堂中复习内容的设计*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