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林译小说对晚清社会的重塑

2021-09-10孙义倩

文学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翻译

摘要: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与社会密不可分,社会全方位,多层次影响着翻译过程。 而林译小说作为晚清第三次翻译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数量并不多,从社会视角分析林译小说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分析了社会思想对林译小说的影响,经过笔者研究与分析,晚清社会语境与林译小说存在多元互动关系:首先,晚清社会语境影响译者的翻译目的。其次,晚清社会语境制约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最后,林译小说重塑了晚清社会语境。

关键词: 社会意识; 翻译;林译小说

1.引言

马祖毅认为晚清翻译活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在这一时期翻译文学逐渐从文学系统边缘地位走向中心位置,林译小说则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磨灭的重要角色。林纾虽不懂外文,却译作颇丰,林译小说在当时备受吹捧,成为名副其实的“畅销书”,胡适赞其“译文之精美,感情之真挚,影响之广泛”,郑振铎认其为中国现代文学之先驱,然而五四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翻译界对林译小说不屑一顾,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注重对翻译标准的遵守,研究重点放在原作与译作的文本对比上,因此林纾因其误译,增译,漏译,删译以及自我发挥式地译述而备受传统翻译学家的谴责与诟病。

目前为止,相比于林纾的译作,对林纾翻译的研究数量并不多,且角度不够多元化,大多集中在林纾翻译思想的总结与提炼,或运用某一翻译理论解读林纾的翻译实践。 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林纾翻译活动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方面字词,句子篇章的转换,翻译还涉及到了很多非语言因素,如社会,文化,历史等。“文化转向”将翻译置于社会文化语境的大背景下,不仅注重翻译的内部研究,而且还注重翻译的外部研究,即社会、文化、历史等对翻译过程的影响。译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翻译活动,必定会受到译者所处的社会的影响。本文将以林译小说为例,探讨林译小说如何在晚清的社会语境下达到翻译的社会功效,重塑晚清社会。

2.林译小说与晚清社会的互动

译者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翻译活动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语境制约下进行翻译操作的。晚清社会面临民族“陆沉”危机,翻译变成为一种引入新思想的重要工具。作为晚清文化启蒙的一条有效途径,林译小说中与晚清社会存在多元互动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晚清社会语境制约译者翻译目的

首先,晚清社会语境会制约译者的的翻译目的。任何翻译行为都有一定的翻译目的,且任何翻译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因此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的制约和影响。在当时的晚清社会语境下,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认识到“译书为强国第一要义”,提出了“小说界革命”和“小说是民族之魂”等口号,呼吁通过译介小说来开启民智,实现救亡图存。在这种“爱国保种”,“开启民智”,“改良群治”,“西学中用”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潮的晚清社会文化语境里,小说被赋予启迪民众,救亡图存的重任,翻译西洋小说也成为了重塑晚清的重要工具。

林纾在这种社会语境影响下,也开始投身于西洋小说的译介中,希望通过自己的译著引进西学,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他每译一书,都要郑重其事,作译序、跋尾,再三表明他希望勋阀子弟学习西学、救国保种的良苦用心。 林纾选材广泛, 不管哪种小说,他都能找到改良社会,激劝人心的寓意。小说《黑奴吁天录》中美国黑奴的悲惨遭遇使林纾联想到国人的处境,希望借此书激发国人救国保种之情。 翻译军事小说,则希望国人以兵书读之。翻译爱情小说,则阐述倡女权、兴女学和救国之关系。即使在翻译鬼怪小说、侦探小说时,也不忘让小说“有益世道人心”。可见,林纾的小说翻译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译以致用的功利主义,每一部小说都透露出林纾以西学为镜,改良社会的良苦用心。

2.2晚清社会语境影响译者翻译策略

在当时“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晚清社会语境下,林纾作为爱国者,同时也作为桐城派文人,遵循本土的社会文化语境,采用高度归化的翻译语言以迎合中国传统读者的阅读口味。可以说,林纾正是通过归化翻译来传播西学,达到翻译救国的目的。

文學根植于文化,中西文化差异巨大,尤其是在闭关锁国的清代。林纾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归化处理,以便读者接受,符合中国晚清社会秩序。 晚清儒家伦理道德文化和秩序已然深入每一位中国人的骨髓,因此,当异质文化输入时,变会产生文化暴力行为。林纾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在儒家礼教框架内消解这种文化暴力。例如:在林译小说《块肉余生述》中;林纾将书中女子完全限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框架下,原文中的英国姑娘只是一个“good”(善良)、“beautiful”(漂亮)、“earnest”(认真)、“disinterested”(无私)的女子,然而译文中的英国女子已经被译文归化为一个具有“德言容工”的中国姑娘。“德言容工”指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显然,林纾想消解西方文化输入时产生的暴力行为,使译文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视野及阅读期待。

林纾翻译的另一大特点便是对忠孝之道的推崇,经他之手的翻译小说,都要归化成宣扬忠孝之道的作品,这可以从他的译书名中得到印证,如《英孝子火山报仇录》(Montezuma's Daughter)、《孝女耐儿传》(The Old Curiosity Shop)、《双孝子噢血酬恩记》(The Martyred Fool)、《孝女履霜记》、《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Jimmy Brown Trying to Find Europe)和《孝友镜》(Le Gentilhomme Pauvre)等。原著中宣扬的内容和忠孝之道相去甚远也被林纾牵强附会理解为忠孝之义。梁启超说林纾在翻译中往往“因文见道”,指的就是这种情形,译者自身的“前理解”或“成见”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在这里即是中国的三纲五常等伦理观,可以说还是当时的主流文化一个组成部分,林纾在译文中添加这些内容,“引导”读者以为国外也和中国一样信奉纲常名教,所产生的作用是维持或维护当时的主流文化。

2.3 林译小说对晚清社会语境的重塑

译者有时候故意将不易被传统读者所接受的社会文化保留,通过译本生产出与本土社会文化完全不同的新的思想意识,以加强译作的暴力性,颠覆原有的文学秩序和价值观,达到教化启迪,开启民智的作用。

笔者将以林纾与其合译者重译的Joan Haste 的个案来说明译者如何通过译本生产出新的思想意识,以重塑晚清社会。《《迦茵小传》林纾的译本在1905年出版,在他之前,蟠溪子便曾作过节译,取名《迦因小传》。蟠溪子顺应了当时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氛围,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本的内容作了取舍,只选择了原本的下半部;翻译的结果是符合当时读者群的期待视界;同时也因此遮蔽了原本中内在的信息,进而导致译本读者对西方文学的误读。

林纾与魏易则相反: 他们明确意识到蟠溪子的译本不是“足译本”后,把整部书翻译了出来。林纾的翻译冲击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全译本中林纾补回来了蟠溪子省译的上半部,在这一部分,众多情节有违中国传统礼教,特别是女主角迦茵与男朋友亨利相爱未婚私孕,亨利不顾父母之命与迦茵自由恋爱等,更是完全挑战当时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蟠溪子笔下,迦茵愿意牺牲自己的感情和生命来换取爱人的幸福,非常伟大; 但当林纾把原著的所有内容翻译出来后,迦茵在中国读者眼中,变成了不知廉耻,破坏礼教之人。这是由于两种译本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面对与中国指伦理道德不一致甚或相违背的内容,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蟠溪子(1903)删节的目的被称为“传其品”,因此,“故于一切有累于品者,皆删而不书”;而林纾保留原文却被误解为“传其淫”、“传其贱”、“传其无无耻”。 林译本《迦茵小传》所传达的社会文化信息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氛围相对抗,因而难以为读者接受。

那么林纾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难道他不知道全译本可能会招致读者抵制吗?当然不是!事實上,林纾想借此译本传达出新的社会思想(即勇敢追求爱情,追求自由),通过迦茵这一女性形象,林纾肯定了女性享有爱情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这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妇女观”,“婚姻观”的挑战,为当时女性启蒙发挥了积极作用。

林译小说,多为言情和神怪等通俗小说,立意本不高,娱乐成分更多。但林纾往往拔高其命意,赋予其超越当时腐朽的晚清王朝认知的新的,先进的社会文化,称它们不是富含“科学”之智识,就是“理想”之依托;不是兴女权,就是倡五伦。译者的这种行为一方面加强了本土三纲五常的社会文化语境,同时也为晚清庞大而又老迈的躯体注入了新的血液,以达到“小说必须有益世道人心、改良群治”这一宗旨,达到开启明智,教化民众,救国保种的目的,以实现塑造晚清社会的终极目标。

3.结语

晚清社会巨变,新旧思想不断碰撞。翻译域外小说,成为晚清许多文人参与“新民”的必然选择,而林译小说堪称这一时期翻译小说风潮的典范。林纾以文化启蒙者的姿态走进文学翻译系统,参与构建晚清转型时期社会体系和文化话语权的构建,在这一时期,文学审美和文学艺术并非是林纾关注的重点,社会文化上的经世济民才是主要目的。本文从社会角度分析了林译小说与晚清社会语境的多元互动关系:首先,晚清社会语境制约译者的翻译目的。晚清时期,梁启超等维新派提出“小说界革命”,呼吁通过译介小说来开启民智,实现救亡图存。林纾在这一主流社会思想的影响下,开始译介小说,投入到行“鼓民力,新民徳”之实的功利主义的西学翻译实践中。其次,社会文化语境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林纾骨子里还是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桐城派文人,因此,主要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最后,林译小说实现了重塑晚清社会的目的,林纾向晚晴社会注入新的社会思想,加强译作的暴力性,颠覆原有的文学秩序和价值观,达到教化启迪,开启民智的作用。总之,从社会的新视角研究林译小说,扩大了林译小说研究的范围,丰富了林译小说研究的语料。

参考文献

[1]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的部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16:8.

[2]胡适.胡适文存[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173.

[3]郑振铎.林琴南先生[G]//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33-146.

[4]李震.“非翻译家”林纾与“林译小说”讹误再解读——从《爱国二童子传》插图翻译说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05):118-126+151.

[5]徐畔,张书宁.林译小说遗民空间的建构与书写[J].学习与探索,2020(09):153-163.

[6]熊建闽.从译者文化姿态与文学翻译的互动看译者主体性——以林译小说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3):282-286.

[7]林纾:《不如归·序》,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55.

[8]胡翠娥. 文学翻译与文化参与 — 晚清小说翻译的文化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9.

[9]王宏志. 重释“信达雅” 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7.

[10]林纾.《迦茵小传》小引, 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38

[11]迭更司. 快肉余生述[M]. 林纤、魏易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作者简介:孙义倩(1995-),女,汉,陕西安康人,研究生在读。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猜你喜欢

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浅谈汉语颜色词的解析及英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