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
2021-09-10孟钧飞
孟钧飞
摘要:物理学科中的许多知识,都是学生能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能解释和运用的,高中物理是高中学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同时它也是高考中的必考学科,也是学生累积物理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高中的物理学习,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物理基础,为学生以后的物理学能力铺平道路,是每位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的重点。在进行物理课程教学中,尤其是针对有关物理课后辅导的指导教学,教师要善于突破固有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各种新型的教学技术、核心素养理念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保障学生通过学习强化各类知识点,提升自身相关的物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物理是对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总结和解释。高中物理接触的理论较为浅显,学生可接受度高,但由于物理是对有关现象的高度概括与总结,许多概念还是很抽象的。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物理学习能力上,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同时还要养成自己的物理学思维,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就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教师的教学成果。因此,针对有关物理知识点的辅导训练与教学,才能保障学生能听得懂、用的好物理知识,教师要敢于突破创新,积极创新高效的物理教学与物理辅导方法[1]。
一、通过讨论教学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讲授高中物理知识概念时,教师可结合具有引导性的物理问题,通过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向学生展现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网络课件与资源,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動去思考与讨论。教师在学生产生兴趣后,就引导学生进入概念是如何产生,提出者的经历,所要定义和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学习通论,并让学生在在讨论中感受这种物理概念知识概念最终是如何形成和被世人接受的,以及在相关领域的适用性。从不同方面、不同阶段,向学生全面展示,学生在对概念的接受和吸收上,就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2]。例如在介绍三棱镜色散时,教师可以先向同学们介绍牛顿完成这个实验的过程,并让同学们讨论如何进行实验,试验成功的标志是什么,这样以兴趣与问题为引导,以讨论为基础,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的自主性。
二、通过习题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对学生的物理知识掌握和能力有明确定位与要求。在切实可行的教学任务目标下,教师要制定清晰的习题教学方案,保障物理习题教案可执行性。通过高效的习题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物理知识上创造良好的途径。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物理思维。比如,在讲解有关加速运动习题时,可向学生选择与现实生活练习紧密的习题,如:两辆加速度不一样的汽车相向而行,初始速度都为0,两辆车出发前相聚100米,甲车加速度为18m/s2,乙车加速度为15m/s2,请问两者出发后几时相遇?在这样的习题中,教师要向学生分析这道例题的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即两者的加速度不一致,就导致两者在相遇时,两辆车的相遇速度不一致,相遇时两辆车各自所行的距离也是不一样的,但两车所行距离相加等于100m,通常需要作运动示意图、运用生活经验进行类比。通过这样的分析,就能让学生理清相关的解题思路。
三、结合新媒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物理中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授课时也会因学生无法理解感到懊恼。虽然教师不厌其烦的重复讲解,学生也认真听讲,但部分学生还是因为概念过于抽象,无法准确有效的理解。使用新媒体教学方式后,就较为容易的化解这一难题。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较为多样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相关知识点,收集网络素材加上自己的教学经验,自行制作媒体课件,同时在课件制作中教师还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更加生动有趣的教案创作。这样的教学肯定会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概念,也可节约老师重复讲解的时间,更让课堂气氛得以调动。比如,在讲解“能量守恒定律”这一定律时,如没有新媒体的帮助,教师在讲解能量转移、质能转换、能量损耗等概念时,学生们没有直观感受,听的云里雾里,无法理解,甚至还会提出永动机的合理性这种荒谬疑问。教师不管如何重复讲解,解答学生疑惑,学生虽然认真听,还是无法领悟,这回造成双方都精疲力竭,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引入新媒体教学模式,通过网络资料加上教师自己的讲解,让定律概念有效结合相关视频、动画,让学生能够清晰明了的看到能量在各种状态下的变化。这样就让学生在理解物理知识时,就快速准确,节省了大量时间,同时让学生再进行自由思考和探索,加深对新定律和概念的理解。
结语:
在不断发展变革的教育形势下,高中物理教师要需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关于物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知识理解运用能力,才能够逐渐建立高效率的物理知识学习课堂,帮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步成长。
参考文献:
[1]郭诗艺,张金良.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索[J]. 科教文汇,2020(5):135-136.
[2]刘震. 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开展的有效措施[J]. 新课程,2020(33):50-51.
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实验中学 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