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提升策略
2021-09-10张彤
张彤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效益。但是,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笔者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发现,学生出现两极分化:思维活跃、擅表达的学生占有更多的机会,这类学生更能成为小组的代表,他们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少部分思维不活跃、不善表达的学生则成了听众,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提升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更好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科学构建合作小组,加强对学生的有效指导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通常会出现教学活动设计的很好,但是实际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如:学生都抢着发言,却没有人愿意倾听;出现不同意见时争的脸红脖子粗,实则却早已偏离了主题;强者独揽大权、包办代替,弱者冷眼旁观、一言不发;课堂乱哄哄、难以组织,课堂内容上不完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科学构建合作小组,根据学生意愿自愿组队,教师再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结合学生能力、性别、个性特点进行二次调整。小组人数可以定为3-4人,如果是3人小组,按照“一强一中一差”分组,如果是4人小组,可以“一优二良带一差”分组,使组内达到均衡,实现互补。每组成员分别赋予“组织者”“质疑者”“记录者”等角色,角色定期轮换一次。其次,教师加强小组合作的前期指导,开展针对性培训,使学生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响亮准确,反驳别人的观点时诚恳友好。当学生初次扮演某一角色时,教师试着教给他们一些术语:“下面做一下任务的分解……” “下一个步骤是……”“让我们再次梳理一下过程……”等。磨刀不误砍柴工,有效的培训会使小组合作在课堂上更加高效。指导学生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关注不同见解。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和补充,对别人的发言不能是只听而不想,要敢于提出疑问并进行反驳,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指导学生学会求同存异,不做与问题无关的争执。在小组建立初期,要保证组内的活动秩序,可以借助小组评价表(表1)来约束小组成员的行为,促进学生合作习惯的养成,形成自由表达的氛围。
二、优化小组合作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不宜全部量化,而应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用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而是关注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很多教师通过赋分法来提高组间竞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方法强化了群体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热情,但是为了赢得比赛,小组成员往往会“扬长避短”,推荐反应敏捷、善于表达的优等生作为代表来发言,而思维不活跃、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则受到抑制,这样做显然失去了合作学习倡导的“让每一个人得到发展”的初衷。因此,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教师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将集体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更侧重于对集体的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更侧重过程性评价。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将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标准设定为以下四个方面:小组活动秩序、小组成员参与度、小组成员进步幅度、小组成果汇报,并对这四部分的评价进行分值设置(表2)。通过多元评价,把小组代表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全体成员之间的竞争。
(一)小组活动秩序
良好的合作学习秩序是避免小组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的有力保障。组长快速做好任务分工,确定发言的先后顺序,控制小组讨论的音量,小组成员熟练掌握开场白和結束语,能够使小组讨论前后衔接连贯,流畅自如。
(二)小组成员参与度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否相互学习是道德与法治课评价的重中之重,只有每个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能够得到成长,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把参与度作为评价标准,能够使小组成员努力地去完成任务,探寻问题的答案。
(三)小组成员进步幅度
将进度幅度作为评价标准,有利于调动那些不善言辞、性格内向的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做最好的自己。教师为这些学生定期设定进步目标,达到进步目标,就有机会为小组赢得较多的分值,这种评价标准为学生的进步给予了公平合理的评价,有效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小组成员的团结。
(四)小组成果汇报
小组成果汇报是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要根据成果汇报的质量和完成度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引导组内成员以尊重、欣赏他人的态度互相评价。
三、教师担任学习促进者角色,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小组合作中“马太效应”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做他们的朋友,温和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老师要我合作变成我要合作。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弱势学生的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时,有意引导一些弱势学生作为代表发言,尤其对于胆小内向的学生,想回答又不敢回答,老师要给一个信任的眼神,鼓励发言。同时,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合作时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提高合作的效率。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亮点,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学生消除影响小组合作的不良因素,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总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组合作,不是提供给少数优等生的舞台,而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舞台。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遵循“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深度挖掘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