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在凸显传统文化中的作用研究
2021-09-10崔美华
崔美华
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更是彰显民族气魄的文化底蕴。诗歌鉴赏是开启传统文化世界大门的钥匙。文章先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阐述,然后对诗歌鉴赏能力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及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为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中诗歌鉴赏;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由诞生于中华大地的广大中华儿女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概括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即是中华各民族以不同的载体表现出来的文明、精神、风俗、信仰等的统称。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各朝各代的演化而形成的,蕴含民族特色文化和风俗底蕴的精神财富,不但是五千年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更是蕴含特色民俗、民族精粹的人类文明。高中阶段的诗歌鉴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情操,可以引导其以诗歌鉴赏为钥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大版图上恣意驰骋,尽情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因此,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讲,高中阶段的诗歌鉴赏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一)是阅读文化典籍,赏文鉴义的重要基础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沉淀有众多的历史文化结晶,这些历史文化有效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要想深入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对文学有着欣赏和鉴别的能力。以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文章词义,更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怀,概括起来讲就是理解和鉴赏。所谓理解,即是能够识文断句,通晓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所谓鉴赏则需要运用审美情趣对文章进行剖析、赏味,对文章的用词用句、结构设计、写作手法进行解构,并且能够通过鉴赏有自己的观点和恰当的评价。鉴赏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先要过的就是文字关。很多传统文化典籍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的,很多词语同时具有多种释义,需要结合上下语境进行分析。因此,若想能够毫无障碍的通读典籍,打好文言文的学习基础,可以从诗歌赏鉴着手。而对于典籍、著作的阅读,切不可图多图快而致“囫囵吞枣”,而要反复诵读训练对文章的语感,准确捕获文章词句间的关键信息,从而能够细细研读各位先贤用词用句、行文布局的考究,仔细赏味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文字之美,领会文章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二)是深入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及古文典籍的赏鉴能力方面意义深远。通过诗歌赏鉴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使其掌握诗文赏鉴的基本方法,是深入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和桥梁。诗歌鉴赏的基本功之一就是反复诵读,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当阅读和鉴赏的作品达到一定积累之后再去阅读文章,字里行间的释义会经脑海描绘出一幅具象的图景,使学生学习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深刻理解在文字中所注入的深厚情感。因此,以诗歌为赏鉴基础展开教学,一则其语意精炼,行文短小精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领域之一;一则其词浅义深,注重行文格式,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在反复的诗歌诵读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深入了解诗文所表达的情感,也调动了学生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经
高中诗歌鉴赏课程的开展,为高中学生打开一扇通向传统文化学习的大门。诗歌鉴赏所需要的诗词诵读、文义理解能力,也正是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而如果只是单纯的文章学习、典籍阅读,那么也只是文字的复制粘贴,无法将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和底蕴传承下去。因此,高中诗歌赏鉴课程的开展,不仅是对知识的讲解、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结晶、传统民俗、传统习惯乃至传统民族精神的有效传承。
三、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高中阶段开展诗歌鉴赏教学,其实是引导学生与中国文化近距离接触,使其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传统、历史、民俗,接受传统民族精神的熏陶,并燃起探索传统文化学习热情,传承文化结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强了文学修养和藝术审美,更是学习到华夏儿女奋斗不息、团结爱国的情怀,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修养,不屈不挠、杀身成仁的气节,以及尊师重教、助幼扶弱的优良传统。
(一)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风雨淬炼,集结了众多优秀先贤的智慧结晶,其传承发扬离不开教师身体力行的课业教授。但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相互渗透,不少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追捧外国文化,过外国节日、吃外国食品、憧憬外国生活,却对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不屑一顾:不通晓行文优美、字字珠玑的民族文学作品,不理解传统民俗、传统节日的意义所在,不知道抛洒热血的先辈英烈和朝代更换的历史事迹。这些时刻在提醒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因此,高中阶段诗歌鉴赏教学的开展,首先应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以传统文化为底色,进行诗歌的行文、韵律的讲解,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写作意图及精神升华,以诗歌为媒介,引导学生与传统文化对话。
(二)教师要深挖、拓展传统文化因素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对民族精神的有效体现。因此,高中阶段的诗歌鉴赏教学即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研究和学习。比如,一代文豪陶渊明的名篇《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的上乘之作。教师除了逐字逐句讲解诗句,引导学生欣赏诗句描写的田园风光之美及农活体验,还应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境遇对诗词所蕴含的诗意进行升华,对诗作表达出的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情怀进行拓展讲解。作者身处东晋南北朝时期,彼时官场腐败风气正盛,陶渊明无法忍受与别人同流合污愤而辞职、归隐田园。诗歌将作者归隐之后的欣悦之情充分表达,使其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学生通过教师的拓展讲解,更容易结合作者的情境进行学习和理解,不但加深了学习印象,还对东晋南北朝时期的鲜明时代特点、田园生活有了初步认识。由此可见,教师以诗歌鉴赏为媒介,适当拓展课堂内容,传统文化就可无形中渗透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化情感
所谓“歌以咏志”,诗歌正是古人抒发情怀、表达志向的重要渠道。陆游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平易晓畅、章法谨严,尤以爱国诗篇对后世影响深远。其“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等广为流传的诗句,将其浓烈的爱国之情和拳拳报国之意充分表达;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都是各朝先贤的爱国名句,文天祥的悲壮,王昌龄的豪气干云,龚自珍的满怀期待,教师要在学生熟读、朗诵诗句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时代背景、不同作者境遇来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情境下的爱国之情,无形中培养其热爱祖国、壮志满怀的情志,将来报效祖国、建设家乡。当然,诗歌中还有歌颂友情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思乡之情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诗文朗诵、情境打造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领会作者的浓浓情意,使其感受亲情、友情、爱国及思乡之情等各种情愫,切实感受中国传统诗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营造积极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使学生不仅学习到文化知识,更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第一,教师可以组织诗歌诵读会,引导学生一起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文字及韵律之美,并在诵读之后分享自己的读后感,使其用心感受诗作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其次,教师可以开展比较教学法,比如同样是歌颂友情,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旷达,表达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深情厚谊;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世事,表达了同病相怜的惺惺相惜之意;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与友人送别的深挚情谊。再次,教师可在教师的墙上或者板报上进行精选诗词的展示,鼓励学生制作抄写诗歌的书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兴趣培养,例如,学习各种民族乐器、舞蹈,学唱戏曲,学习传统民俗技艺等,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使其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教师要加强语言文化实践传
教师可以在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中国语言之美。首先,教师可以选取语句优美的诗歌,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比赛,在反复的阅读和鉴赏中,品味先贤用语言文字所构建的美好世界;其次,教师可以设置某一主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诗句进行描述和表达。比如同样是表达秋天,有人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有人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有人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有人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既引导学生学习了诗句,又加深了其对诗句的理解。以后每每想起秋天,定会诗意满满。
结语
在高中诗歌赏鉴教学中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历代先贤的广博才智,更可以将民族精神进行有效传承。因此,教师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诗歌赏鉴教学中与传统文化积极联系,开阔学生視野的同时,将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之中,无形之中内化学生的民族精神传承,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蔡秀凤.试论中职美术教学如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2]李卫萍.画意如茶香,细品才芳醇—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