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挖契合点 铺就阅读与写作耦合路径

2021-09-10连爱华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小学语文

摘 要:教师应整合阅读材料,筛选读写耦合起點;创设阅读情境,启动读写耦合思维;优化阅读鉴赏,建立读写耦合基础;延伸阅读训练,提升读写耦合水平。读写结合是学生内化性实践。教师要做好必要的铺垫和引导,促使学生顺利进入读写环节,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耦合中形成学科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4-0072-02

引  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是基本的训练形式。教师要做好教学调查,整合阅读材料、创设阅读情境、优化阅读鉴赏、延伸阅读训练,以合理筛选读写耦合起点、启动读写耦合思维、建立读写耦合基础、提升读写耦合水平,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形成学科综合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写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教师要巧妙发掘读写契合点,为阅读和写作耦合创造良好条件。

一、整合阅读材料,筛选读写耦合起点

在读写结合中,读是基础。在文本阅读环节,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师要整合阅读材料。教材文本是主要的阅读素材来源。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处理,为学生准备适合的阅读内容[1]。其次,教师可以借助校本课程收集阅读内容,也可以借助网络渠道展开信息整合处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素材。最后,教师要重视读写任务的设计。学生有了阅读基础,自然会产生写作的冲动。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写作任务,能够将学生顺利带入读写环节。

教师要整合阅读材料,为读写训练顺利启动奠定基础。对此,教师要有对接整合意识,对教材文本做对应分析,找到读写结合起点。例如,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叙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留下的童年回忆,因而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关键点展开阅读引导:“作者在祖父园子里有哪些难以忘怀的童年经历?”学生带着问题展开阅读梳理。为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随即提出引申性问题:“每一个人都有童年回忆,也可能有这样的‘园子’值得回忆和惦念。请同学们回忆过往,看看能不能找到这样一个去处,然后学习作者的写法,给大家做一个展示。”学生听说要写童年回忆,找一找记忆中的“园子”,顿时兴奋起来,展开了讨论。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自然引出读写话题,成功启发了学生的读写思维。每一个人都会有相似的经历,自然会留下难忘的记忆。教师合理设计读写环节,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回应,使其读写学习顺利启动。

二、创设阅读情境,启动读写耦合思维

在设计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借助多样的辅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以成功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为读写结合做好铺垫工作[2]。故事引导、媒体展示、演绎调动、示范诵读、问题投放等都能形成阅读启动力量。比如,教师诵读学生读后感、仿写习作、读书笔记等内容,势必会给学生带来读写启迪,启发学生的读写思维。

例如,在教学《猴王出世》这篇课文时,教师先播放动画视频,让学生对孙悟空形象进行重点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孙悟空的故事。学生知道的孙悟空的故事极为丰富,自然有很多话要说,从而营造了热烈的课堂气氛。为启发学生的读写思维,教师设计了特殊的阅读创编任务:“根据你对孙悟空的了解,自行创编一个课本剧,然后将脚本提交班级讨论,看谁的创编更有创意性,经过筛选,确定最佳脚本,组织集体演绎活动。”学生对课本剧创编活动有很大的兴趣,自然会做出积极回应,使得课堂读写气氛浓厚。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诉求,为学生设计了课本剧创编任务。虽然这个任务有一定挑战性,但是学生对这个任务有很高的认同感,自然能顺利进入创编活动,从而实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优化阅读鉴赏,建立读写耦合基础

在阅读鉴赏环节,教师要对语言鉴赏角度和鉴赏程序设计进行必要的引导,给学生提供语言鉴赏的启示。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对经典片段进行仿写,就能提高教学效果。经典文本中的经典片段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也是学生学习习作的重要范本。教师从经典片段写法上展开对应引导,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启迪,奠定读写结合基础,为学生顺利进入读写环节创造良好条件[3]。

在语言鉴赏环节启动后,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准备更多的鉴赏角度,帮助学生顺利进行文本鉴赏。例如,在教学《跳水》一文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这样的鉴赏任务:“认真阅读文本内容,找出精彩的描写内容,说说这些内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寻找经典文段,并尝试进行鉴赏操作。比如,对于“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教师引导学生展开鉴赏操作:先找出文本中的典型动词,并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学生很快就找到一些词语,如“大笑”“望着”“摘下”“咬”“撕”“逗”等。这些词语大多是描写猴子的,却发挥了重要的激发作用,因为正是猴子的挑逗,才让孩子爬上了桅杆,造成了极其危险的局面。教师还要求学生用替换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体会这些词语的适合性,最后要求学生运用其中的三个动词写一段话。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铺垫,自然有很高的参与热情。

学生利用替换对比的方式展开阅读分析,对词语的合理运用有了切实体会。教师有针对性地布设读写任务,给学生创造了应用词语的机会,促使学生建立读写结合基础。典型词语的应用是基本的习作功夫,而教师从这个角度设计和组织读写教学,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延伸阅读训练,提升读写耦合水平

在设计阅读训练时,教师要做延伸思考,创新训练形式,为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创编课本剧、收集相关阅读信息、讲述文本内容、撰写读书反思、摘抄经典内容等都属于阅读训练可以选择的形式。这些训练大多带有读写结合的意味。教师要做好对应研究,进行合理运用,以提升学生的读写结合水平,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提高[4]。

《两茎灯草》节选自《儒林外史》,是一篇具有讽刺意味的小说,其主要人物严监生是一个标准的吝啬鬼。作者利用浓墨重彩对这个人物进行描写,突出这个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为激活学生的读写思维,教师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小说,并借鉴这种写法,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要凸显其某种性格特点。学生顺利进入读写环节,先收集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并对其性格特点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利用事件进行支撑性描写,构建人物性格体系。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选择学生佳作进行重点朗读,给更多的学生带来启迪。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以便学生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读写任务:利用讽刺手法展开生活描绘,突出典型人物。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和挑战,因为学生平时没有运用这样的写法进行写作,自然会感觉陌生。因此,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进入仿写环节,获得更为贴近和真切的学习体验。

结  语

读写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认知内化的机会。教师对阅读材料、阅读情境、阅读鉴赏、阅读训练展开优化处理,能够为读写结合的顺利展开创造良好条件。读写结合有多种融合形式,因而教师要对其有清晰认识,巧挖读写契合点,铺就阅读与写作的耦合路径,以提升学生的讀写水平。在读写关系中,“读”是输入性学习,是前提和基础;而“写”是输出性学习,是结果的呈现。教师要做好针对性设计和组织,给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学习感知和体验。

[参考文献]

吕丽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探究[J].新教师,2018(01):23-25.

叶鸿芳.语文阅读与写作的融合及促进刍探[J].当代教研论丛,2019(08):69-71.

林德英.关于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契合点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5):56-58.

郭顺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法的整合实践阐释[J].科技资讯,2020,18(31):126-127+131.

作者简介:连爱华(1973.3-),女,福建浦城人, 大专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小学语文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