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绣的前世今生
2021-09-10潘朝霖
潘朝霖
水族马尾绣,2006年入选国家级首批非遗名录,这项传统刺绣技艺,在美化生活方面熠熠生辉,更成为千万绣娘脱贫的绝活。
对于马尾绣的解读,已累见不鲜,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尾绣图案是水族智慧的结晶,在其精彩纷呈的艺术形式下蕴含着水族深厚的文化、思想和情感。从这一视角解读马尾绣,或许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马尾绣的起源
我研究水族文化已有40余年,我认为马尾绣技艺的诞生,源于水族先民从中原睢水流域南迁,融入百越族群,唐宋之际形成单一民族之后,将古代中原征战时“系马尾”的技巧,衍化为美化生活的刺绣技艺。
为何水族会选用马尾作为绣线原料?一根马尾绣的预制绣线,蕴藏着水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
水族盛大年节“端节”,是在水历年终岁首的谷熟时节分七批欢度,历时 52天,是批次最多、历时最长的年节。《说文解字》释:“年,谷熟也”。古书云“谷熟庆典曰过年”。汉族过年不在谷熟时节,庆贺内涵不是谷物丰收,而水族历法与端节准确诠释了汉字“年”字的本义。中国少数民族年节必须举行跑马活动的就是蒙古族、水族。水族端节必须跑马,三都自治县跑马坡有几十座,因而获得国家民委、体委授予“赛马之乡”称号。水族的婚嫁还沿袭古代“牛马为聘”礼节,男丧最高礼仪以马为祭品。
国家民委修订版《中国少数民族》载:“水族自称‘睢(sui3)’,因发祥于中原睢水流域而得名……”“端节赛马是由水族先民在发祥地的征战遗风逐步演化成的重大群众性娱乐活动,也是南方民族中水族独有的习俗。”这种现象或许是历史文化元素的孓遗。
马尾绣纹样与水族信仰习俗
水族马尾绣背带主体图案为何是蝴蝶,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传说一位年轻母亲背着婴儿上山干活。她解开背带放孩子在地边睡觉。太阳出来了,他担心孩子被晒着。当她来到孩子身边,一群美丽的彩蝶聚集飞舞在孩子上方挡住了太阳,一道阴影罩着酣睡的孩子,并且还散发淡淡幽香。这位母亲十分感动,认为是蝴蝶神灵在护佑。于是就把蝴蝶模样绣在背带上。
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尾绣育婴背带上部方正的主题图案蝴蝶,实际上是殷商青铜器饕餮纹遗风。贵州著名史学家史继忠教授在《触摸夜郎魂》一书中,称水族马尾绣背带主体图案酷似中原古代的饕餮纹。饕餮是一种想象中能吃鬼的神秘怪兽,多见于青铜器上,作为驱邪纳福的象征。这种夸张的纹饰造型,给人一种神秘气氛和权威神力,通过马尾绣丰富的色彩和柔美的绣线,以及蝴蝶展翅蔽日守护孩童的传说,褪去了饕餮纹的狞厉之气,显得温馨而秀美。水族先民运用其图案在育儿背带上,作为驱邪纳福的象征,就期望饕餮吃尽危害婴儿的鬼怪,保佑他们健康长寿,福泽长久。饕餮纹由横竖各三块,共9块绣片艺术组合构成。九是阳数最大数,又寓含中国古代九州,是祈福和怀念故土的印记。
水族生活在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漫长的时空中,马尾绣表现题材丰富多样,绣娘们大多取材于身边诸物,如朝夕相处的日月星辰、波浪云彩、花卉瓜果、昆虫鱼虾、飞禽走兽、藤蔓枝条,以及吉祥纹样、几何纹样、水书简牍文字等等。在水族绣娘指尖,这些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蕴含丰富的民俗信仰文化内涵,寄寓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马尾绣中,最常使用的书简“”图案,是水文的“书”字。这是古代用竹简、简牍、木牍刻写或书写文字的载体的记录。实际就是汉字“册”字的活态传承。刺绣比较忌讳直线条的图案,而马尾绣擅长于制作弧线图案,为什么绣娘们偏偏刺绣那么多的竹简、简牍图案?这大概就是水族崇奉与珍惜民族固有的水书文化,希望后代掌握传承。国家民委修订版《中国少数民族》云:“水书是夏商文化的孓遗”。滥觞于夏商文化圈的水书图案,也许是汉字“册”的活化石,并延伸拓展为“编、卷”,所以也出现圆筒挂钩形状的图案。孔子读书“韦编三绝”,就是书籍的文化记录。“”图案,有平行排列,有错位平行排列,有卷轴加飘带将之美化。水族马尾绣这种传统文化的浸染,信仰文化的熏陶,是漫长历史文化的积淀升华的结果,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艺术行为,可以说是民族的思维定势,是文化自觉的体现。
马尾绣与水族刺绣艺术
马尾绣的核心技艺,就是制作马尾预制绣线。
马尾预制绣线,以三五根马尾为芯,用白丝线螺旋状紧密缠绕,制成的马尾预制绣线状如提琴粗弦。刺绣时,用马尾预制绣线勾勒各种图案轮廓,然后在图案轮廓空心部分,填绣多种针法的彩线纹饰,或填绣编织好的彩色辫条。这就是马尾绣的基本技艺。
马尾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马尾绣,是指用三五根马尾为芯,用白丝线缠绕制成状如提琴粗弦的预制马尾绣线。广义马尾绣,是指运用水族马尾绣技法为主,综合运用多种刺绣技艺,遵循特定构成格式,体现水族传统特色图案的刺绣作品。
水族刺绣使用的针法很多,如绗针、锁绣、刺针、滚针、辫绣、平针绣、打籽绣、马尾绣、编织绣、拉锁子绣、松针、布贴绣、布带绣、挑花、缠针等。单一的针法无法完成一件优秀的马尾绣作品。至于使用哪几种针法,就依个人特长及喜好而定。
刺针 也叫回针缝,如上图三边的白线针法,是一种短而相连的针法,绣制时第一针往反方向下针,第二针须下针在第一针出针的原眼,第三针下针在第二针出针的原眼,如此往复而绣,针迹紧密而结实,线迹平贴,细如发丝。这种针法特别适于多块布料的缝合固定,以及表现灵动的线条,但不适合大面积图案。
锁绣 也称为锁链绣、辫子股绣,因绣出的效果如环环相扣的锁链而得名。锁绣是一种很古老的刺绣技法,在西周时期出土的绣品上已见锁绣针法。锁绣基本结构是用针线结圈,拉长成链状的线条,操作锁绣时,拉锁子的手劲力道要相等一致,否则拉出的圆圈不匀称。
锁绣适用于长条形的图案装饰,在马尾绣中常常用锁绣针法来填充马尾线勾勒出的轮廓内空。
辫绣 也叫编辫绣,是用四根至十余根不等的丝线编结成一条扁平的辫带,作为马尾绣轮廓图案空心部分的填充料。制作时需要用到一个类似小椅子的工具,将缠绕着丝线的木棍排列在圆形椅面周围,按照一定的次序将丝线编结在一起。
打籽绣 也称打子绣、环籽绣,是以点、圈结构在底布上形成突出的小点。打籽绣是一种很古老的针法,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方棋纹绣料就出现过此绣法。马尾绣产品也有使用打籽绣技法,但与汉族用于绣花蕊的技法不同。水族打籽绣是一针一个点,出针后,左手拉线,右手持针,以针尖反向绕两圈,向原点旁一两根纱之处下针,下针前将左手的线拉紧,就绣成一个打籽针。中原汉族刺绣用于花蕊的细部“点睛”之用,而西南少数民族则将之作为图案轮廓内部的大面积填充使用。
平针绣 也叫齐针,是刺绣的基础针法,以平行直线的针迹构成各种形状的纹饰,可以是直平、横平或者斜平,要求起针、落针都必须绣在纹饰边缘,针脚排列平行、均匀、不重叠、不露底,使绣面平整、轮廓清晰流畅。补针、抢针、掺针属平针绣的延伸。
钉金钱,在即将成品的绣品上钉上小铜片,俗称金钱,既增加闪光熠熠生辉的美感,又具有传统的镇邪驱魔的心理安慰。这是信仰源于远古时期铜器出现之后的崇拜心理。
预制的马尾绣线,由于有质地坚韧、富有弹性的马尾丝为芯,其特点是张力弹性好,便于盘绕曲线的图案,尤其擅长于弧线线条图案的制作,富有立体感,对比强烈;转折处棱角分明,并且不易变形;马尾丝含有油脂,不易朽损变质,利于保养包覆它的丝线,使之经久耐用。一幅好的马尾绣背带两三代人传用,在水族地区是很常见的。
水族馬尾绣,不仅反映了水族风格独特、工艺精湛的手工艺品的技艺,而且还探索了“中原礼失求于诸野”的很多内容,也为丰富水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活态传承的生动事例。
《说文解字》释:“马介,系马尾也。”其音义与水族马尾绣完全吻合。这是马尾绣前世今生之魂。
马尾绣是水族的、中国的非遗珍品,也是世界的非遗珍品。
(责任编辑/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