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

2021-09-10

乡村地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发表文章民宿旅游

兰静(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

各地做非遗旅游小镇,不外乎首先结合当地非遗的特点。我们对旅游者的调查发现,旅游者第一个需求,学得非遗的知识和技能;第二个需求,独特的体验感;第三个需求,新鲜感。建设旅游小镇,应该从主要游客的来源地进行分析,来制定出自己的规划方案,当然要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个全新旅游概念,尽管乡村旅游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产生。“乡村旅游”的提出,既与提升乡村活力、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有关,与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有关,也与自驾游、小众游、个性游的兴起有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村落都有可观的旅游资源,所以,能否开展乡村旅游,首先要看这些传统村落的天然禀赋。这里所说的“天然禀赋”首先必须是“天然的”“原生态的”。

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文化旅游的意义在于欣赏文化差异性,非遗保护的意义在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与持久的旅游经济利益休戚与共。目前市场上尤其是旅游景点招揽靠商品“批发”、表演“吸睛”,都不是对非遗真正的保护,尊重当地生活是基本,地方特产的“土”性,才是文旅的独特价值。

蔡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我在做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高端旅游、高质量发展其实有几个特质:高品质、高品格、个性化、一定的高附加值、一定的高生态效益。除了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和价值点、真正展示核心文化内涵,也应该大胆用非遗元素跨界创新,同时在服务层面还需要植入一些标准,包括非遗传承人的教习、研习,应该有一定的课程体系支持。

发展乡村旅游,要做足“下乡的味道”

农民日报5月1日发表文章:人们去乡村旅游,不只是体验农家饭菜、田园风光,更想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广袤的农村为这种体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发展的关键是激活当地资源、适应市场需求、激发村民动力。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在乡村旅游中,加入更多的创意,打造能够带给人们视觉上精彩纷呈、感官上味道迥异的产品,带给游客丰富多彩的体验。有温度的产品、有文化的包装、有品质的服务,才能实现“可带走的记忆”,才能找回渐行渐远的农耕生活记忆。

“民宿+”:小业态有大空间

中国文化报6月7日发表文章:尽管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2020年,国内民宿行业也呈现出正向增長态势。在经济新发展格局下,城市度假、近郊旅游需求不断高涨,民宿行业迎来新红利期,新需求更是为民宿供给侧带来了一缕缕新动力,“民宿+”让民宿这个小业态逐渐有了大大的新空间,“民宿+营地”“民宿+亲子乐园”“民宿+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民宿+”尝试,为文旅融合发展做出了生动注解。

短视频和直播平台,让非遗活起来

解放日报6月16日发表文章:经由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传播,中国非遗正走出乏人问津的角落,重新获得关注。截至今年6月10日,抖音上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量已超过1.4亿。根据公开信息,目前全国有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其中98%能在抖音上找到。这里,就好比是一个视频版的非遗百科全书,让非遗“近在眼前”,并以更为创新亲和的形式沁入人心。数据还显示,不同年龄段的网友对不同非遗项目有着独特偏好。除了“00后”偏爱剪纸外,“90后”偏爱相声,“80后”、“70后”和“60后”分别喜欢黄梅戏、豫剧和京剧。

让非遗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人民网6月25日发表文章: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猜你喜欢

发表文章民宿旅游
民宿生态,大考中加速洗牌
周边赋能
国内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现状
德媒:伪科学期刊已泛滥成灾
你是民宿达人吗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浙江省各地级市在本刊刊登文章统计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