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可视化对时政报道的影响

2021-09-10张苗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闻生产传播效果

摘要:互联网技术加持,新闻传播的生态环境正在被解构与重构。无论是数据新闻、H5(第5版超文本标记语言)动画还是以短视频形式发布在互联网上的新闻,都以一种可视化的新闻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如今已经十分常见。而时政新闻在我国新闻传播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适应时代发展,本文从新闻生产、传播形态和传播效果三个方面研究新闻可视化给时政新闻带来的影响,并总结其中的优势和不足,以期时政新闻拥有更好的传播力和价值体现。

关键词:时政报道可视化;新闻生产;传播形态;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2-0178-03

从精确新闻学到数据新闻,再到新闻可视化,随着全社会“互联网+”的态势发展,新闻传播生态受到极大影响。通过“技术+新闻”,改变了传统“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新闻呈现方式,出现了动画新闻、交互式新闻、Vlog(视频博客)新闻等,这些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增强信息的易读性和趣味性的新闻都属于可视化新闻的范畴。

可视化新闻是由数据新闻演变而来的,而数据新闻最早则来源于西方的精确新闻学。精确新闻学是一种以将数据为论据来描述新闻的方法,数据新闻则将其发展,从大数据的角度进一步解读新闻,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其表现的数据符号本身就是新闻。而今天的可视化新闻,并不仅仅局限于图解数据新闻的表现方式,更多从受众角度考虑,将数据信息加工,增加了视频、动画、交互等表现形式,同一信息采用不同的加工方式和叙事方式可以呈现不同的新闻样式,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在不同平台传播。这种方式突破了时政新闻“圆木红桌”的刻板印象,增加了其趣味性和传播力。

一、可视化对时政新闻生产方面的影响

(一)对数据整合能力要求高,融媒体程度加深

涉及时政报道的可视化新闻,由于要保证其权威性和影响力,数据来源必须广泛、全面、真实、有效。而且由于其自身属性,报道内容会涵盖方针政策解读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所以报道主体一般是拥有一定权威的主流媒体甚至官方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及各级党报党刊党台党网、都市报等,这些媒体人才众多,有能力也有财力加强媒体融合。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原来简单的媒体融合近年来更强调向纵深发展,中央媒体更是多次举办媒体融合学习会,加强了记者、编辑等从业人员在媒体融合思想和技术上的觉悟和水平。

例如,《人民日報》于2014年推出“中央厨房”,即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就是主流媒体踏出传统走向融合发展的第一步;还有新华网的数据新闻栏目,根据新闻内容不同将其分为讲习所、数问民生、政经事等板块,其后又根据数据技术不同,将其细分为信息图、图文互动、PC交互、手机交互等。在政经事里,新华网通过数据展现国家在农业、医疗等具体产业上的总产量,数据直观,使读者一眼就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增长、降幅也会用直观数据标注,重点部分更是用彩色加粗,通过简单的统计学方法,使新闻界面整体简洁却信息翔实。

主流媒体不仅会将自己采制而来的新闻根据内容不同分发给各部门制作,进行自己的多平台(一般是自身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发布,还会和其他媒体进行合作,尤其是在网络上,其不仅会创建法人微博和公众号,还和时下最为流行的门户网站进行合作,用平台延伸的方式增加覆盖面。

例如,在最近几年的国庆期间,爱奇艺等视频平台都会同步直播国庆活动,播放天安门广场的现场视频。这些门户网站不仅采用直播的方式,还会以几分钟短视频的方式直击国庆的精彩看点,将其投放在平台上,在短时间内吸引用户注意,以便那些没有充足时间观看国庆直播的观众可以了解到国庆活动的相关信息。在这个几秒就可以阅览完一条新闻的时代,想要使用户长时间停留在一个新闻界面,就必然要有点睛之笔,精彩看点就是吸引用户的第一步。同时,这种形式也可以凭借视频平台的基础用户流量,增加国庆活动相关视频的曝光率,使新闻覆盖面更广。

(二)受众面广,议题设置更显人文情怀

新闻可视化打破了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传统报纸报道样式。过去,由于人们文化知识水平尤其是职业等因素的限制,导致普通用户与时政新闻有距离感,时政新闻的受众往往是公务员等精英分子。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时政新闻受众中普通用户占比也不小。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绝不能少了普通用户。

可视化新闻刚好顺应了这一发展需求,利用视频配以简单的文字消息,增加了消息的易读性,降低了理解难度,方便了普通民众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如此,H5动画的应用,如人民网每年发布的《两会民意调查》,需要用户点击或发出相应指令才能进行下一步,这种人与终端的互动,不仅增强了时政新闻的趣味性,同时也使新闻充满了人性化的色彩。

阅读群体的扩大,必然会使新闻的议程设置发生变化,严肃死板地报道国家大政方针不能满足普通民众的阅读需求。因此,在报道事关国计民生的政策时,应该深入浅出,从民众的小事着手,以小见大,增加人情味。

刷抖音已成为时下年轻人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纷纷入驻抖音,截至2020年8月3日,人民日报的抖音粉丝破亿,央视新闻的抖音粉丝达到9161.2万。不仅如此,抖音在与外交问题有关事件的关注上更是颇有成效。如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抖音上爆火,在回答一些问题时不卑不亢,有些微表情更是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这是一种培养自己大IP(知识产权)的形式,不仅加深了民众对国家外交的兴趣,民族自豪感也因此提升了,人们不再认为国家外交与自己的生活没有交集,这种心理上的亲近感使普通民众对国家处理相关外交事件有了兴趣,能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

二、可视化对时政报道形态的影响

(一)打破空间,宏观微观相结合

人们熟知的时政新闻报道,往往是具体事件具体解读,一般发生在一维的空间内,但可视化却打破了常规。例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局势紧张的情况下,全国人民守望相助,不仅希望得知自己所在地区的疫情发展状况,更希望了解全国疫情乃至世界疫情的发展传播状况。于是,新浪网等网站联合丁香园实时更新疫情传播动态数据,以地图的形式使民众可以看到总体疫情的发展情况,当用户点击具体地区时还可以了解当地疫情发展状况。这种点面结合的数据,使民众在不能出门的紧张心境下,也可以了解到外部的消息,有利于缓解社会紧张情绪,安抚人心。

宏观微观的结合,不仅可以体现在空间的维度上,也可以体现在时间的维度上。例如,之前有一条领导人十年历程的图解新闻,用河流流向的方式串起了十年来领导人去过的地方,不仅在每个地方都有标记,而且当点击具体地点时,还会出现具体事件的具体描述。这种点面结合的界面打开方式,呈现了新闻的宏观和微观,不仅让民众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整个事件的全貌,也能较好地把握事件细节,快速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且页面颜色丰富,不易造成视觉疲劳。

(二)打破程序化,动态静态相结合

时政新闻之所以给人一种严肃、远离烟火的刻板印象,是因为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有着自己一贯的采编及报道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模式化和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作为我国最为典型的时政新闻报道,两会报道的惯例是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汇报前一年社会发展状况,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当今信息如潮水的时代,如果还继续沿用这种程序化的模式和枯燥的报道方式,必定会使时政新闻在一众信息里被民众所忽视,丧失传播到达力,也势必导致新闻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但可视化报道打破陈规,出现了图解两会、两会新闻Vlog(视频博客)、交互式朋友圈等两会报道形式。其中交互式朋友圈两会报道近年来十分流行,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都经常使用“某某带你看两会”的方式,依托朋友圈这一时下最为流行的社交方式,以朋友的视角带观众走进两会,增加了两会报道的趣味性和人情味。

不仅如此,两会Vlog同样也是以第一人称视角带受众走进两会现场,这种方式与交互式朋友圈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不仅有单一文字、图片的组合,还有主持人带领观众观看现场,是一种“有人带你逛两会”的方式,其沉浸感更强。并且看这种方式使整个过程故事化,带领的方式也可以使民众的直观感受更加强烈,新闻现场不再像电视上那样满屏都是人,导致观众会抓不住重点,在这种“带领”的方式下,会有人像导游一样介绍主要看点,观众将能以不一样的视角观看两会现场。但这种方式对入镜素材的要求更多,前期准备难度更大。

相较而言,图解两会是较为简单的一种可视化模式,色彩丰富的作品比单一色调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多元素的作品比单一元素的作品更容易让人记住。同时,每则图解新闻都有自己的叙事逻辑,由不同的动画、线条和视频符号组合而成,再通过编辑精心设计排版,可以展现出不同的可视化风格,缓解视觉疲劳,加强阅读体验感,方便且有趣。而且两会议题覆盖面较广、程度较深,有时难以持续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通过趣味性的选题,则能够实现受众关注度的不断提升[1]。

三、时政新闻可视化的传播效果

正如前文所说,由于时政新闻事关国计民生,因此大多内容都是沉闷、严肃且乏味的。为保证时政新闻报道的准确性,记者、编辑对于政策通常是逐字逐句报道、解读,这种方式,纵然精确性足够,但却非常烦冗复杂。这种报道样式,久而久之会给民众带来一种远离生活的感受,也在无形中将普通民众排除在受众群之外,民众心理拒绝接触,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自然也就大大降低。

(一)深入浅出,单位信息价值量增加

可视化的报道方式将信息可视化,在阅读时更容易拉近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例如,在两会期间,各大主流媒体,无论是采用“Vlog+新闻”还是图解两会,抑或H5交互式动画的形式,都摆脱了以往沉闷报道两会的流程、发言和阐述报告的方式。不仅如此,由于在两微一端上的篇幅限制,使原本冗长的时政新闻不得不进行碎片化处理,为了适应当代阅读习惯,编辑们也会提取关键字和重点,使民众可以直接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其信息抓取力提升,民众获取信息更加方便,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所花费的时间不多,自然会更加关注时事内容。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民法典的单个条例屡上微博热搜,引起众网友的讨论。这种引起网友讨论的反馈就是传播效果提升的直接表现。

当然,可视化新闻常常以动态的方式展示,因此短视频即将成为未来新闻发布的主要方式[2]。比如人民网的人民视频(见上图),直播增强了信息的真实性,对记者、官方发言人的专业素养要求也更高;人民拍客推动民众参与到国家大事当中去;VR视频在两会中运用很多,2020年全国两会在疫情的影响下,为避免聚集,更是把“网络技术流+时政新闻报道”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它将民众以第一视角带入人民大会堂,360度观看会场界面、听报告,这种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接触新闻现场的方式,增加了民众在听取一则报告时的信息获取量,凡入镜皆可成为信息。这种故事化的新闻叙述方式,更容易与受众产生情感的互动和共鸣。

(二)趣味性增强,传播到达率增高

新闻最终的目的是传播,正如菲利普·梅耶所言,“现在信息丰富了,如何加工更为重要”[3],时政新闻若想发挥自己舆论引导的作用,必然要适应现在网民的阅读习惯,更要根据相关情境对新闻呈现方式进行不同形式的改变。

例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民众被“困”在家中,心理上本就感到恐慌、烦闷,迫切想要知道外界信息以减轻心理上的不安。此时,如果相关卫生信息还是严肃、沉闷的,必然会加重民众的心理负担。于是主流媒体在报道主要疫情数据的同时,以视频形式展现了疫区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图表形式展现疫情发展速度、以动画形式说明疫情病毒的侵入,插入卡通元素,讲解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如何预防病毒等相关知识。在大数据环境下,新闻从业者能通过“数据新闻”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解析,并辅以多元素的插入,帮助公众了解自身身处的环境信息,实现媒体服务公众生活的职能[4]。

这种时政新闻的软着陆,从原本大而宏观的事件描述转变为从细节切入,展现的主要内容是和人民群众相关的生活,深入浅出,增强了民众阅讀的可能性,传播效果也大大增强。春节期间,全民自行佩戴口罩,相互之间不串门的生活状态就是新闻舆论发挥作用、传播力提高的直接表现。

四、优势与不足

我们在承认可视化新闻加强了时政新闻趣味性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这些细枝末节的边角吸引了民众太多的注意力,消解了民众对于主题时事的关心,模糊了民众时政新闻的关注点,这种趣味和主题的平衡需要记者、编辑们反复斟酌,不能为了点击率牺牲事件的主要关注点。

另外,新闻可视化中视频新闻里的出镜素材更多,需要编辑人员增强宏观统筹能力。时政新闻有着自身的价值使命和传播领导力,稍有不慎便会成为别有用心之人攻击的利刃,因此对于可视化新闻我们更要加强审核,细心做好时政新闻。而“Vlog+新闻”以第一人称视角带观众走进新闻,这不仅对出镜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同时需要不断更新,打造系列产品,才能产生用户黏性,这种非一次性的新闻制作对于相关制作者而言费时费力,但只有通过这种更新才能维持粉丝活跃度和一定的受众关注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可视化新闻的应用,打破了民众认为时政报道都是枯燥的文字这一刻板印象,使民众可以参与到国家大事中来,提高了民众政治生活的参与感。尤其是在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網在对于两会的预热上,采用了互动式调查问卷的方式,将其发放到朋友圈,网民参与时,可以实时知道调查问卷参与人数。当网民看到一定的用户数量就会感受到一个群体的归属感,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5],绝大部分网民都会自动参与到问卷调查中去。人民网则可以根据后台问卷调查结果,了解当下民众的心理,分析哪一部分议题是民众较为关心和在意的,这样也可以使人民网在两会采访时有的放矢,有侧重、有简略。

五、结语

技术的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并行的,新闻可视化对时政新闻报道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之后的发展也是任重而道远。但技术本身的发展是无可厚非的,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要让新闻急民众之所急,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党和人民沟通桥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子祎,康雅婷.主流媒体的Vlog报道实践探析[J].青年记者,2020(03):70-71.

[2] 康绪武,李珂. Vlog新闻+新闻:主流话语的传播创新路径——以康辉Vlog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0(03):98-102.

[3] 郎劲松,杨海.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J].现代传播,2014(03):32-36.

[4] 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06):73-83.

[5]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16.

作者简介:张苗(1996—),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新闻生产传播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渠道与效果研究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
我国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因素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网络新闻生产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与规避
新闻传播语境中道德绑架的内涵与规避
今天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有了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