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国主义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2021-09-10杜修虎赵德锋
杜修虎 赵德锋
经过精心编选的小学课文,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因素,其有丰富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是渗透品德教育的极好范本。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借助一些经典课文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那些貌似平常的篇目,让学生感受其更熟悉、更亲近的人、事、景、物,让爱国主义真正在语文课堂上落地生根。
穿越时空,让英雄和伟人离学生更近些?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大批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众多中华优秀儿女的群像,既有古代报效祖国的英雄豪杰,如课文《大禹治水》《示儿》《凉州词》等,也有近现代心怀天下的仁人志士,如课文《军神》《记张自忠将军》《梅兰芳蓄须》等,还有老一辈革命家和先进人物的光辉事迹,如课文《一夜的工作》《邓小平爷爷植树》《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这些课文讲述的人和事,无不涤荡着学生的心灵。
教材中还有部分课文记载了一些重大的历史时刻,如《开国大典》《千年梦圆在今朝》《最后一分钟》等。这些影响深远、彪炳史册的事件,同样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素材。在语文园地中,还安排有关于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的名言警句、诗歌、对联和成语等,让学生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祖国最深沉、最持久的爱。
在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学生感觉爱国主义显得抽象遥远。课文中的不少人和事离今天过于久远,虽然人物的精神崇高伟大,事迹也震撼人心,但还是觉得过于陌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比如课文《将相和》《己亥杂诗》《有的人》等,教师若不能有效地加以渗透和引导,必然会让课文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变得空洞而抽象。二是学生感觉爱国主义过于高大。一谈及课本中爱国的人和事,学生往往就联想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家、国家领导人,钱学森、李四光、詹天佑這样的科学家、工程师,辛弃疾、鲁迅、梅兰芳这样的文学艺术家……觉得自己和他们差距太大,无法像他们那样做出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当今学生生在和平、幸福的年代,与课文中的人物相比,社会背景存在明显差异。针对以上情况,在上课之前,我都会布置学生广泛搜集相关人物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相关人事有较深入的了解。课堂上,我也会结合具体的内容,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课文之外更丰富更翔实的信息。课后,我还会开展相关的课外阅读和交流分享活动,让学生走近这些历史人物。如此一来,较好地突破了时空的阻隔,使这些英雄、伟人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丰富、鲜活起来了。
关注百姓,从平凡人物身上探寻爱国情怀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还有意识地从一些看似寻常的“小人物”身上,挖掘潜藏的爱国主义因素,让学生感觉到这些人和事离自己很近,爱国主义并非那么神圣和空洞。从这些普通百姓身上,更容易习得爱国爱民的思想品格,并且把它移植到自己的身上,得到发扬光大。
比如《一面五星红旗》,既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也没有慷慨激昂的豪情,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一件平平常常的小事,就是因为作者对于象征着祖国荣誉和尊严的五星红旗的无比热爱,才深深地打动了外国人,也感动了每一位读者。所以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懂得,我们无论身处国内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对国家的热爱,不仅仅是要立下雄心壮志,还要在一些日常的生活细节上,体现我们对国家的深厚情意。国歌、国徽、国旗以及我们书写的汉字、我们讲的汉语,都凝聚着我们对国家的这种情怀。这远比生硬的灌输和乏味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聚焦细节,从寻常事物中感悟爱国主义
一谈到描写景物,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我们会想到《观潮》《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日月潭》等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但在某些课文所描绘的看似平常的景和物中,同样也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季羡林先生的《月是故乡明》,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回顾了自己儿时在月光下玩耍的美好景色,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祖国深深的眷念之情。这篇课文没有刻意去描摹一些代表性的景物,没有一些重大的题材,就是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来表达爱国之情。作者回忆幼时的一些生活场景和片段,让我们感受到即使身在万里之遥的大洋彼岸,那种无法泯灭的爱国之情仍然萦绕于心间。
生活中一些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景物能够承载爱国情感,一些平凡的事物也能够寄托强烈的爱国精神。《梅花魂》写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当英子不小心弄脏了他的墨梅图时大发脾气;却在他离开祖国时呜呜大哭,把血色梅绢送给了英子,外祖父对于梅花精神的阐释,更是中华儿女精神品格的写照。他对梅花的热爱,其实也是对祖国的深沉热爱。课文中没有直抒胸臆的爱国表白,但外祖父的言行展现了他的拳拳爱国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眼中原本看似又大又空的爱国主义,寄托于一种具体的形象和事物上,爱国主义就看得见、摸得着,是实实在在的。
正视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的方法和侧重点,让学生从一些典型的人物事件中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更关注从一些平常的事物中来感悟普通百姓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和热爱,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更接“地气”,更易于让学生生发共鸣,更容易转化为学生真实的情感和行动。
责任编辑/黎俢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