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指导的探索
2021-09-10钟晓莉
钟晓莉
摘要: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其能够更好地将教材中的内容有感情地展现出来,进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感知语言的美,同时也有利于于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通过趣味性的朗读方式融入是调动其情感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本文将基于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对朗读教学的有效指导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加强语文朗读技巧指导
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朗读教學指导过程中,需要强化对学生朗读技巧的培养,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停连、重音、语调、节奏等多种朗读技巧,进而更好地确保学生朗读的整体效果。 尤其在掌握重音技巧方面,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强对某些词语读音的强化,进而使得语文教材文本表达的情感能够得到凸显,期间在重音技巧训练的过程中还需要针对多种课文内容展开科学选择,例如在朗读二年级上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时:“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就需要对“只要”“就”加重读音才能使前后句子得到更好响应。其次,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节奏的把握,促使学生能够在抑扬顿挫的字音变化中凸显不同朗读类型的节奏变化,进而使得课文不同的朗读节奏得到更好地呈现。
二、针对不同文体进行指导
在不同的朗读课文中将需要融入不同的指导方法,而对于低年段的二年级小学生而言,在语文教材上更多呈现的趣味性的寓言故事以及童话故事等,因此教师就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指导。例如在教学童话类的课文时,需要将表演式的方式融入到教材课文呈现中,进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感知童话中蕴含的启示和价值。例如,在《狐假虎威》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表演活动,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第一组学生分角色朗读小说章节,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进入《狐假虎威》的故事情节,第二组学生根据老师的分组表演故事情节,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更直观地融入故事情节,第三组学生观看、聆听前两组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记录写下自己的想法。基于此,教师应与全班同学及时互动,让第一组的学生说出朗读中自己认为好的和不足的地方,让第二组的学生说出表演中自己的感受,让第三组的学生说出自己在课堂上记下的内容,这样,每组的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全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通过多种途径拓展课外朗读
朗读内容仅仅停留在语文教材上是具有局限性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朗读的实际水平,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将多元化的课外阅读资源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而更好地促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语文内涵。例如在早读时可以引导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以及《唐诗宋词》等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在训练自身朗读技能的同时重温古训,进而为深化培养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奠定良好基础;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语文课程开展之前朗读相应的成语故事以及童话故事等,由此使得小学生能够在感知朗读趣味性的同时,进而使得小学生加强对语文知识的多重感知;再者,则是需要通过定期开展朗读比赛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材料积累的情况下,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音调将内容表达出来,进而使得学生的朗读技巧得到训练和提升,这也将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四、通过有效评价激励学生朗读
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评价实际上是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重要方法,尤其对于低年段二年级小学生而言更加倾向于鼓励和表扬的评价,由此使得能够更好地在鼓励中培养朗读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需要将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朗读评价中,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地指正,促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明确自身的问题,进而有意识地对其作出优化改进意见。其次则是对于部分缺乏朗读技巧的学生,更加需要将发展性评价融入到二年级语文教材内容朗读过程中,进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走进语文朗读世界,真正的感知语言的意境之美,进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奠定良好基础。再者,则是需要注重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促使学生能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展开自主评价以及相互评价,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自我反思中优化朗读教学的实际效果,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指导中将需要对学生朗读技巧的培养工作,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语言技巧的融入促使其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优化提升,同时小学生也需要通过重音以及朗读节奏的变动,促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凸显情感变化,使得整体的语文课文朗读效果得到优化提升。语文教师还需要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融入到语文朗读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能够在合理恰当的评价中树立朗读的自信心,进而为培养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季姗姗.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指导策略[J].天津教育,2019(2):72-73.
[2]赵建芳.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东西南北:教育,2020(21):0234-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