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
2021-09-10曹军
曹军
当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状况并不乐观,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个人意愿未能真正、有效转化为积极锻炼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形成直接、明显的促进效果。体育社团依据兴趣组建,以助力学生养成体育习惯为目标,对当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提出相关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以“体育社团”、“体育行为”为关键词,主要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平台、官方新闻报道、图书书籍和期刊来查阅当前有关体育教学、高校体育社团及学生体育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完善研究理论。
1.2.2 问卷调查法
本文围绕研究主题,依据德尔菲法主要面向参与体育社团、未参与体育社团和相关社团教师研制调查问卷,通过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校内相关体育社团成员、其他学生进行随机调查,通过开展效度检验,为后续研究提供建议。
1.2.3 数理统计法
本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某三所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状况、校內体育活动状况进行研究,并针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对体育社团与学生体育行为的关联性形成合理认知。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健康行为对比结果
通过对体育社团成员与非社员成员的体育参与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可以看到:与非社团成员相比,体育社团成员的锻炼强度高、持续性强,且具备较高的体育运动推广热情;从身体素质看,体育社团成员显著优于非社团成员;从体育活动的组织效果看,与非社团成员相比,体育社团成员普遍支持相关体育活动开展,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
2.2 健康行为影响分析
研究表明,体育社团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体育意识的影响,体育社团依据学生体育兴趣建设,采取学生自建自治的管理模式。通过发挥体育社团的平台优势,为学生高质量、系统化参与体育训练提供了良好基础。同时,体育社团各成员具有同样的运动爱好、兴趣,通过发挥社团的凝聚优势,为学生展示个人技能、深化互动交流和强化体育意识提供良好基础;二是身心素质状况的影响,体育社团的组建与运行,为学生发展体育兴趣,开展课下交流实践提供了新的开放式空间,通过按照社团活动制度,系统化、规范化开展体育实践,为学生形成健康身心提供了直接影响。三是体育学习方法的具体影响,参与体育社团,发挥社团指导教师的专业优势,为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方法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专业引导,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具体体育方法。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高校教学是学生体育技能培养与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既是发挥体育学科优势的客观要求,也是回归育人本质的规律体现。以往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诉求,对影响学生体育行为的心理因素、内在本质与基本规律缺乏全面认识,对学生体育行为缺少合理引导,影响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与综合技能的持续成长。因此,在全面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时,要突出体育教学兴趣导向,通过凝聚推动体育教学创新的优势力量,成立学生主导、主建的体育社团,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精神引领、习惯引导和方法引入等领域的多元优势,促进学生实现身心健康。
3.2 建议
3.2.1 强化社团管理,全面提升体育社团效能
推动体育社团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充分发挥体育社团价值的前提。为更好发挥社团对学生体育行为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运动习惯,高校应重视做好体育社团的宣传、引导工作,通过为体育社团发展提供充分支持,吸引、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社团活动,使体育社团成为学生发展体育兴趣,延伸学生体育学习空间的重要载体。
3.2.2 优化社团项目,全面扩大体育社团影响
凝聚学生兴趣共识是推动体育社团良性发展的核心要求,通过制定体育社团方案、开展体育社团教育和举办社团活动,全面提升社员的存在感,助力体育社团发挥更大成效。要立足校内体育社团分布、设置状况,组织体育社团联合活动,构建“大社团观”,使体育教学有效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3.2.3 坚持一体发展,推动体育社团与教学、赛事协同发展
要将体育社团发展与课堂教学、体育赛事融合发展,通过整合、利用各类体育资源,持续扩大体育社团的影响力。要针对体育教学项目,开设针对性体育社团,实现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针对尚未开设的体育公共课项目,学校应设置相应的选修课程,补充体育社团教学。要针对体育社团项目设置,组织开展相关赛事活动,通过扩大体育社团的影响力,实现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体融合。
(作者单位:荆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