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021-09-10石慧石磊

红豆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

石慧 石磊

【摘要】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实施,要求高校现代文学课程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与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机融合在一起。高校现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在明确现代文学活动教学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加大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的力度,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优势,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促进学生思考、分析以及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推动高新现代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1、明确教学的总体思路

高校在设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时,应该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各方面都必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的衔接在一起,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才能体现出该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比如,由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教材不仅具有极强的学理性特点,而且教材中清晰的文学史线索,为教师画出了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框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自主分析和补充,将教材中的知识和内容呈现出来,以便于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加深对现代文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高校在分配该学科的课时时,应该严格的按照作家作品教学和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原则和要求,作家作品的讲授占到了专业课程学时的60一70%,像文学运动、文艺思潮、社团流派、问题发展等相关内容的教学课时则占到了专业课程教学课时的30—40%。所以,教师应该在深入分析教材中具体内容的同时,赚钱的把握和概括作家创作的特色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艺术风格,确保中国现代文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大学生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的稳步提升,培养更多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采用多元教学方法

2.1“文本细读”教学法

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陈思和曾经明确指出了,新方法、新观念的迅速普及和应用为新时期高校现代文学专业教学的开展注入了充足的活力,但专业教学中出现的忽略文本细读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文本细读在知识分子追寻人文精神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积极推动中国现代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内容,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对现代文学作品主旨的理解和认识。(2)教师应该在深入分析文本阅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正确的文本细读方法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从理解文本着手,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文本比较”教学法

高校在开展中国现代文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应该将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纳入到同时期或不同时期相关作家群体的比较领域中,帮助学生加深对现代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所谓的文本比较教学法实际上就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不同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分析和理解不同类型的现代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的差异,通过对同一作家原文本与改编文本的比较分析,分析员文本具有的风格特征或意蕴,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提高高校现代文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比如,教师在教授萧红的《呼兰河传》这部文学作品时,与学生共同分析文本中小团圆媳妇这一具体的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将思考过程与冰心的《最后的安息》中出现的翠儿、出现的翠儿、王西彦《命运》中的路三嫂子、老舍《柳家大院》中的小王媳妇、沈从文《萧萧》中的萧萧等不同各种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结合在一起,然后再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不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童养媳形象的差异。再比如,教师在讲授老舍的《月牙儿》时,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鲁迅《伤逝》中的子君,启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西裤导致女性悲惨命运出现的关键因素,了解和认识作者创作文学作品时的时代特色,为学生后期学习现代文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在开展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时,不能只是简单的局限于某一个作家的某一步作品,而是应该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延伸,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文本的方法,促进学生文学作品独立赏析、评价以及分析能力的有效提升。

2.3“专题讨论”教学法

就目前来说,高校在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时,采用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启蒙教学模式,是导致学生长期处在被动学习状态的主要原因,这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为了激发出学生學习现代文学课程的热情,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为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通过设计符合新时期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的专题讨论课程的方式,将内容丰富的经典文学作品纳入到专题讨论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就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讨论和分析,要求学生在自主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比如,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萧红的《生死场》的主题问题的讨论后学生发现,这部文学作品虽然是一部以抗日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但是却超越了抗日主题,将人的生存问题、社会制度问题等融入其中。此外,高校现代文学讨论课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讨论以及发言后陈述观点的训练过程中,既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思维问题意识的培养,而且在锻炼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通过对当前高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效果的分析后发现,高校在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时,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着手积极的探索和研究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思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突出且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江腊生,谢小平.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与思考[J].读写月报,2020,03:15-19.

[2]孙颖.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20,705:177-178.

(1.南昌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330000;2.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330000)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