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项目化:建构机制与实施策略
2021-09-10周丽红
周丽红
摘 要:当前普通高中的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着非系统化和非常态化的状况,而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项目化实施有利于学校发挥主导作用,根据自身教育传统、办学条件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顺时施宜地选择并发展自己的劳动教育项目系统,有利于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普通高中劳动教育项目化的建构,可采用因地制宜的项目资源建设、跨界融合的项目创新设计、树状生长的项目系统整合、协同并行的项目教学模式等策略。
关键词:普通高中;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
有学者通过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勞动教育状况进行多角度观察和实证研究得出:普通高中的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着主题单一、形式单调、缺乏真实丰富的劳动情境等问题。[1]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学校虽多,但以劳动教育体系化、系统性地引导学生“想劳动、会劳动”的则很少。本文针对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讨劳动教育实施的路径和策略等问题。
一、普通高中劳动教育项目化实施的路径探索
(一)劳动教育项目化构建的内涵与意义
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学校强化项目实践,“围绕劳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完成真实、综合任务,经历完整劳动过程。注重劳动价值体认,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需求,选择和确定劳动项目”。活动性、参与性、情境性和体验性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特质,它要求学生亲历劳动过程,经历动手实践,在鲜活的情境中体验劳动的伟大,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劳动创造生活的美好,在协作分工中理解劳动合作文化。因此,学校必须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索劳动项目化设计,为劳动教育提供情境化和体验性实践平台。
项目化学习帮助学生围绕任务(即具体问题或主题),依据评价标准,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概念和原理为基础。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参与真实的活动项目,探究复杂、真实的问题,形成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建构知识,并学以致用。[2]项目化学习也是一种动态性的学习方法,通过项目化学习,学生能够主动探索来自现实世界的问题和面对挑战,并在这一过程中自主领会和综合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劳动教育“项目化”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所有劳动活动。在劳动教育中,项目特指以生产或制作具体有形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案,并通过亲手操作解决问题。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可为劳动教育提供系统化实施平台,形成具有活动性、参与性、情境性和体验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二)项目化构建是劳动教育的实然路径
劳动教育的项目化实施是针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内涵的功能外显提出的,符合劳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统一的逻辑,也符合建构主义情境性认知规律。项目化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普通高中可根据自身的综合资源条件,从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真实情境中科学选择与构建自己的劳动教育项目,构建适合本校的项目化劳动教育实践体系,让学生在真实、完整的项目化劳动中把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之中,把知识与智慧迁移到情境化的劳动创造之中。笔者的实践证明,劳动教育的项目化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了解生产技术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提高劳动素养,从而有力有序地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1~2项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普通高中的劳动教育以生产劳动为主。这主要因为生产劳动具备能让人综合运用知识技术、经历完整创造过程、强化规划设计意识和提高创意物化能力等特点。随着高中学生情境性认知能力的发展,在高中学段推进生产劳动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因此本文主要以生产劳动的项目化为例,探讨劳动教育项目化的构建策略。
二、普通高中劳动教育项目化的建构策略
(一)生成策略:构建劳动项目生成系统
1.劳动项目生成的资源整合策略
普通高中可以根据学校教育传统、办学条件和资源优势,找到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劳动教育路径,因地制宜地选择并发展自己的劳动教育项目系统。要着力挖掘具有系统性、生成性的学校劳动教育项目资源优势,不要搞一刀切。项目的生成应该依据学校资源条件,体现时代特征,适合学生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和个性发展。以上项目生成的资源整合策略,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6条:一是结合国家课程学科知识基础;二是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需要;三是延续学校传统课程文化;四是利用学校实践基地建设基础;五是开发利用学校地理资源优势;六是开发利用本土或社区产业资源等。在“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原则指导下,学校可运用系统论和信息论等横向综合思维方式,对各种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提取与配置、激活与融合等系统性的联系与整合,形成具有一定结构性和生成性的劳动项目。资源整合策略是劳动项目生成的基本策略,或称之为“元策略”,这样生成的项目可称之为“元项目”。
2.劳动项目延伸的树状生长策略
学校可根据系统论演化观建立劳动教育项目的生长(延伸)模式。项目必须具有生长性,这是劳动项目成为一个有组织动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元项目产生于资源整合的真实情境与现实需要之中,是劳动项目化的“种子”,可以生根发芽,并生长成项目的“幼苗”。劳动“元项目”一旦启动,项目系统就会不断地生长、发展和变化,必然生成许多可供筛选的新的劳动项目。劳动项目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动态生成系统,它的发育过程就像一棵具有生命力的树木一样,主干在生长中会产生若干分枝,而每个分枝又会生长出更多的新分枝。持续的项目化劳动最终会生长成一棵繁盛的“项目树”。因此,项目具有一定的逻辑系列性、动态稳定性和生成性,可通过劳动过程系统演化生成一系列新的项目,如图1所示。
(二)创意策略:探索劳动项目创意设计
1.“跨界融合”劳动项目的创新意义
即使有了项目基础,也并非一劳永逸,还必须进行项目的创意设计,这是组织项目劳动不可或缺的一环。劳动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常常超越学科界限甚至跨越不同领域,具有很强的“跨界融合”特征。跨界融合具有将不同行业专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相互渗透、协同交融、互补共生,从而创造出新型结构的方法论功能。笔者赋予劳动教育实践中“跨界融合创意”以特定含义:运用聚合思维方法,以项目产品生产为目标,综合运用不同行业或专业知识和技术,将相关信息进行聚焦式跨界融合组织,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将思维集中指向产品的创意物化这个中心点,从而得出创意性和可行性劳动方案。因此,从系统论与信息论观点看,“跨界融合创意”本质上是各种知识、技能与信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是信息熵输入系统的创新组织过程。
2.“跨界融合”劳动项目的设计方法
结构良好的创意方案设计是劳动项目有序实施的蓝图。当普通高中确定了自己的劳动项目系统之后,接着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系统科学方法,对具体项目进行“跨界融合创意”设计,体现项目的创新思维。在一个具体的项目情境下,当劳动目标与不同专业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信息网络有效关联时,有组织的跨界融合结构得以形成,便产生创意性劳动方案,然后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数学思维与信息技术进行跨界融合项目设计,即可清晰地指导创意产品的物化生产劳动过程。其过程可表示为:项目劳动目标项目创意方案。在此基础上,学校可运用系统综合方法建立项目的创意设计模板。
(三)统整策略:整合劳动项目系统功能
1.劳动项目系统整合的课程意义
“系统整合”策略,就是围绕劳动教育目标,通过遵循建构主义认知规律的研究与实践,运用系统论方法整合项目系统,将连续化的劳动项目进行系统分类构成项目体系,再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项目设计与实施,从而构建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这样做显然已经有了课程化的意味,是在为实现劳动教育的课程化奠定基础。经过系统整合,形成体系化的项目系统,克服劳动教育的随意性、零散性和碎片化現象,可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化、系统性设计,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系统性地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和劳动技能。
2.劳动项目系统整合的科学基础
从现代系统论角度看,项目化劳动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按照整体性原则,关联项目之间的系统共振使项目化劳动具有了整体性特征,具备了新的系统性质。整体性、层次性、功能性、随机性和最优化便成为项目系统的基本特征。当劳动系统形成后,学校劳动不再是零散项目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项目之间的系统组织形成更高级的劳动系统。单一、零散和缺乏逻辑联通关系的项目之间因为不能产生结构共振,是不稳定和狭隘的。系统性的项目关联与共振可以使整体状态更加稳定有效,因此系统整合是构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的科学基础。
(四)实施策略:项目设计、实施与评价
1.“六层递进”的项目教学设计
项目的教学设计是劳动项目顺利实施的蓝图。项目化劳动是典型的建构主义实践,必须采用认知逐级建构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笔者以劳动项目产生为核心立足点,展开项目创意、任务设计、资源准备、任务实施和效果评价等步骤的设计(称之为“六层递进”项目设计模式),并制订了各要素的内涵要求(详见表1)。
2.“协同并行”的教学实施策略
项目的教学实施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笔者运用建构主义支架理论不断淬炼教学,逐步形成了项目实施的“协同并行”教学组织策略。“并行”一词来自计算机科学,指同一时刻做多件事情。“协同并行”策略就是在同一项目中同时执行两个或多个相互协同的劳动步骤。该策略特别适合解决大型和复杂劳动项目实施中的课时和场地有限性矛盾问题。为了进行协同并行劳动,教师要对项目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并行化分解,然后分配到各劳动小组协同进行。协同并行的显著特征就是整体性与独立性兼顾呈现,课堂教学、劳动实践与活动课程多线开展,劳动知识、劳动技能与劳动价值多维发展。
3.项目实施效果的多元综合评价
项目经过完整的实施后,教师要关注学生劳动技能和品质的系统化与结构化迁移,并将劳动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进劳动价值体认。学段结束时,教师要综合学生劳动观念、实践能力、精神品质、劳动习惯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表现,对其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进行多元综合评定。为此,笔者专门制订了“项目生产劳动综合评价量表”,并将评价结果归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
三、普通高中劳动教育项目化实施案例
以下是广州市增城区高级中学劳动教育项目化实施的一个案例。
(一)因地制宜的劳动教育项目资源建设
广州市增城区高级中学位于广州市东部,地理位置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温高、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全年可栽培作物。近年来,学校利用自己所处特殊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条件,开辟种植园地,种植百余种芳香类中草药。除了依山傍水的中草药种植基地资源之外,学校还具有密切融合传统文化的“六艺儒苑”和“我与科学”等特色课程建设基础、“广州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实践基础以及“以劳育人”的学校文化建设经验等。结合学生在国家课程学习中对植物生长规律、活性成分结构、性质及应用等方面具备的知识基础,学校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项目化劳动情境,让他们积极建构劳动观念。学校据此筛选出芳香类中草药的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及系列化产品生产作为学校劳动平台,并进行项目系统建设。通过统筹构建,学校形成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芳香类中草药系列产品”这一因地制宜的项目化生产劳动系统。
(二)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项目创新设计
为实现结构良好的项目创意设计,学校采用“跨界融合”策略:以特定的芳香类中草药产品生产为中心,运用聚合思维方法,综合运用包括信息技术和数学思维在内的不同领域技能与知识进行跨界融合组织,产生创意性设计方案,指导产品生产劳动,并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五维度”项目创意设计模板。例如将布艺和书画进行跨界融合,生产时尚实用的艾绒坐垫等产品;又如将李子柒的网络节目转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生产劳动项目,打破不同领域之间的“次元壁”,实现项目跨界融合创意设计。这里以芳香类中草药系列产品之一的生产为例,简要说明“五维度”创意设计过程(详见表2)。
跨界融合的项目创意设计,实现了“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的要求。
(三)树状生长的劳动教育项目系统整合
广州市增城区高级中学采用“树状生成”方式进行劳动教育项目的系统整合:以教育目标为“根”,启动劳动教育;以劳动资源为“干”,进行项目培育;以项目生成为“枝”,促进项目生长;以创意设计为“花”,实现创意物化;以项目统整为“树”,形成项目体系。该校的“芳香类中草药产品”生产劳动项目的系统整合与建构就是一个系统整合的范例:基于校本资源条件;衔接学生学科学习知识与技能基础;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需要;具有丰富的课程内涵和价值意蕴。通过统筹构建,学校形成了具有自主开发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的项目化劳动教育体系,目前该项目生产劳动已形成包括工业、农业和手工生产3个系列、9类专题和40种创意产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自主性的选择需求。
(四)协同并行的劳动教育项目方案实施
学校在项目化劳动实践中,对每个生成项目进行“六层递进”的教学设计,然后运用“协同并行”组织策略进行课堂教學实施。以“艾绒的制作”劳动为例,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完成项目的融合创意设计。接着,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任务进行并行化分解,将艾绒的制作分解为4个步骤:(1)挑拣——除去干燥艾草枝梗后将艾叶搓揉成小团;(2)杵捣——将艾叶团放在石臼中反复杵捣;(3)筛分——杵捣物过筛除去细粉并挑拣出杂质,得到粗艾绒;(4)精制——重复(2)(3)两步,这个过程重复次数越多,艾绒就越精纯。然后,将这几项相互关联的劳动任务均衡分配到不同劳动小组同时进行。分解后的劳动步骤虽然相对独立,但相互之间仍然存在内在逻辑联系,可分组协同进行,从而保证了“艾绒的制作”等大型和复杂劳动项目的顺利实施。科学、合理和均衡的任务分配可以让全体学生满负荷劳动。协同并行能够保证既在课时内完成任务,又使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活动多线展开,可作为普通高中劳动教育项目教学有效实施的参照模式。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开展劳动教育要厘清五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20-06-28(3).
[2]夏雪梅.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融通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0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