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生活真谛展示生命活力
2021-09-10董晓爱
董晓爱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2-221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说明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而我们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假话”、“空话”、“大话”、“套话”,没有反应生活的真谛,没有体现生命的价值。那么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潜能,开拓视野,找回写作的乐趣呢?我认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自然和社会,感知生命的价值,情动辞发,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和灵性。
1.营造氛围,寻找生活切入点。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突破教科书的局限。只有把课堂的点向课外的面拓宽、延伸,才能使学生将课内习得的方法和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加深,才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开展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结合“书香校园”的活动,每学期开展好读书系列活动,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开展“师生共读经典”“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等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感悟。引导学生创作读后感悟,加深体验。 ①丰富书源。一是开放学校的图书阅览室并在楼道书架放置图书,让学生自由读书;二是充实班级图书角,扩大图书量,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书籍阅览。 并把学生阶段性的优秀习作集锦在班级传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②保证时间:保证学生每天半小时的读书时间。 ③加强指导。一是将课内指导的读书方法,迁移至课外阅读中。二是课外阅读中加强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④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除了在书上进行圈划批注外,再写一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类型有摘抄型、体会型、提纲型、评价型等。
(2)走向社会生活,提高写作能力。
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是本无字书。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不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①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充分发挥地理优势,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攀登峰峦雄伟的高山,游览壮美的胡杨林;观察蚂蚁搬家、日出日落;倾听鸟语虫鸣;感受春的生机,夏的热烈、秋的浪漫、冬的纯洁。其次,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种花栽树,游园踏青,参观访问。还可以了解家乡的丰富物产,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家乡的仁人志士,了解过程也是增长知识的过程。同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指导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及时地写下来,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增加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身边形形色色的人是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的好对象,想要更好地了解他们,不妨从采访入手,通过采访优秀同学、任课老师、清洁工人、优秀党员等,编写采访稿,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这样的活动创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也锻炼了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 ③引導学生开掘家庭生活。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另一重要天地,家庭生活也有很多作文材料,学生对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感悟是来自于家庭的。我们要求学生在家庭里:参加家务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开展养花养草养小动物活动;和家庭成员或小伙伴开展科学小实验、小制作活动;开展家长与孩子的经常对话活动。另外通过有意识地布置学生观察“我的家”、“我家的成员”或布置“我为家庭作贡献”之类的活动,促使学生关心家庭,关爱亲人,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
(3)抓住作文契机,增强成功体验。
教师要善于寻找作文的时机,抓住学生行为、思想感情的爆发点,在学生有话想说,有事要做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进行即兴练笔。通过贴近生活的小练笔,让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可以写作的题材。
2.开展多彩活动,丰富生活体验。
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语言语汇、方法技能、人文思想等的匮乏,是学生习作中出现“编”、“抄”、“套”、“假”、“大”、“空”现象的最主要根源。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亲历体验、角色体验、换位体验等机会,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生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丰富,对周遭事物的感受能力和辨别能力也自然有所提升。
(1)结合班级工作,引导体验。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每天主动将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在日记本上,积累素材。
(2)结合游戏比赛,引导感悟。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我们都深知爱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玩耍中,孩子会尽情展露出自己的灵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不失为开掘学生童真、童趣的另一有效手段。如扳手腕比赛、吹气球比赛、吹泡泡比赛,放风筝比赛、野炊等活动,这些活动学生最感兴趣,参与度也高,且人人亲自经历,自然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写出的作文也童趣盎然。
3.改革评价机制,尊重独特体验。
消除学生的畏文心理,是推进课题研究的前提基础。我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真分析了学生畏文心理产生的根源,慎之又慎地对“症”下“药”,努力给予每位学生实质性的激励、引导和帮助,切实消除其习作畏惧心理。
(1)重建师生关系,拉近彼此距离。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沟通,不断强化在学生心目中的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及知心好友的形象,提升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继而使学生逐步喜欢上作文课。每一篇作文都可以成为师生沟通的载体,一行行、一段段文字无处不隐含着孩子的思想、灵魂。我们要求教师每一次作文要有班中三分之一的同学做到面批,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思想感情,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去体验,了解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某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和学生取得共同语言,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及时采取谈心、沟通等方式,矫正学生的一些人格上的不良适应、人格双重倾向问题,以防患于未然,做到了从生活出发,以生活来进行教育。
(2)降低过高要求,开发表达潜能。
认真贯彻《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表述精神,取消条条框框,淡化表达技巧,切实把过高的、不切合学生实际的要求降下来。与此同时,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机会,开发其潜能,使之在通畅表达、自由表达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有个性地表达。
(3)坚持鼓励为主,增强习作自信。
成功体验不足,也是学生畏作心理产生的一大根源。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写作、乐于写作,因而对学生文章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我们一贯坚持激励性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充分的成功体验。要求实验班老师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应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要及时表扬。
作文教学中,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构建作文教学内容的新体系,也就是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作文教学要树立大作文观,仅仅教学这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要教学生“心入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心去体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其次,要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认识力。把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大量的读书活动中去。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体会生命的价值,学生才能写出贴近真实生活,有生命了的作文。
河南省援疆专项课题编号2020ZY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