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1-09-10柏长青
柏长青
摘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政治教育、德育培养成为了中职教育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培养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出更符合社会及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保障各行各业正常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自主化管理为抓手,坚持育人为本,创新了工作思路,创建了“内容课程化、机构网络化、活动系列化”的“三化”德育特色,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振兴中华的现代人才。
关键词:中职教育;政治;创新思路;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0-
近年来,我国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着力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职业素养技能的人才,为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作准备。但是就中职教育来说,历来都是把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固定工序, 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接收模式固定下来,这种模式如果说在启蒙教育阶段还有其一定合理性的话,那么到了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以后,并具备一定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之后,就显得呆板了,高分低能,缺乏独立分析和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等缺陷显而易见。
在强化中职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政治课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超前意识,深入开展中职教学改革,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一、德育内容课程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政治和政治活动会议上说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必须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
在此背景下,中职学校教师一方面要坚持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了解具有强烈概念特征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的深层领导作用,把学生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已,善于发现问题,增强自信,发挥创造性思考。
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将科学掌握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程度扩展到生物学组成的价值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做到两者相融,在哪一个知识点,哪一个技能点要融入什么思政内容,在上课之前教师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自身专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极大改善,从而建立责任感和使命感,端正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利用掌握的技术技能为社会做贡献,发挥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为我国现代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二、德育机构网络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中职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十分明确的方向。教师要借助互联网技术等形式,从学生的具体成长情况出发,为学生诠释一个生动和良好的德育教育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带动政治教育的进步和发展[2]。
首先,互联网+代表着新的时代发展步伐,同时也是新的思维方式的象征。在中职政治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互联网+思维,根据自身的特点或者各专业的特点来创建有针对性的政治网站,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及时发布到网站上面,并且在网站上面创建政治课题专栏,确保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寻找到丰富的思想政治学习资源。
其次,在互联网+时代发展背景下,人们都拥有相应的话语权。在中职学校的政治教育中,教师也可以以互联网为基础,搭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通过线上线下两种不同的手段全方位的实施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在积极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思想意识,提高道德品质。
最后,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来结合社会中所出现的新闻热点等事件,让德育教学衍生出新的发展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还可以懂得用自己在教学中所学到的专业信息和专业术语,在形形色色的互联网信息中判断一些不正确或者模棱两可的信息,自觉维护互联网的绿色环境。
三、德育活动系列化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政治教学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专业,分阶段、分年级采用“发现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开展好各类德育、文体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性动机,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方面,教师在具体工作中,要更多地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入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解答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体现了民众高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品质,学生自身也深有体会,从中可以挖掘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3]。
另一方面,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政治活动中,教师要主动挖掘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比如可以请当地特色文化专家到校开展讲座,从身边的事情引入,从同学们熟悉的乡土人情引入,教师课堂语言要丰富、幽默,课堂气氛要活跃有趣。让学生在开放式教学活动中完成知家乡-懂家乡-爱家乡-建家乡-爱祖国这一过程的转变,让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 张海花.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教学创新研究[J]. 山西青年,2019(24):200.
[2] 杨坤杰,郝文利,郝岩. 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变革分析——评《德育教育与创新能力发展》[J]. 中国教育学刊,2021(1):后插8.
[3] 杨岚. 小谈在中职德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 考试周刊,2018(51):33.
作者信息:柏長青,(1969.12.25),汉族,讲师,教育管理本科毕业,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