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广场舞现状及群众文化广场舞的编导特点

2021-09-10陈佳

百花 2021年2期
关键词:广场舞

陈佳

摘 要:广场舞具有广泛的受众,参与性极强,呈现出浓浓的集体性、自发性,也有因陋就简的草根性、自娱性,但在艺术追求和审美价值上普遍有所缺失。重庆市文化馆系统开展的广场舞编创在编排上追求艺术品位,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在各地文化特色上纵横向挖掘,在传统舞蹈语言上丰富加工,在自娱性之外更加追求表演性,愉悦观众,体现编导创作意图。

关键词:广场舞;舞蹈结构;编舞技法

广场舞在近年突飞猛进地挤进新闻报道热词排行榜前列,一跃成为文化现象级的事物,甚至成为一大社会现象,这无疑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广场舞在全国各地的大规模蓬勃兴起。

一、广场舞的属性和定位

在大众心目中,广场舞经常由于其功能性被归类到健身运动类项目中,但是笔者认为广场舞作为一种群众性、集体表演展示性的舞蹈活动,仍旧是以舞蹈为主体形式,它严格区别于健身为目的、强调功能性、套路固定、形态较统一的武术等群体表演,应归为艺术类舞蹈科目的范畴。

二、重庆广场舞的普遍特点

1.民族舞、现代舞的基本舞步,并结合健身操、街舞等舞蹈技法而形成。一人领跳,集体排成行列队伍同舞,步伐为主,基本没有队形变化,动作统一成套,重复易记。

2.配乐以几乎耳熟能详、旋律对稱、节奏感明确的音乐为主,如《走进新时代》《好日子》等主旋律歌曲,《最炫民族风》《中国范》、抖音热曲、时下流行音乐,以及《黄杨扁担》《太阳出来喜洋洋》等重庆地域特色民歌。

3.以健身、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注重心情愉悦和心理满足,不强调专业性和规范性,不以表演、娱人为目的。群众自觉自发,具有初级组织性,逐渐形成约定俗成的章程约束。

三、重庆群众广场舞的追求与特点

综观以上特点,广场舞更多停留在“强身健体、愉悦心灵”的功能性上,动作简单欢乐,便于不同层次的参舞者学习模仿。正因如此,广场舞具有广泛的受众,参与性极强,呈现出浓浓的集体性、自发性、因陋就简的草根性、自娱性,但在艺术追求和审美价值上普遍有所缺失。

值得欣慰的是,在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的直接领导下,重庆市群众艺术馆负责编创及教学普及的重庆群众广场舞正好回应了这一需求。与此同时,由各区县文化部门组织开展的广场舞展演及作品编创,也在客观上更加强化了广场舞的舞蹈本体性:要求参赛广场舞为原创,在编排上追求艺术品位,展现地域文化特色。不少地方文化部门在各地文化特色上纵横向挖掘,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在传统舞蹈语言上丰富加工,在自娱性之外更加追求表演性,愉悦观众,体现编导创作意图。

四、重庆群众广场舞的编排手法

这些经过加工整理的广场舞与街头普见的广场舞相比,多了编导的主观能动性,加入编舞技法,更加注重舞蹈的层次感以及排面、队形的变化。其艺术手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舞蹈结构成为创作的重心

这也是艺术性广场舞蹈与广场上最常见的健身舞之间最大的区别,舞蹈动作不再是唯一的焦点,编创者对主题思想、谋篇布局、舞段安排、音乐设计、舞蹈形象、语汇风格甚至特色道具服饰等有关表现内容及表现形式的问题,均归结于结构这一步骤的构思中。其中结构决定舞蹈的整体格调。

1.线性结构。体现出比较明显的起、承、转、合的特点,铺垫——递进——高潮——收尾,多见于带有一定故事性的叙事性舞蹈(又称情节舞蹈),生动通俗,易被群众接受。广场舞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特别要求简练、矛盾突出。以酉阳的苗族广场舞《跳花花》为例,其情节来源于苗族“讨花带”的习俗,首段女子群舞铺陈,少女们踏春赏花、有女初长成的娇憨美丽,第二段的男子群舞呈现青年男子在芦笙乐曲中以阳刚舞姿求得少女芳心,第三段小伙获得姑娘系在腰间表达爱意的“绣带”,用它串起热烈的男女群舞,达到最高潮处舞蹈结束。与舞台舞蹈大量舞段集中在一两个主要人物上不同,广场舞有意识地消减了单双三人舞蹈的比重,以群舞为主体。

2.块状结构。也有人称为诗画结构,突出舞蹈的形式美,根据音乐、风格等内在逻辑对主题进行高度浓缩、凝聚。如最为常见的ABA三段式结构,这个结构很自然地符合音乐的三段式曲式,或者再加上很短的引子和尾声。例如中老年广场舞蹈《红梅飘香》就是典型的ABA结构,在一段唯美的引子后展现第一段主题旋律,第二段舒缓抒情的群舞,第三段热烈的主题变奏,重新回到主题旋律,不断强化主题语言。两段式的《土家盆鼓舞》以主调与变奏组成两段结构,用木盆敲击鼓点,加入筛谷子的动作表现簸箕,展现丰收的喜悦。它们与传统抒情式广场舞集中表现某一个特定情感强烈的时刻的舞蹈(如《丰收秧歌》)不同,也与传统“红绸舞”“安塞腰鼓”单纯通过线条、鼓点构成的单一结构有区别。

(二)编舞技法向艺术的形式美发展

形式问题本身就是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在,技法,就是要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挖掘和创造方式去面对艺术和作品。

1.舞蹈动作。这是舞蹈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和审美对象,每个舞蹈都应有准确的主题动作,并运用舞姿和动作组合充分地表达人物的情感,传达背后鲜明的时代背景、人文特征和地域风情。重庆市广场舞蹈展演中涌现的作品,普遍采用川渝地区的舞蹈动律,围绕当地人民的精神面貌来设计动作组合。舞蹈语言根据要表现的主题和内容去捕捉舞蹈形象,借鉴民俗民间舞蹈语汇予以发展、加工、提炼,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同时注重适应群众的形体完成度。

与舞台舞蹈注重肢体技巧的展现和细致处理不同,广场舞蹈的性质决定了它更注重动作的组合,讲究动作的重复、强化及对比手法。《跳花花》的突出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特别是男女双人舞与群舞的对比;舞蹈语汇上运用了男子刚健豪迈的粗线条动作与女子柔美灵活的细线条动作;节奏上也采用了慢板与快板的对比。黔江的《云上的太阳》着重挖掘苗族舞蹈语汇,动作以苗族特有的抬腿踢脚的“四方步”“旋转步”以及甩手摆腰的数组基础动作为主,服饰上更加强化银头饰、项圈和花衣长裙的苗族特点。

2.队形画面。指舞蹈利用时间和空间,在广场上流动变化的队形路线、画面造型。是舞蹈表现作品内容、处理情绪变化、连接舞蹈动作和步伐的纽带。中国舞蹈历来讲究队形调度的运用,注重动率,讲究点、线的审美意向,常用的有“二龙出水”“绞麻花”“太极图”等队形,传统的土家摆手舞以圆圈为基本队形绕行,广场舞蹈讲究块、面,视觉上富有冲击力和震撼力,韵律操、啦啦操用服装的夸张色彩对比形成色块,用手上的花球作为色彩变化的道具,增强视觉感受。很多广场舞在东西方审美上兼容并包,常常体现出点与面、线与面之间的流动,也有作品以不規则、灵活多变代替原先的和谐匀称美。

3.音乐。音乐是决定舞蹈风格非常重要的因素,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变化来确定舞蹈节奏,继而选择舞蹈的主题动作的幅度、力度、强弱等等。经过音乐的烘托和渲染,舞蹈形成多层次的美感效应,产生巨大感染力,综合体现舞蹈多方面的形态。小部分在已有的音乐结构的基础上用舞蹈的物质形态将音乐内涵外化为视觉形象(如龙舞《龙凤呈祥》采用歌舞《中国大舞台》),但绝大多数舞蹈不满足于就现成音乐作品“就地取材”,而是在舞蹈结构设计后,进行音乐设计,决定音乐的主题、风格、节奏变化,舞蹈又在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和感受中寻找主题动作。如《红梅飘香》采用著名的《红梅赞》主旋律发展出ABA的曲式结构,红梅成为舞蹈的舞蹈形象。也有从民间舞蹈本身的传统音乐(如戏腔、舞歌、民歌小曲)、川剧锣鼓等音乐元素中发展。如“正月里来好风光哟唉,柳呀嘛,柳连柳唉,家家户户过新年嘛,荷花闹海棠,得儿—呓儿—呀儿—呓儿哟”的“柳连柳”经过重新编曲配器,节奏更加明快,加入说唱成为连筲的配乐。

4.道具。民俗道具的运用在民间广场舞蹈中尤为突出,这主要是由民俗土壤遗传发展而来。如:《花灯闹春》的巨型花灯原型就来自秀山花灯传统道具的夸张放大;《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巴南梆鼓舞来自旧时山民驱赶野兽的行为,因其鼓声震天、表演者衣着斑斓,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辟邪、欢庆的表演形式;《中华第一龙》来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大儒龙,类似的还有大足的鲤鱼灯。

《跳花花》以花腰苗的缠腰“绣带”为主要道具,在编排上没有用排舞,动作上注重下肢的灵活舞动,富有山野味和民族特色。万盛的《红苗鼓舞》也是来源于苗族木鼓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原生态舞蹈。

其他彩绸、纸扇、阳伞、花朵及各种形形色色的道具,在为舞蹈增加色彩层次的观感外,也在肢体表现之外增强舞蹈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道具的运用在许多舞蹈作品中对舞蹈主题的升华、形象的外化、氛围的渲染起了重要作用,使舞蹈作品更为丰满。

(重庆市群众艺术馆)

猜你喜欢

广场舞
广场舞、健身走对中老年女性情绪、心境及灵敏素质的影响
权利保护三规则视角下浅析广场舞扰民问题
试论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关于广场舞影响力及扰民情况的调查报告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广场舞与群众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