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数学教学插上翅膀

2021-09-10蒋素芳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0期
关键词:短距离等腰三角抛物线

蒋素芳

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总觉得学生在上七年级(上)4.1《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学生特别感兴趣,那是由于数学课堂上教师常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数学动画及儿歌,这些都能将学生带入神奇有趣的数学世界。

一、新课课堂学习中多媒体之“有趣”

数学课中出现大量的“讨论”,如:《勾股定理》这一课中有这样一个习题:长方体的长为15,宽为10,高为20,点B离点C的距离为5,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A爬到点B,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将学生分组后将问题带回家思考。

讨论:1.求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你想到什么?

学习经过讨论后得出: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

2.題中蚂蚁是沿长方体表面爬行,能否直接连接这两点?

经过学生讨论后在课堂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演示,将长方体表面展开。

3.除了这种展开方式,还有其他的展开图吗?

因为学生回家已经进行了思考,有些组的代表利用多媒体将自己的的成果进行展示,显得非常清晰明了,共得到三种类型的展开图。

4.你能利用这些展开图计算最短距离吗?

5.哪个距离才是我们这道习题的最短距离?

二、实验课堂学习中凸显多媒体之“有利”

如:在讲授《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时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并动态的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们可以一目了然的动态的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R)、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推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时,因传统教学较难展现其发现过程,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难度。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则可以在屏幕上作出等腰ΔABC及其顶角∠A的平分线、BC边上的高和BC边上的中线,用鼠标在屏幕上拖动ΔABC的顶点A,改变ΔABC的大小和形状(但始终保持其为等腰三角形)。此时,等腰Δ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变化而变化,但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三线重合。

三、复习课堂学习中展示多媒体之“有效”

传统的复习课教学中,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语言描述和板书等方面。语言陈述过多,学生抓不住重点,前后内容联系困难。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本章的知识点逐个呈现出来,构建出“知识树”。

“代数式”这部分教学内容特点:基本概念多,必须记忆的多,实际运用的多,题型变化多。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上面的“知识树”,学生能将本章的知识要点清晰地记住。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有关动点问题的综合试题,学生比较薄弱。若采用传统的教学,老师板书、画图、抄例题耗费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可视性差,在一节课内容量较小的情况下,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如:“二次函数”综合题

例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bx+6经过点A(-3,0)和点B(2,0).直线y=h(h为常数,且0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连接BE,求h为何值时,△BDE的面积最大;

(3)已知一定点M(-2,0).问:是否存在这样的直线y=h,使△OMF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h的值和点G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总之,在现代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用”与“学生的用”要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7-9年级)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新课程标准

[2]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短距离等腰三角抛物线
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巧用焦点弦公式,妙解抛物线
短距离加速跑
让抛物线动起来吧,为运算量“瘦身”
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联手解中考题
一个基本模型的运用
一道题目的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