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校共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策略
2021-09-10林水艺
林水艺
现代教育制度指出,教育应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承担的责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少任意一方,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因素相结合的教育系统,缺少了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完成“共育人”这一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因此,我从家校共育的方向目标,结合我校多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所反映的学生体质状况进行分析和讨论,进一步探讨与分析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困因,为构建家校共育的模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策略和具有建设指导性的建议。
1 学生体质测试数据总评分情况分析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评价分值是对学生的体重、身高、心肺功肺活量、速度素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协调素质等方面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的评价。根据我校近年来1-6年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分析,接受测试的学生约3000名,优秀等级有270人,占9%;良好等级有1050人,占学校受测总人数的35%;有5.5%的学生处在不及格等级,及格等级的比例占学校受测总人数的59.5%,虽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及格线”,但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依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2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因素分析
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评价分值及各项测试项目成绩的结果来分析,大部分学生体质状况处在及格等级,而优秀、良好等级所占比例呈现不出优势,从总体反映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差,尤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重失衡、力量不足、耐力较差等。造成上述现状的因素是诸多方面,严重地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也受家庭对孩子体育教育意识不强的影响。因此,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家校共育在为构建家校共育模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家校共育在国内目前还尚处在起步阶段,虽然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早就受到学校、家长的关注,但在仍然存在着以下几大问题和偏差:
2.1 学校教育观念与家庭教育观念存在冲突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学校的教育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務,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注重学生的发展。家校共育对孩子培养方向发生了偏离。学校为了应付各级的检测、抽测等考试,追求升学率,每到期末考试前1个月,几乎都不上体育课,强行占用体育课,主攻检查学科。家长教育观念滞后,总认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遵守对孩子培养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拔苗助长”,“智力开发”已形成了当代家长教育小孩的主流,极力引导参加各种辅导班、提高班、考证班,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权利、锻炼身体的权利,而忽视学生身体、心理和道德素养的教育指导。另外,许多家长,尤其一些长辈认为孩子白白胖胖的就是健康,忽视对孩子的健康饮食营养均衡发展的关注,严重造成了营养过剩的现象,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
2.2 共育意识淡薄,双方缺乏主动性
(1)体育教师与家长缺乏共育合作的意识,许多体育教师只要完成本职工作,教师上课“一个口哨两个球,学生高兴我自由”。对体育课后孩子的体质发展、健康问题常常是一种形式,走过场。学生体质健康的共育责任是学校与家长的事,只要完成学校教学任务就行了,课余也没有精力给予家长一定的指导,缺乏实效的沟通,甚至认为与家长沟通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
(2)家长缺乏主动交流意识,许多家长仍然存有“把小孩送到学校,孩子健康教育的一切都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家长受到生活、工作压力,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陪护孩子的体质健康发展。由于家校共育在意识形态上出现了偏差,造成了学校与家长在增强学生体质锻炼走不到其道,缺乏沟通,严重造成了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因素。
3 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学校切实抓好体育教研工作,注重体育课的高效课堂活动,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建设,科组研讨教材教法要贴近生活。极力抓好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搭配,课前做到“三备”;加强体育教研听课评课活动,以学校师徒结对活动为契机,发挥师徒的帮带护的纽带作用,挖掘体育教师的潜力,多听课、多评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效率。
3.2 发挥家长学校的主导作用,培养家长体育意识,促进家庭体育教育的实施
家庭体育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家长学校的培训计划之中,并通过家委会会议学习、电子信息、微信平台、网络课程等形式向家长传播家庭体育的信息、知识,以及将贴近生活切合实际的家庭体育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引导家长家庭体育教育共育体系的有效形成,更有力地促进提高孩子体质健康发展水平。
3.3 着重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体育教师切实上好体育课,充分发挥学校开展的体育社团和第二课堂(或大课间)活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体育艺术节、体育活动开放周、运动会、特殊节日的亲子趣味体育活动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开足课时,配齐教师。
总之,家校共育是教育和培养孩子是一个长久的工程。“少年强,则中国强”。增强孩子的体质健康的事不但是学校和体育教师的责任,更是我们家长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家校共育做到学校、社会、家庭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共育栋梁之材。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水口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