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2021-09-10叶寿坤
叶寿坤
摘要:本文以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为着力点,提出了农村小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并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希望本文的相关观点可以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农村小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188
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总书记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提到,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性格养成和品质教育。当前,农村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不仅有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管理教育方式方面的因素。为此,学校和家庭应进行实际的教育努力,并做好相关的配合工作,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为他们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一、农村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带来的问题
我校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家庭的孩子,这些学生的父母常年忙于田间劳作,有的甚至外出打工谋生,剩下年少的孩子平时与奶奶爷爷生活。在农村经济长期落后的形势下,农村的学生家长自身从小接受的教育不多,他们对教育的认知也无法与时俱进。在部分家长看来,孩子能不能学到文化,全靠教师来教,孩子的行为习惯也会受到学校教师的影响,俨然孩子与家长没必然的关系一样。
(二)学校管理带来的问题
其一,农村学校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存在认知不到位的现状。受家长对学生教育缺失现状的影响,部分教师认识到无法扭转家长的态度,直接选择随波逐流的态度,以“不变教育方式迎万变的学生”的态度,用单一的教育形式应对一些学生,体现为以简单粗暴的态度训斥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久而久之,不仅不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影响,甚至还会让学生失去聆听教师指导的动力,影响学校教育的整体质量。
其二,发现学生问题处理不够及时。在农村小学,因为缺乏家长的监督和指导,部分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甚至部分学生抄袭别人的作业,或对学习委员撒谎应付过关。长久如此,部分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行为问题,并没有采取果断的处理方式,导致学生的行为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了学生端正思想素质的形成。
其三,部分教师传统思想严重,对学生期待较高。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农村教师认为只有让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上去,才能确保学生有更好的出路。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向来是“严管”。如此,无形中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反感情绪。
其四,缺乏榜样引领和实践活动。农村学校的教育形式是单调的,部分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无形中给学生形成了消极影响。另外,学校的教育组织形式单调,无法组织合适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无法注意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举动。
二、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策略
(一)家庭方面的策略
1.给孩子做好示范影响
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模仿别人。并且,小学生在入学前受影响最大的来源就是家长,家长的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里,无形中形成了学生的意识,渗透成为学生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心理学中的“马太效应”“榜样效应”。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农村小学生,首先需要家长发挥好自己的引领作用。为此,家长要为自己的孩子树立良好的习惯榜样。比如,家长在平时要多关心自己的老人,要孝敬家里的老人,要照顾好老人的生活起居,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移默化影响孩子成为心中有他人、有爱心的人。此外,家长还要在生活中做孩子的榜样,比如,家长要搞好邻里之间的关系,要与邻居友好相处,要注意说话文明有度,不斤斤计较,并在做事和解决问题中从长远考虑,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如此,可以形成无形的教材,引领自己的孩子成为文明、有礼、大度的人。
2.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为此,当前部分家长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学校是片面的,家长应做孩子成长的指明灯,不仅从自身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做好榜样,还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和学校一起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中,家长要积极参与,要多聆听学校教师的教育方式,多询问一些亲子沟融的技能,力争让自己的教育方式有所进步。此外,家长还要多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多与自己的孩子互动,多观察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和习惯,并在活动结束后,与班级班主任沟通,寻求更好的帮助孩子的方法,
(二)学校方面的策略
1.进行行为规范的研究,明确养成教育要求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长久发展离不开其良好的规则制度的存在。针对当前我校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学校及时聆听教师们的建议,并让学生家长参与了意见的提出过程。最终,我校制定了相关的行为规范,要求学校每个学生都认真阅读相关规范,比如,学校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具体化和细致化,制定出《本校小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细则》,具体规定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流程及具体操作策略、对教师实施养成教育的要求等内容,让师生都有章可循。
2.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学校育人环境是学校的“招牌”,也是学校对外示人的“一张脸”。为此,农村学校要在教育环境方面做文章,让学校环境更加优化,让环境育人更加突出。为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我校努力抓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学校首先在外部环境方面做出了实际的努力,比如,在教学楼过道、走廊张贴醒目的标语,提示牌,还在外部走廊设立活动宣传园地和评比栏,让学生随处可见和随处感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让人人感受到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学校还很注重在精神文化环境方面做文章,尤其是开设了板报、广播站、显示屏、主题班会等宣传阵地,激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熏陶,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
3.设立红领巾监督岗,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观察中发现,我校学生忘记戴红领巾者大有人在,这种缺乏自我激励和自我监督的性格给学生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还不利于学校的统一管理。为此,学校成立了红领巾监督岗,制定了学生值日制度。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学校实施了民主化的聘任制制度,聘任卫生、纪律、文明礼仪等方面优秀的学生担任各种监督员,参与监督学生在戴红领巾、走路、卫生等方面的习惯表现,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过渡。这种管理模式,不仅让参与监督的学生更有了责任感,还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威慑和督促作用,可以实现学生的双赢发展,培养所有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4.建立教育考评机制,实施动态跟踪评价
学校的评价对于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此,我校在对学生行为评价方面也做出了实际的努力,尤其是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方面迈出了实际的步伐。比如,学校分别在生活好习惯、学习好習惯、学校好习惯、社会好习惯四个方面对每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实施动态跟踪,全面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和效果。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评价和追和追踪之后,学校评选出几名综合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担任学校的“形象大使”,并给予他们实际的奖励。如此,不仅对学生形成了无形的约束,也对学生形成了有形的鞭策,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结语
农村小学生受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引起家庭和教育者的关注。唯有进行实际的努力,从根源上进行实际的转变,才能转变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宝.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197.
[2]张红霞.浅谈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J].亚太教育,2019(12):169.
[3]曲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8):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