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器乐色彩挖掘古城音韵
2021-09-10支琴
支琴
随着历史文化名城寿春①在全国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以寿春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创作也逐渐增多。作为目前全国保存完整的两座古代城墙之一的寿春,境内古迹甚多,楚文化遗韵浓厚,文化旅游景点繁多,且是中国“书法之乡”,在当下访古探幽的文化旅游背景下,寿春的特色日益显现。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对乡土题材作品的特定需求也势在必行,而寿春境内的民歌、戏曲、曲艺、器乐遗存较多,传统音乐资源蕴藏丰富,这些资源空间和审美需求,为音乐创作提供了驱动力。基于上述两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寿春题材的歌曲也因此有了创作的需求空间。当然,上述两点还仅属于外在因素,有无创作及其呈现的主体,才是新时代语境下寿春题材歌曲推出的重要环节。从呈现(演绎)的因素来看,改革开放后,尤其近年来发展,音乐演绎人才得到了大幅度增加。从而使创作者这一因素成为像寿春之类的市县音乐发展的瓶颈所在,毕竟约请寿春之外的创作者还限于财力制约。现就职于西安音乐学院的王安潮教授祖籍寿春,对寿春音乐资源了解深入,我曾在他于寿春的一次惠民讲座中见识过。尤为重要的是,王教授家乡情怀深重,且很有奉献精神,愿意为家乡题材而不计名利地创作,寿春题材歌曲也就开始成为艺术形式之一,也为像我这样的歌者提供了演绎的作品。我为王教授的真情所感,也就因此而有了现在的研究专题。在深入地分析后,我认为王先生的寿春题材歌曲具有以下的特色,值得相类的创作借鉴。而我在演唱体会中对它们在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有了一些认识,所以想写来求教于各方专家和同行。
一、寿春地方器乐色彩的借助
曾做过周代诸侯国都城的寿春,发生过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礼乐制度在寿春有其渊源。从地理位置上看,它濒临淮河南岸,平原为主的地形适合农业发展。封建社会农业文明发达的条件下产生有古老音乐,器樂小合奏就是其中的乐种之一。曾作为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又曾是淮南王国都城所在地,礼仪用乐在这片土地上有其实际所需,蔡侯墓中出土的成套的编钟就是例证②。在笔者幼年,这里的婚丧嫁娶中常伴有器乐班社仪式用乐的活动。从传统音乐遗存来看,寿州锣鼓就以其“十八番”“凤凰三点头”“兔子扒窝”“长流水”“大小绞丝”“双绞丝”“小五番”等曲牌为特色③,它早已是安徽省级“非遗”项目,洪亮、清脆的音色是它独特性所在。除了打击乐器外,乐种中的吹管乐也是地域性的音乐特色所在,它在寿春人的审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王安潮教授的歌曲中很好地借助了其中的器乐色彩空间,并将其大量地融入创作而增加作品的特性色彩。
《飘香的古城》是王教授创作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寿春题材作品,歌曲的前奏、间奏及某些重要乐段的色彩点缀中,都借助了寿春传统器乐为主导音色。如:它的前奏中以梆笛为主奏乐器,以清亮音色结合起伏舒展的旋律,从而展现了淮水之滨,秀美沃野的旷达意境;在自由段向中板段过渡的间奏中,又以歌腔音色特点的中音唢呐为色彩主体(见谱例1),从而塑造了豁达、乐观、昂扬向上的音乐形象;在第三部分的快板中,还借助寿州锣鼓的打击乐的噪音色彩进行音乐张力的营造。这些寿春器乐色彩的运用,使作品的地方音响指向性明确,听来使人产生强烈的色彩联觉。
谱例1:《飘香的古城》(王安潮词曲)中的器乐音色及布局
特性器乐音色主导的手法能直观地表现歌曲主题的特定对象,借助吹管乐的特定音色,王安潮还在《和谐古城》《楚风汉韵》等作品中有较为成功的运用。我们还可从中知道,王先生的创作有着较为明确的指向性音色选择特点。也为我们演唱者在器乐音色的主体性表达中找到了依托的支点,为歌曲内容的表现及意境的营造找到了直观的色彩依托。
二、寿春特定文化内容的突破
4次为都、10次为郡的寿春,以古城为其文化建构的符号载体,以楚风、汉韵、宋词、明戏、清歌为文化内涵凸显。尤其是它随处可见的楚文化遗存、汉代韵味遗脉,更使它亮点突出。具体来看,东晋的名相谢玄及《梅花三弄》的表演者桓伊(一说是创作者),赵匡胤困南唐而诞生的名点“大救驾”,宋代名臣三吕(吕夷简、吕公著、吕本中),明代善弹琵琶的钟秀之,追随魏良辅而研制“水磨调”的张野塘,清代高才雅行的孙家鼐等④,都是特定文化内容的取材富矿的特定文化内容所在。
王安潮的歌曲中自然也将这些具有特定指向性的历史文化素材纳入其中。如他在《楚风汉韵》的歌词创作中,就以白描的手法而将诸多历史文化内容纳入其中:
宾阳楼前淝水流,淝水流进侬家门前滋润田畴。
那郢子庄头绿柳清飕,那楚敖芍坡古今相映民风淳厚。
楚风哟哎楚风悠悠,拂动阿妹情思春秋荡悠悠。
楚风哟哎楚风锦绣,催促阿哥鸿雁捎信到妹手。
八公山下珍泉涌,珍泉涌动山清水秀豆腐四方秀。
那刘安宏著名满汉侯,那桓伊春申三吕野塘誉满神州。
汉韵哟哎汉韵殇流,触动阿妹凝神寻古思悠悠。
汉韵哟哎汉韵殇流,催促阿哥建设今秋有劲头。
人文春秋,古今竞风流。
楚风汉韵古城底蕴厚,宾阳城楼八公山头风依旧。
今朝明晨古城竞风流,古风今韵和谐相融乐悠悠。
楚风悠,汉韵流,古风今韵和谐相融到永久。
他在《和谐古城》中又采用了不一样的艺术手法,以写意而描绘风景、展现古城韵味,作品中由写景进而抒情,强调了古城面临现代的变化,对其中的古韵仍在流淌,和谐逐渐成为新风尚等,进行了特定文化内容的突破:
古城处处好风景,景迷人。
城郭山色绿映中,画中城。
古城绿映中,绿中看古城。
古城绿映中,绿中看古城,淮水酒旗风。
古城处处现代景,景迷人。
高楼亭阁相映中,画中城。
古城现代走,科学规划城。
古城现代走,科学规划城。
乐醉了古城人,人精神。
古韵流淌现代城,科学吹开和谐门。
淝水染绿了新区景,发展精神了古城人,
和谐了古城人,古城人。
作为古韵题材的《飘香的古城》,注意了古城现存文化内容的显现,意在说明古城的民风淳朴,历史悠久。它采用了淮河号子的旋律主题而将文化内容融会其中,将古城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分为不同的表现手法,以分节歌的叙事而将其置于不同段落,以结构的层次逻辑布局,从而将文化内容与结构层次协调发展(如谱例2)。
谱例2:《飘香的古城》中的古代文化内容
将历史文化和地方景点、风物进行直观融会,是王先生歌曲简洁有效表达的手法特点,这就使他的歌曲一看歌词就知道是寿春主题。进而审听曲调,曲词相配所透露出的地方音韵特点也就较为明晰,在这样的乡语、乡音情境下,歌曲的艺术效果自然就明晰地突显出来。
注释:
①寿春现名寿县,它的建城史可追溯到夏禹时代,寿地隶属于扬州。周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年),蔡国为躲避楚国而迁都州来,寿地上出土有“蔡侯墓”。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史记·楚世家》),现今该地很多地名有XX郢,就是楚文化遗脉。作为郡治的“寿春”开属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淮南王英布的王国地就在寿春,后,汉高祖立子刘长为淮南王,以及后来的刘安,两位的都城都是在寿春,刘安在此炼丹而发明了豆腐。东晋孝武帝时,寿春因避讳而改为寿阳,太元八年(383年)发生的著名战役“淝水战役”就是发生于此,北魏时复改名寿春。隋开皇九年(589年),改行台省为寿州总管府。唐武德三年(620年)改淮南郡为寿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改寿州为淮南郡,乾元初再为寿州。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升寿州为寿春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寿州为寿县,寿县之名沿用至今,现属于淮南市。
②王安潮:《安徽出土的先秦乐器研究》,《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③朱慧子、田可文:《安徽“寿州锣鼓”调查》,《音乐探索》,2017年第3期。
④时洪平:《寿县历史名人》,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1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