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IP改编动漫的跨媒介叙事分析
2021-09-10周杨
摘要:本文选择《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为研究对象来对文学作品改编动画电影进行探究。《大圣归来》的原著《西游记》是我国尽人皆知的历史经典,它翻拍的电视剧在首播之年就创造了收视率奇迹,拥有良好的粉丝基础,且《大圣归来》被网友评论为国漫崛起作品,关注该动画电影的受众多,该作品知名度高、具有代表性。文学作品改编是动画电影创作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动漫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庞大的受众群体为文学发展打造了全新的媒介宣传平台。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大圣归来》里运用的基本理论、叙事模式、人物设置、思想内涵、跨媒介特征等方面逐条进行分析,探索以《大圣归来》为代表的改编国产动漫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跨媒介叙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跨媒介特征;文学IP改稿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3-0143-04
《大圣归来》于2015年7月10日正式上映,截至同月25日,该片获得了6.2亿票房,成为了中国动画电影总冠军,超越了《功夫熊猫2》6.17亿元的票房纪录。除此以外,它还获得了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传媒荣誉、“2015年度动画片”奖、第12届中国动漫金龙奖“最佳动画长片(金奖)”等。在粉丝经济、新媒体盛行的时期,将冗长的文学作品创造性地改编成电影、游戏等媒介形式,将成为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一、跨媒介叙事理论概述
(一)跨媒介叙事的概念、特征、外延
1.跨媒介叙事的概念
跨媒介叙事早期主要应用于营销广告,后期突破了市场营销领域进入了娱乐领域,尤其是文学IP改编动漫领域。跨媒介叙事的英文是Transmedia Storytelling,和Multi-platform Storytelling(多平台叙事)相近,但二者有显著差异。后者强调平台数量多,前者强调跨越性。跨媒介叙事不是简单地把原著搬到另一个媒体平台上去,其主要内涵在于对原创作品进行再次創作,输送创新内容。该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亨利·詹金斯,他表示跨媒介叙事即“一个整体要素在多个(媒体)渠道中系统地分散,以创造统一和协调的娱乐体验的过程”。不同媒介在创作故事时,在内容或逻辑上,坚持拼图式的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原则,即互文性,在理想的环境下,每个媒介都对这个文本故事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同一角色的形象在不同场景下得到塑造,可以把角色打造得完整和立体。
2.跨媒介叙事的特征
(1)激发观众消费欲望。观众在单一媒介上往往只能从某个侧重点对故事产生认知,想要全面了解人物角色很困难,观众对人物的印象往往也是基于特定场景。但在构建跨媒介的故事世界时,人们渴望了解更多,跨媒介叙事正是激发观众消费欲望的方式,为观众增加新的叙事内容和新的切入点。
(2)最大面积覆盖受众。跨媒介叙事可以充分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最大面积接触受众。不仅可以从内容上丰富多种剧情,塑造多种角色形象,突出不同价值,而且可以为摇摆不定的受众提供多种媒介形式。这样可以将不同故事的粉丝、不同媒体平台的受众以及没有想法的潜在受众聚集起来,实现受众的最大面积覆盖。
(3)符号的再生。技术赋权下,网民有了探讨剧情发展、分析细节、提出观点、进行二次创作的公共空间。网民作为“文化盗猎者”,不仅有了自由解码的权力,也有了为故事重新编码的机会,再生新符号,增添新元素,打开新思路。
3.跨媒介叙事的外延
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跨媒介叙事理念进行思考。例如从文化的角度,斯科拉里等人表示“跨媒体叙事不仅是一种叙事实践,而且是一种社会实践,在21世纪,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还有从教育的角度,梅胡里奇和科里认为“教育研究者和从业者能从‘跨媒介叙事’中找到应用潜力”。
总之,跨媒介叙事让世界上的媒介不再割裂,打破了媒体之间的界限,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统一的大众传播平台,使世界成为了地球村式的大同社会。
(二)叙事理论和跨媒介叙事作品
1.叙事普遍化与学科化
罗兰·巴特认为“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从来不曾存在过没有叙事的民族,所有阶级,所有人类集团,都有自己的叙事作品。叙事作品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存在着”。
叙事逐渐成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法国托夫洛夫认为,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是对叙事文本进行技术分析,把文本解剖,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文本进行细致描述、分析。它最初受到语言学、逻辑学、修辞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综合影响而诞生,早期只被运用于文学领域,在迭代升级过程中,拓展到了社会学领域、新闻学领域、影视领域等,更多地被当作一种分析文本的工具,只要有文本的地方,叙事分析就会存在,可以规范科学地分析出文本内容、形式、功能等。但是叙事学概念并未从跨媒介的视角出发,而只强调了对文本的分析。因此跨媒介叙事是对同一故事世界在不同平台上的分析,是叙事学的一种扩展与升级。
2.我国跨媒介作品代表
目前,《甄嬛传》《花千骨》《琅琊榜》《仙剑奇侠传》等,都是文学IP改编作品的代表。例如电视剧《花千骨》有网剧《花千骨2015》、手机游戏《花千骨》、《花千骨》连环漫画、《花千骨》美术作品、《花千骨》正版网页游戏等。这一系列产品互为传播、互为呼应、互为影响,极力提升了《花千骨》小说、电视剧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
由于跨媒介的特殊性,受众尤其是粉丝被高度重视,粉丝文化、粉丝经济也应运而生,符合叙事理论家杰拉德·普林斯的观点——“近年来,叙事研究正在经历从关注作者或文本向关注读者的转变”[1]。观众进入了某个故事世界后,逐渐成了跨媒介叙事的“内容创作者”“意义赋予者”。
叙事理论是跨媒介叙事的底层逻辑,跨媒介叙事是叙事理论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研究文学IP改编作品离不开叙事学基本方法,在研究《大圣归来》作品前应清楚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大圣归来》与《西游记》的跨媒介叙事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一提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如来佛祖,几乎尽人皆知。《西游记》情节曲折、语言诙谐、角色丰富,富有想象力。除了好看、好玩、经典这几个直接感受的词语外,还有团结协作、坚定信仰、持之以恒等价值观的传递。被改编成电视剧的《西游记》在1986年首播后,创造了89.4%的收视率神话。围绕《西游记》原著,衍生了不少动画片、电影、网络小说、街机游戏、大型单机游戏、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等。
(一)《大圣归来》的叙事模式
1.故事基本内容
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人世间哀鸿遍野,山妖掠夺童男童女,一个孩子被一位老人救起來,老人给小孩取名叫江流儿。江流儿十分崇拜孙悟空,希望和孙悟空一样有能力拯救人类。有一天山妖来了,江流儿救下了一个女娃,为了躲避山妖,两人不小心落下了五行山,江流儿无意间解开了孙悟空的封印。孙悟空虽被解救,但手腕上的封印并未解开。孙悟空因为法力丧失而沮丧,但江流儿一直鼓励孙悟空。江流儿最后为了救孙悟空而被巨石埋没。孙悟空十分悲伤,手腕的封印突然被解开,法力恢复,铲除妖魔。电影最后以江流儿的一声“大圣”而结束。
2.场景功能与叙事结构
MJ波特等人在论文中阐释了分析电影核心场景、提取出剧中人物关系的各种部分的具体方法,例如“冲突”“突转”等[2]。按照各种故事情节与故事发展顺序,这部动画电影的定位比较清晰,剧情一紧一收都能对应上。为保持剧情对照的完整性,本文增加一项“铺垫”,如表1所示。
就跨媒介叙事而言,《西游记》作为源故事,一路衍生出不同的跨媒介叙事作品,这得益于它较为独特的叙事网络,就如同“漫威宇宙”一样,基于文学IP改编的《大圣归来》也从多平台、多形式的角度形成了自己的“西游宇宙”。吴承恩的原著一路指引江流儿升级打怪,当跨媒介叙事让纸上的文字视觉化展现时,完整的世界意识就从作者吴承恩所有变成了《大圣归来》的编剧所有,根据视觉呈现特点,再结合原有的故事世界,进行合理化的衍生。
(二)《大圣归来》的人物设置
1.主角设置
《大圣归来》中有两个主角,一是孙悟空,二是江流儿。电影中的江流儿是原著唐僧的一代(年幼时期),心地善良,崇拜孙悟空,慈悲为怀,以拯救苍生为己任。电影中,孙悟空、江流儿、猪八戒三人的交流互动就像观众现实生活中朋友间的打闹,说话风格轻松愉快、引人发笑。孙悟空保留了原著里的叛逆风格,江流儿保留了原著里的唠叨和善良的性格。但和原来截然不同的是,孙悟空和江流儿比原著中的角色都更加俏皮可爱、“接地气”。江流儿不再是劝说式地教导悟空,而是崇拜、鼓励、安慰、保护悟空,更像是孙悟空的好哥们、知己,而不是师父角色。孙悟空和原著里的角色也有很大差异,他好面子、享受被崇拜,但是由于法力被封而缺乏原著里的自信,时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失落、伤感、略有颓废。但不变的是,孙悟空仍重情重义、保护弱者、心地善良。
2.配角设置
辅助角色在跨媒介叙事中是必不可少的,辅助角色的存在主要是用来引诱主角,在紧急情况下偶尔会变成对抗主角的力量。为了丰富故事的情节,配角的形象不容忽视。原著小说中猪八戒总是呆头呆脑的样子,被孙悟空叫作“呆子”,每当大敌当头,他便消极作战,甚至逃之夭夭。因此,关于猪八戒的评价,负面往往多于正面。《大圣归来》中的猪八戒是配角,他的存在感相对较弱,总是给主角带来麻烦。但是,随着他对悟空和江流儿的感情加深,他慢慢融入了团队。他虽然和孙悟空曾经有些矛盾,但后来也开始崇拜和鼓励孙悟空,后来他慢慢感染了悟空,然后影响了悟空的决策,为他们抗敌提供了不少正能量。《大圣归来》中猪八戒的形象与原著里的办事不牢、编造谎言、临阵退缩的形象互为补充,人物性格随之丰满、立体,让观众能够看到猪八戒角色不同的一面。
3.反派角色设置
《大圣归来》中的反派角色有山妖小弟们和混沌。混沌是反派角色的Boss。混沌是一条大虫形象的怪兽,而非人类模样。电影中在大战时,混沌一开始变成人类模样,后期是怪兽原型。人类形象时,他一身黑白色系,身穿黑色长袍大衣,白色条纹相间,头顶戴着乌纱帽形状的黑色帽子,脸上惨白,眼睛流下两条“黑色的血痕”,看起来邪恶、狡诈,他以吞噬孩童修炼功力。现出怪兽原型时,他是一条巨大的涌动的虫子,粗壮,攻击力强。在混沌与孙悟空大战以及江流儿被石头淹没的高潮部分时,反派角色以原型大虫形象出现。《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表示:“混沌的形象设计是取自《山海经》里对混沌的描述,没有面目、六条腿、很肥胖的身体。这也是因为原著里的妖怪都太像人类的行为举止,而混沌代表的是一种恐惧,是孙悟空内心的魔障。”这是《大圣归来》对原著内容的创新与突破。
(三)《大圣归来》的思想内涵
《大圣归来》电影从人物角色身上折射出许多需要全社会学习的地方,如感恩图报、诚信、团结、无私奉献、大局意识等,这也与我国传统的优秀精神品质相吻合。
1.知恩图报
《西游记》原著的孙悟空形象是侠义的化身,他不仅具有高强的法力、十足的勇气、崇尚自由的追求,而且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三打白骨精”那一章,即使多次被唐僧误会,并被赶走,他仍然默默地帮助、关心师父,为师父寻找食物,因为他不会忘记是师父把他从五指山下解救出来的。这个思想品德被完全复制到《大圣归来》里,虽然《大圣归来》的孙悟空一心想回花果山,但他不忘是江流儿将其解救出五行山,他要完成把江流儿和女孩平安送到长安城的使命,一路为江流儿披荆斩棘,他不是忘恩负义之人。
2.誠信、担当、责任心
江流儿在救下了女孩之后,答应了照顾她、保护她。事实上,在任何危险来临之际,江流儿首先想到的就是女孩,确保女孩的安危,一路上不离不弃,江流儿完成了他的承诺,是一个有诚信、有责任心、有担当的男子汉。并且,江流儿一直以来就想学武功,打退山妖,保护百姓,让大家都能过上幸福、宁静的生活,这体现了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责任感。
3.团结合作、众志成城
江流儿、孙悟空、猪八戒甚至是一向反对江流儿打打杀杀的师父,在面对山妖、混沌大王时,都英勇无畏,竭力反抗,无人退缩,整个团队众志成城,互相鼓励,共同抗敌,表现出了“团结就是力量”。
4.无私奉献
在与混沌大战的情节中,江流儿为了帮助正在被混沌控制住的孙悟空,他主动冲去和混沌说:“你这个大肉虫子,我在这儿呀,你来啊。”用调虎离山之计将混沌引向自己,让孙悟空脱险,最后他牺牲了。江流儿和孙悟空都是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对方的人物形象。
5.大局意识
江流儿的师父在影片开头就告诫江流儿:“要专心打坐、不骄不躁、悠然自得,不要打打杀杀的。”江流儿一提到要学好拳脚功夫灭山妖就会被师父揍。但是在和混沌大战的危险时期,江流儿对师父说“师父我要去帮大圣”,师父拉住江流儿的手叫了一声“流儿”,然后犹豫了一会,放开了江流儿的手,说了一句“小心啊”。师父的内心其实是不想让江流儿去的,希望他能平安别受伤害,可是为了大局,为了这些孩子们和孙悟空,只能无奈地让江流儿去了,眼中心中满是担忧。
(四)有待完善之处
《大圣归来》在情节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妖怪只差一个女孩,随便抓来一个女孩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为何偏偏追着这个女孩不放”“江流儿背着女孩翻过石头时差点倒立垂直于地面,女孩安稳地坐在篮子里没有要摔下来的倾向”等都是电影中的漏洞,国漫需要注重逻辑的科学性。《大圣归来》中的不足之处为其提供了有效的批评基础,也是国漫发展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文学IP改编作品《大圣归来》的跨媒介特征分析
(一)3D动画技术
《大圣归来》的3D动画在国漫里是巨大突破。在影片开头,孙悟空和天兵的战斗动作非常流畅。江流儿被山妖追进山洞时,江流儿因为受了伤,滴在地上的血立刻晕开,特效设置得令人遐想。当江流儿用手摸了孙悟空的封印时,蓝色的冰块封印开始一点点出现裂痕,再配上裂开的音效,生动形象。在江流儿的师父千里迢迢来寻找江流儿时,一路上流动的山泉、小溪和游动的鱼、跑动的小动物,一副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感到舒适。在孙悟空与混沌决斗时,无数巨石掉落,混沌在发力时发出的闪亮蓝光和动作也衔接得十分默契。孙悟空重获新生的那一刻,红色披风和凤翅紫金冠一直飘动和屹立山巅的身躯,给人气势磅礴之感。
(二)镜头转换手法
山妖侵袭,江流儿为了带着女孩逃命往前冲,却不知前方是悬崖,山妖把他俩抓住后,后面的山妖也纷纷冲了过来,在物理惯性下,把江流儿撞下了山崖。这个镜头充满跑动感,有过山车的惊险刺激感。江流儿掉下悬崖抓住木桩,借木桩反弹、飞跃、坠落。远景、中景、近景适时切换,动画视角不停转变,没有重复,衔接自然,一波三折符合观众紧张情绪。江流儿的师父在念经教育江流儿时,镜头突然放慢,一片宁静祥和,语句富含哲理,画面上却又穿插着青蛙在荷叶上差点睡着、小狗趴在地上差点睡着、猫头鹰在树枝上差点睡着的画面,瞌睡连连的万物和富有哲理的念经,这也符合观众听到念经时的思维逻辑,符合生活逻辑。
(三)音乐与画面的符号间性
电影在39分20秒的时候,孙悟空对江流儿有感而发:“有一天,你要是够坚强,够勇敢,你就能驾驭他们。”随后,39分32秒就开始响起背景音乐——汪峰的《勇敢的心》。两分钟的背景插曲和电影画面高度匹配,孙悟空、江流儿、猪八戒、女孩一起勇敢向前走,江流儿的师父也勇敢地翻山越岭来找江流儿。当汪峰唱到“这是飞一样的感觉”时,画面中猪八戒带着江流儿飞向天空。片尾曲是陈洁仪为其献上的原创歌曲《从前的我》,在播放时,展现了孙悟空和江流儿的相伴时刻、孙悟空法力丧失的失落画面等,这既是让孙悟空放下心中的恐惧,又是怀念曾经的美好,也让从幼年时看《西游记》的观众思考:如今我们已成了什么模样?音乐符号与画面符号互相配合,烘托气氛。
(四)网络词语应用
猪八戒第一次遇见孙悟空时说“妈咪妈咪哄”,这是人们制作的一句魔法咒语。猪八戒对妖怪说:“妖怪,你摊上大事了。”这是2013年春节晚会小品里的经典台词,后来被群众广泛使用。孙悟空对江流儿说:“有一天,你要是够坚强,够勇敢,你就能驾驭他们。”这是典型的网络“鸡汤”语句。孙悟空多次叫江流儿“傻瓜”“小屁孩”,给人宠溺的感觉。《大圣归来》里有很多话语都是观众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网络流行语,这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五)中华文化符号穿插
电影中出现了不少中国文化符号。首先,这是对中国文学小说《西游记》的改编,里面呈现的是中国神话故事里的人物角色。其次,古都长安城、神兽飞龙、城墙击鼓、金色战甲、中国红披风、皮影戏等都是典型的中国元素。再者,孙悟空的兵器功夫、拳脚功夫是中国武术。孙悟空师父不离口的“戒骄戒躁、悠然自得”再现了中国诗人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的田园生活,符合《道德经》中“动之徐生”的做事法则,做一切事要不慌不忙的道家思想。最后,背景音乐里的昆曲《祭天化颜歌》、中国民族舞剧《小刀会》的序曲,展现了中国乐曲魅力。这些文化符号既能表达文化自信,又能让世界友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六)媒体联动合力
《大圣归来》不仅能在电影院观看,而且在爱奇艺、芒果TV、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均可观看,也可以通过其他用户分享的百度云等方式进行观看。目前,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都有关于《大圣归来》的视频剪辑、宣传片,既可以当作广告片,也可以当作经典怀旧。除此以外,观看完电影后还可以去知乎、豆瓣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见解,供其他观众或影视制作方参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动,打造传播矩阵,既提高了《大圣归来》的受众覆盖率,也考虑到了不同受众的媒体使用习惯,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四、结语
《大圣归来》虽然在情节设置上有一些漏洞,但它的成功上映是我国国漫事业的崛起标志,意味着国漫在内容创新、特效技术、人文关怀、价值观传递等方面有了巨大进步。不可否认,在传统叙事过程中,单一媒介难以全面地挖掘故事内容,很难立体地展现出故事的完整性。但跨媒介叙事方式对每种媒介传播文化内容的节奏以及形式进行了调整,发挥了最优效果。跨媒介叙事的出现能够起到整合作用,结合不同媒介特征对故事进行改编,衍生出一系列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虽各有差异,但彼此存在逻辑上、世界观上的关联。跨媒介叙事希望达到“让受众看到其中一个故事时,也可以联想到另外一个故事”的目标。但在文学IP改编时,要注意新时代下的“礼物经济”负面影响,即在将他人文化产品作为原材料创造自己的文化时出现的问题。这也是后续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美]杰拉德·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M].徐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102.
[2] M.J .波特,D.L .拉森,A .哈思考克,K .奈利斯,徐建生.叙事事件的重新诠释——电视叙事结构分析[J].世界电影,2002(6):42.
作者简介:周杨(1995—),女,湖北黄石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