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2021-09-10彭文
彭文
摘要:近年来,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渐渐深入人心。为了加强初中音乐教学质量,并且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传统文化走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课程开展。通过让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学习来更好的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本文是传统文化进初中课堂教学的优势和其相关策略探究。
关键词:初中音乐;传统文化;价值;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112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根据音乐教学中的内容,合理渗透各种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对各种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在音乐课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积极进行对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对学生的音乐教学质量,促进音乐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传统文化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的价值
(一)优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第一,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学生不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而仅仅着眼于所谓的现代文化、西方文化,显然是一种残缺的文化认知。
第二,中华传统文化是个复杂的体系,可以说包罗“万象”。而当下的学生,对于文化的认知面相对较窄。对音乐显然还缺少文化认同,认为音乐只是一种娱乐工具。而要让学生接触、认同传统文化,自然以音乐为着力点,这可使文化视界得到拓宽。
如《喜相逢》、《阳春白雪》这两首民族乐曲,无论是乐器还是旋律,都具有民族音乐文化专属性,是通过其他学科、其他国家音乐所不能接触到的。
(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德育为先是我国的核心教育方针,而传统文化在思想、理念、精神的内涵上,是与德育目标高度吻合的。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传统文化为途径是一种必然选择。
如藏族歌曲《洗衣歌》,“是谁帮咱们加桥梁呃?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这种各族民族团结平等、军队一心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鲜见的。通过民族歌曲培养学生的这种价值观,无疑对国家的和谐发展、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升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
中国音乐与其他国家的音乐有着明显区别,自成体系。也就是说,中国民族音乐其实除了是传统文化载体之外,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突出传统文化教育,自然大多会结合中国民族音乐。这样,在当下年轻人较多接触流行音乐和欧美音乐的情况下,无疑可以使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得到拓展,对音乐文化有更全面、系统的认知。
比如教师带学生品鉴琵琶、扬琴、二胡、锣钹等器乐音质、音色,让学生领略到民族器乐的独特美感。从而使之改变原来对乐器“民族=下里巴人”的偏知,将民族音乐也放在自己审美的“大雅之堂”中。
二、初中音乐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调动情感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其实不难,关键是能抓住初中学生的兴趣点。比如后面所探讨的让学生深度参与音乐学习、采用多元教学法、组织音乐实践活动等,都因为参与性强、过程活跃而受到学生的喜爱。此外,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多组织一些有趣的小比赛活动、创新活动,也有很好的激发兴趣的作用。
带领学生学习民歌音乐常识,让学生欣赏江苏民歌《孟姜女》和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之后,给学生讲“鱼咬尾”这个有趣的民族音乐编创技法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模仿这种技法编创一组简短的小曲。然后,教师把各组的作品用钢琴演奏出来,让大家评一评,哪个小组编创的音乐最好听。即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民族音乐知识,又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
利用学生“追星”心理,把一些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教学生学唱。比如《最炫民族风》、《北京一夜》、《新贵妃醉酒》、《说唱脸谱》、《盖世英雄》等等。这些歌曲在当下青少年群体中非常流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民族团结思想、民族自豪感、京剧、戏曲等)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结合起来。与初中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倾向一致。学生对学唱这些歌曲的兴趣度非常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能把传统文化有效地传导给学生。
(二)采用多元教学方法
有些教师对音乐存在着狭义的理解,认为音乐教学就是乐理和演唱。但其实,与美术从造型艺术上分为绘画、雕塑、建筑等类别一样,音乐从广义上讲包含的内容也是很丰富的。特别是我国的民族音乐,其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是民歌和民族乐器,众多的地方戏曲、说唱艺术以及与音乐相伴的民族舞蹈、民俗文化等等,都应该归属于音乐的文化范畴之内。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教师应该注意到,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将器乐、戏曲、舞蹈、民俗等与音乐相关的文化都引入教学。一方面,这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系统的认知,打开其文化视野;另一方面,多元的教学内容,也使音乐学习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三)注重实践强调体验
初中学生的认知思维习惯偏向于直观,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音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利用音乐本身的感染力进行熏陶。所以,通常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授、引导,其文化教育的效果远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听、去体验。通过反复地沉浸于音乐,不需要教师过多解析,就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影响。基于这个规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教师应在讲授、指导之外,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音乐活动。这种直观、体验性的学习,与讲授引导结合,可以使文化教育得到深化。而且,从初中学生的心理上看,参加音乐活动,比单纯听教师讲课、听音乐要有趣得多。比如主题音乐展演、比賽活动,音乐情景剧表演,或者是传统文化音乐进社区等等。既可以使音乐的参与更有趣,又可以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的渠道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总而言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發展,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是学生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去,结合实践对学生进行传统音乐教学,让学生直面传统音乐文化,加深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同时,开展民族音乐文化教学,引发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学习传统音乐,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寓.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传承之我见[J].北方音乐,2019,39(16):230-231.
[2]王明岱,张铃钧.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渗透[J].北方音乐,2019,39(06):228-229.
[3]李梅芳.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渗透[J].北方音乐,2018,38(20):176-177.
(四川省广安市北师大广安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