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时期的郑国音乐

2021-09-10郑佳欣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郑国

摘要:两千八百多年以前周朝东周阶段的春秋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当时的诸侯国郑国是一个雄霸中原的大国,在包括音乐在内的各方面都独领风骚。其中,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流行歌曲”的民间音乐《郑风》,有21篇佳作被收录到当时的经典著作《诗经》,广为流传至今,成为历代研究春秋音乐文化的必读典籍。本文试图用通俗的叙述,简单介绍春秋郑国的音乐文化,使读者对近三千年前的古代音乐有个大致的了解。

关键词:春秋时期;郑国;音乐文化

古代郑国是西周末年受封的一个诸侯国。郑庄公在位的43年,使郑国走向了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凌驾于周边20余个诸侯国之上。这个时期,遵循了数百年的西周“礼教”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不可控局面,一些走在前列的诸侯国在经济、文化、军事、思想等各方面出现了较快的发展,郑国就是当时一个突出的代表,同时,郑国的音乐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当时礼器和乐器,比如:钟、铙、镈等乐器,都属于青铜器。随着春秋时期青铜器制作技艺的发达普及,也在技术和实物上,为音乐普及化、平民化起到了促进作用。这种特点,在两千七百余年之后的出土文物及考古发现中得到了证实。

1923年,在河南省新郑县(后更名为新郑市)发现其特镈4件、甬钟20件(丢失一件)等春秋中晚期的乐器。1993年,在河南省新郑市郑国故城祭祀遗址,出土了一套24件的青銅编钟。1996年至1998年,在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区西南部,发现了17座礼乐器坑、青铜编钟24套共192件、悬挂编钟的钟架8套和吹奏乐器陶埙4件、青铜礼器142件、44座殉马坑,春秋时期郑国公室青铜器348件。这些都属于春秋中晚期的乐器,距今已有两千四五百年。此次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丰富,组合之完整,工艺之精美,不少青铜乐器稍加整理就可以使用。为此,这次遗址考古也被评为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惊人的考古发现,为人们了解两干多年前的古代音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佐证。

郑国的青铜乐器主要由王公贵族在朝聘、迎宾、庆典、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娱乐中使用。而当时的其他乐器,如:琴、瑟、鼓、笙等,也可以用于平民聚会娱乐、谈情说爱、婚丧嫁娶等等。仅就通过复原仿制的编钟而言,通过考古和音乐专业人士研究认定,郑国的乐器——编钟可以代表当时历史时期的一个高峰。

郑国编钟的编列结构为上中下三层单立面陈设。即:上层20件钮钟,分两组,每组10件。钮钟有较好的旋律性能,属于中上音区,使用频率较高。中层20件甬钟,分两组,每组10件。中层的甬钟和下层的大镈配合使用,音色丰富。下层为8件大镈,分两组,每组4件,音色浑厚庄严。

为郑国诸侯演奏的音乐属于“雅乐”。三组编钟呈宽阔的“U”字型排列,诸侯和来宾端坐于开口一面。每组为女乐两人站立演奏,先击钟,后合鼓,音色丰富、音域宽广、气势磅礴,因编钟在古代八音中为首位的“金”质乐器的代表,故称为“金奏”。这是最高规格的礼遇。两边通常有数组鼓、磬合奏,这种“金奏”,只有天子、诸侯使用,大夫和士级别的只能用鼓。而且,为追求演奏和欣赏效果,一般为器乐、歌唱、舞蹈分别上场,供诸侯大臣们欣赏或表达礼仪之用。

根据典籍《左传》记载,有三段史实,证明郑国可以随时动用大量的乐舞资源,颇能说明郑国在乐舞方面的能力。

郑简公四年,郑子展侵宋,晋悼公会诸侯伐郑,郑被逼签毫北之盟。出于外交礼仪,为表诚意,安排“悝”“触”“蠲”三位有名的乐师,三组表演同时进行,钟鼓合奏,击乐助兴、唱歌取乐。由此可知,乐师、乐器和女乐为郑国之特好,超出他国,其“新乐”之盛可见一斑。据史书记载,每次“会盟”之后,郑国都准备了庞大的礼乐阵容,表演“金奏”,可见春秋郑国礼乐之盛。除了王公贵族的“雅乐”之外,当时,郑国还有脍炙人口的民间音乐,这些音乐令人耳目一新,百姓传唱,甚至引起了当时的名家、各诸侯国贵族乃至以后历代的争论,这就是《诗经》中的“郑风”。

集春秋诗歌之大成的《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其中21首“郑风”就是最好的例证。“郑风”和当时的“卫风”合称为“郑卫之音”。当时的诗歌都是配有乐曲演唱而传播流行,表演中还有乐器伴奏。“郑风”的音乐风格,活泼热烈。“郑卫之音”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原来周朝王室的雅乐不同,打破了周朝王室的“雅乐”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我国的民间音乐开始走向中国音乐舞台。

“郑风”的特点之一就是表现了民众表达情感的大胆、直率、风趣。歌词简单重叠,朗朗上口,易于演唱。比如《褰裳》这一首。“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①!”。“郑风”中绝大部分是情诗,这虽同郑国有溱水、洧水便于男女游览聚会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同郑国的风俗习惯密不可分。从“郑风”《溱洧》看,郑国的“上巳节”,实际就是一个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正因为郑国保留着男女自由交往的某些古代遗风,所以也就影响了人们的思想。郑国民众创造了一种具有地方色彩的新曲调,激越活泼,抒情细腻,较之迟缓凝重的“雅乐”,无疑是一个进步。所以当时的名人季札听了也不禁要脱口赞道:“美哉,其细也甚!”孔子责备“郑声淫”,要“放郑声”,就是害怕郑国这一“激越活泼”的新声,会取代周王朝的正乐。

春秋时期,郑国、卫国一带民间音乐很发达,和“雅乐”不同,“郑卫之音”则是一种新潮民间流行音乐,不仅限于金石乐器,同时还采用了新型丝竹乐器,如笙、竽、篪、瑟等,旋律更为流畅欢快。《礼记乐记》记载,战国初魏文侯曾对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②”意思是,听雅乐老犯瞌睡,但听“郑卫之音”则不知疲倦。”连当时的魏国国君也如此喜欢郑国民间音乐,可见影响力之大、之广。

总之,郑国的音乐代表了春秋时代的文化发展趋势,也顺应了时代的需求。规模宏大也好,亲民流行也好,在礼乐和民间音乐中都是首屈一指。尤其是近百年来,郑国故城出土的各种乐器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当时上百个诸侯国里面,都是无与伦比的,因而可以证明春秋郑国的音乐处于时代的潮头。

参考文献:

[1]黄敬刚.春秋时期郑国祭祀遗址的音乐文物考古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7,39(02):21-32.

[2]曲文静.功能·隐喻·观念:青铜纹饰在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的功用——以郑国祭祀遗址编钟为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0,39(02):27-35.

[3]吴爱琴.春秋时期郑国礼乐文化与国家礼制冲突[J].中州学刊,2019(10):119-124.

[4]李玲玲.由乐及礼:论春秋时期郑乐对礼制的坚守与僭越[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9(03):93-97.

[5]王璐凡.郑国的社会现实与郑卫之声的生成[J].兰台世界,2014(03):153-154.

注释:

①吴志恩.《诗经》里的郑文化[J].中原工学院学报,2020,31(01):80-83+90.

②李卓然.《礼记·乐记》中的乐音与乐教[J].汉字文化,2020(15):33-35+70.

作者简介:郑佳欣(1998-),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湖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在读。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6)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郑国
一封珍藏43年的道歉信
何为“东道主”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西方音乐的魅力
“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浅谈浮雕透雕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