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走修书,右走修画
2021-09-10徐晓静
徐晓静
2020年春,来势凶猛的疫情,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激起全国人民团结共抗疫情的决心与勇气,不能走上前线的人们也在为祖国、为疫区祈福,同时,听从组织安排,居家防疫,不为社会增加负担,直到疫情好转,才逐渐恢复常态化生活、工作步调。
我的工作状态从停工歇业到半复工,再到恢复正常工作,整个过程持续时间很长,所以有大块大块的空余时间,在家期间一边看新闻、追剧、烹饪、看小画书、做瑜伽等陶冶身心,一边也干点儿与工作擦边的事儿,比如磨磨刻刀、刻刻版、拓拓画、做了几个拓包、变着花样订线装本、影抄《心经》等,做自己想做的事儿,自由自在,充实又随性。在半复工状态的时候,承蒙老师厚爱,业余时间跟着楼朋竹老师继续学习字画修复和装裱。如果把我修书的工作单位和楼老师修画的工作单位作为两点画一条直线的话,我家就在这条直线的中间,所以在上一歇一的半复工状态时,我的运动轨迹就是一天向左走、一天向右走,向左走去修书,向右走去修画,为了快速进出地铁,我一般都是兜里只揣一部手机、一把钥匙,午餐会发放方便面,我只需在单位备个饭盒即可,简单的生活和工作,减少了很多杂念和杂事。
今日又去找楼老师学习字画修复。推开修复室的门,楼老师和同事们都已经系着围裙在案子旁边开始做着准备工作,打过一声招呼后,赶紧系上围裙过来打下手。案子上是昨天未揭完的一张画心,系清代名家的一幅楹联,此画心原为立轴,天地和边都很小,地轴是纸筒里面灌的泥沙,很重,整体破损严重,通天断裂,有空壳,有污渍、霉斑、虫蛀、昆虫排遗,墨迹缺损,有前人修复过,有全色。老师拿开覆盖在上面的塑料纸和冰块,附身仔细检查着潮湿的画心。老师在专心工作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保持安静,避免打扰老师的思路。记得我刚来学习的时候,一直追着问,楼老师说:“你先看,看几天再问。”看过几天后,想问的问题少了很多,通过看再结合修书的经验,基本能明白个七七八八,之后,楼老师会反问我:“为什么这么做?糨子为什么这个粘稠度……”一问一答中,不仅能纠错,还能把修复理论和理念理解地更透彻。
另一台红案上是已经覆背准备上墙的另一张楹联,我开始砸糨子、腻糨子,与此同时,同事已经将裱件喷水润潮展平。因为我腻糨子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不能像老师那样能把腻好的糨子收成一堆后周边干净利落,所以我只好悄悄用抹布将隔护板四周没有收利落的糨子擦掉。给裱件四周搭糨子是已经很熟练的动作,从右手边的短边开始刷糨子,隔护板留出约1厘米宽的位置刷上腻好的糨子,按顺时针方向将裱件四周搭好糨子,贴上起口纸,然后俯身斜视,经检查无漏刷糨子,直起腰冲同事点个头,同事心领神会,身高180的同事将裱件揭起上墙,我站在举着裱件的同事身后反客为主(因为我是作为协助他的下手)地指挥着:“左手”“这样呢”“过了,过了,再回来点”“OK,好了,直了”。长时间的一起工作,使我们合作起来轻松愉快又默契,我的一句“左手”他就知道左手往高的抬一点,一句“过了,过了”从语气声调他能判断出大概过了多少。我们都是不善言辞的人,交流比较直接、简单,除了工作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多余的对话,我特别喜欢这种简单的相处和交流模式。
书画的修复和装裱经常需要两个人或几个人合作完成,行业里叫上下手,也有听老师傅说叫“刷子把(四声)”,上下手的意思就是一个主修的称为上手,一个协助帮忙的称为下手,上手拿主意,下手听从上手的指令。这种合作完成工作的方式,也是与古籍修复不同的一点,古籍修复一般情况都可以自始至终一个人完成。面前墙上的裱件,是楼老师亲自监督和指导,关键步骤还亲自操作完成的作品,就连每个环节使用的糨糊都是老师亲自指导调配的,配料的颜色则是在传统配色的基礎上,大家一起看、一起讨论决定的。老师尊重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善于接受新时代、新观念和年轻人的建议,这也是我们敬佩老师的原因之一。
“检查完了来揭画了。”老师温柔地说道。楼老师性格温和,经验丰富,技术方面也从不藏着掖着,对待我们极其有耐心,即使做错了,最多也就一句“又不记着,重新做吧”。凑到楼老师旁边,先把覆背纸揭掉,此画的覆背纸比较好揭,还能撕成大块大块的,揭掉厚厚的覆背纸,再将打的折条揭掉,等到揭命纸的时候,就不太好揭了,像搓泥儿似的一点一点揭画心,轻轻地搓出一小条纸卷后用镊子夹住往后顺势一拉,一个小纸卷带着一小块纸片就揭下来了,揭的时候发现,命纸下面还有打的折条,而且破损处没有修补,而是直接托的命纸然后进行全色。“不规范的修复会使其破坏得更快,所以,你们要规规矩矩做活儿……”楼老师一边指导揭画一边说着。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过去很久,总算将画揭透了,接下来是要进行托纸、隐补……
无论是修书还是修画,感觉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眼见下班时间又到了,简单收拾后,戴好口罩,锁好门窗,下班回家,明日向左去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