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洞察结构明来路 回归本源知去路

2021-09-10叶先玖程雪琼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通性通法几何直观

叶先玖 程雪琼

摘  要:通过对2019年中考湖北武汉卷第23题及关联试题的解法进行探究,探索借助几何直观识别图形,明晰图形结构,并利用确定性、本源性、全局性、动静互换等思维,整体把握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积累有效的解答经验;探究回到基本概念和基本图形的措施,着眼于通性、通法,并着力于几何直观、最近发展区和思维过程等. 以知晓方法的来路,形成自然简洁的解答策略. 探寻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解答的路径,点亮思维的去路,培养并优化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研题要点;几何直观;通性、通法

笔者曾利用2019年中考湖北武汉卷第23题参加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数学学科工作室“我讲中考压轴题”的活动展示. 现呈现此题的相关解答、两道关联题的反思及教学启示. 立足解题的通性、通法,借助几何直观,以更有效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教学之道.

一、试题呈现

题目 (2019年湖北·武汉卷)在[Rt△ABC]中,[∠ABC=90°, ABBC=n,] M是边BC上一点,连接AM.

(1)如图1,若[n=1],N是AB延长线上一点,CN与AM垂直,求证:[BM=BN.]

(2)过点B作[BP⊥AM,] 点P为垂足,连接CP并延长交AB于点Q.

① 如图2,若[n=1,] 求证:[CPPQ=BMBQ.]

② 如图3,若M是BC的中点,直接写出[tan ∠BPQ]的值.(用含n的式子表示.)

二、解法探究

1. 识别模式中探析因果觅路

第(1)小题,如图4,延长AM交CN于点D,由核心元素[CB⊥AB,AM⊥CN,AB=BC]构成“三垂直”模型,且图形中元素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是确定的,确定即可求. 当[n=1]时,可确定[△ABC]是以[∠ABC]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要证[BM=BN,] 只需要证明[△ABM≌△CBN.] 由“CN与AM垂直”识别出“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证得[∠MAB=∠NCB.] 结合已知条件[AB=BC,∠ABM=∠CBN,] 可以证得[△ABM≌△CBN.]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M=BN.]

2. 几何直观里回归本源启思

第(2)小题第①问,给出条件“过点B作[BP⊥AM]和[n=1]”后,借助几何直观,审视图形结构并抓住变与不变的元素,则由[AB=BC]易联想到三角形全等. 由“三垂直”模型识别出[△APB∽△BPM∽△ABM]等“子母型”相似. 要证[CPPQ=BMBQ],可以回归到求线段长、三角形相似、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利用面积比证明线段比等知识源及通法. 因此,得到以下五种证明方法.

证法1:确定[△ABM.] 抓住[AB=BC]这个条件,通过移拼[△ABM]可得图5,即过点C作AM的垂线,垂足为点D,且交AB的延长线于点N. 易证[△CBN≌][△ABM,] 所以[BM=BN.] 由[PB⊥AM,CN⊥][AM,] 可得[PB∥CN.] 所以[CPPQ=NBBQ.] 所以[CPPQ=BMBQ.]

證法2:确定[△ABM.] 抓住[AB=BC]这个条件,通过移拼[△ABM]可得图6,即过点C作[CD∥AB,] 交BP的延长线于点D,易证[△CPD∽△QPB.] 得[CPPQ=CDQB.] 易证[△ABM≌][△BCD.] 所以[CD=][BM.] 所以[CPPQ=BMBQ.]

证法3:确定[△ABP.] 抓住[AB=BC]这个条件,通过移拼[△ABP]可得图7,即过点C作[CD⊥BP,] 交BP的延长线于点D,过点Q作[QE⊥BP]于点E,易证[△CPD∽△QPE.] 得[CPPQ=CDQE.] 易证[△CDB≌△BPA,] 所以[CD=BP.] 易证[△BPM∽△QEB.] 所以[BPQE=BMQB.] 所以[CPPQ=CDQE=BPQE=BMQB.]

证法4:确定[△ABM.] 如图8,过点Q作[QD∥BC,] 交BP的延长线于点D,易证[△CPB∽△QPD.] 得[CPPQ=CBQD.] 易证[△DQB∽△ABM.] 所以[ABDQ=MBBQ.] 因为[AB=][BC,] 所以[CBQD=BMBQ.] 所以[CPPQ=BMBQ.]

证法5:如图9,由[△BPC]和[△BPQ]是等高三角形的图形结构,得[CPPQ=S△BPCS△BPQ.] 过点P作BC,AB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D,E,则有[S△BPCS△BPQ=12⋅BC⋅PD12⋅BQ⋅PE.] 只要分别求出确定的线段PD,PE,BM,BQ的长(具体计算可参考后文思路10的解答),通过计算即可以证得[CPPQ=BMBQ.]

【思路说明】上述证法中,抓住[AB=BC,] 回归到旋转定义,动静互换,可洞察到图形中隐藏的“共点等边旋转”结构,即从全局性看,线段A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C,则△ABM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CBN. 由第(1)小题及解答经验,借助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结合线段之间的等量代换得到证法1. 基于图形变换,抓住[AB=BC]进行图形移拼,得到证法2和证法3. 结合所证结论[CPPQ=BMBQ],直观觉察到“X型”相似,借助中间比得到证法4. 识别出[△BPC]和[△BPQ]等高,想到求线段的长,将线段的比转化为面积的比得到证法5.

3. 洞察结构中追根联想得法

第(2)小题第②问通过回到正切定义,借助几何直观,捕捉到以下九种思路.

思路1:如图10,过点C作[CE∥AB,] 交BP的延长线于点E,过点C作[CF⊥BE]于点F. 设[BC=2,PM=t,] 则[BM=1,AB=2n.] 易证[△APB∽△BPM.] 所以[BMAB=][PMPB.] 则[BP=2nt.] 由中位线定理,得[CF=2PM=2t,PF=][BP=2nt.] 可得[tan∠BPQ=tan∠CPF=CFPF=2t2nt=1n.]

思路2:如图11,过点C作[CD∥AM,] 交BP的延长线于点D. 设[BC=2a,PM=t.] 由[∠PBM=∠MAB,] 得[PMPB=MBAB=a2na.] 则[PB=2nt.] 又由[DC=2PM=2t,] [DP=] [PB=2nt,] 可得[tan∠BPQ=tan∠CPD=DCDP=2t2nt=1n.]

思路3:如图12,延长PM到点H,使[MH=PM.] 连接CH,易证[△CMH≌△BMP.] 所以[CH=BP,] [∠CHM=] [∠BPM=90°.] 因为[ABBC=n,BC=2BM,] 所以[ABBM=2n.] 设[PM=MH=1.] 由已知易证[△ABM∽△BPM,] 所以[ABBP=BMPM.] 则[PB=CH=2n.] 可得[tan∠BPQ=tan∠HCP=][PHCH=2MHCH=22n=1n.]

思路4:如图13,过点C作[CH⊥AM,] 交AM的延长线于点H,则[CH∥BP.] 易证[△CMH≌△BMP.] 所以[CH=BP,] [MH=MP.] 可得[tan∠BPQ=tan∠PCH=PHCH=][2PMBP=][2tan∠PBM=2tan∠MAB=2×BMAB=BCAB=1n.]

思路5:如图14,过点B作[BD∥QC,] 交AM的延长线于点D. 设[BC=2a,PM=t.] 易证[△BMD≌△CMP.] 所以[PM=DM.] 由[∠PBM=∠MAB,] 得[PMPB=MBAB=a2na.] 则[PB=2nt.] 可得[tan∠BPQ=tan∠PBD=PDPB=2t2nt=1n.]

思路6:如图15,过点M作[MD∥PB,] 交CQ于点D. 设[BC=2a,PM=t.] 由[∠PBM=∠MAB,] 得[PMPB=MBAB=][a2na.]  则[PB=2nt.] 由[DM=12PB=nt,] 且[∠BPQ=∠PDM=][90°,] 可得[tan∠BPQ=][tan∠PDM=PMDM=][tnt=1n].

思路7:如图16,过点B作[BD∥AM,] 交CQ的延长线于点D,得[∠PBQ=∠MPB=90°.] 设[BC=2a,PM=t,] 易求得[BD=2PM=2t.] 由[∠PBM=∠MAB,] 得[PMPB=MBAB=][a2na.] 所以[PB=2nt.] 可得[tan∠BPQ=BDPB=][2t2nt=1n.]

思路8:如图17,过点M作[MD∥QC,] 交BP于点D. 设[BC=2a,PM=t.] 由[∠PBM=∠MAB,] 得[PMPB=][MBAB=][a2na.] 所以[PB=2nt.] 所以[PD=DB=12PB=nt.] 可得 [tan∠BPQ=tan∠PDM=PMPD=][tnt=1n].

思路9:如图18,过点C作AM的垂线,垂足为点H,且交AB的延长线于点N. 设[BC=2a,PM=t,] 则[AB=][2na.] 易证[∠NBC=∠MHN=90°,] 则点B,M,H,N在以MN为直徑的圆上. 易证[△ABM∽△CBN.] 所以[ABCB=AMCN.] 易求得[CN=a4n2+1n.] 由切割线定理推论,可得 [CM⋅CB=CH⋅CN.] 进而可得[CH=2na4n2+1.] 在[Rt△CMH]中,根据勾股定理,易求得[MH=][a4n2+1.] 所以[tan∠BPQ=tan∠PCH=PHCH=2MHCH=1n.]

【思路说明】从已知条件看,[∠ABC=90°,] [ABBC=n,] [BP⊥AM,] M是BC的中点等核心要素是确定的;从图形看,增加了中点,会联想三角形中位线结构,或过中点作延长线构造三角形全等;从“直接写出[tan∠BPQ]的值”结论想到补直角三角形,或利用“锐角相等正切值相等”来解决问题. 于是,借助前面识别图形结构的经验和补图经验,得到图10,通过关联性思考使得思路自然贯通. 及时反思,发现[BMAB=12n,] 察觉到图10中[∠BPQ]与[∠CPE]的关系,优化思路1得到思路2. 洞察到中点M,识别过中点作延长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得到思路3和思路4. 识别出中位线结构,得到思路5 ~ 思路8. 借助第(1)小题的解答,洞察到图中的对角互补,识别出隐圆,得到思路9. 上述思路借助几何直观求正切值,自然且有效.

三、解后反思

1. 思路自然,为什么受挫

笔者坚持“练后精讲,不练不讲”. 事实上,学生独立解答上述题目第(2)小题第②问时,有些学生先想到的是根据正切的定义去补形. 现摘录学生的解题思路如下.

思路10:如图19,过点Q作[QE⊥PB]于点E. 在[Rt△PEQ]中,若能分别求出QE,PE的长,则[tan∠BPQ]的值可求.

思路11:如图20,过点B作[BF⊥PQ]于点F. 在[Rt△PFB]中,若能分别求出BF,PF的长,则[tan∠BPQ]的值可求.

思路12:如图21,过点Q作[QD⊥AM]于点D. 若能分别求出PD,DQ的长,在[Rt△PDQ]中,可求出[tan∠PQD]的值. 进一步可得[tan∠BPQ=tan∠PQD.]

思路13:如图22,以点B为坐标原点,AB方向为x轴正半轴,BC方向为y轴正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设BC = 2,则点[C0,2,] 点[M0,1,] 点[A-2n,0.]再作[QE⊥PB]于点E,将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求解. 只要求得点[Q-2n1+2n2,0,] 则可求得QE,PE的长,即[tan∠BPQ]的值可求.

对于思路13,若能求出BQ的长,则可以分别求出直线CQ,AM的解析式,联立可解得点P的坐标. 再求出直线PB的解析式,从而可求出直线QE的解析式,联立可解得点E的坐标,便可以分别求出PE,QE的长. 在[Rt△PEQ]中,根据[tan∠BPQ=QEPE],可以求得[tan∠BPQ]的值.

然而,这四种思路因学生求比值的通法不够熟练、耐心不足,解题过程计算量大等原因,最终没能求出BQ长这一关键性的元素,导致这四种解答思路受挫. 事实上,借助求比值的常规方法,不仅能求得BQ的长,而且图中相关线段的比值都是确定的、可求的,只不过计算量大,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耐心. 现以思路10为例进行解答.

解:如图23,过点Q作[QE⊥PB]于点E,过点P作[PG⊥BC]于点G. 设[BM=a,PM=t.]

因为[∠ABC=90°,BP⊥AM.]

所以[∠MAB=∠PBM.]

因为[tan∠MAB=12n,tan∠PBM=tPB,]

所以[a2na=tPB.]

解得[PB=2nt.]

因为[tan∠MAB=PBAP=12n,]

所以[AP=4n2t.]

因为[PG∥AB,]

所以[MGGB=PMAP=14n2.]

因為[MG+GB=a,]

所以[MG=a1+4n2,GB=4n2a1+4n2.]

因为[PG∥AB,]

所以[PGAB=PMAM=tt+4n2t=11+4n2.]

所以[PG=2na1+4n2.]

因为[PG∥QB,]

所以[PGQB=CGCB.]

解得[QB=2na1+2n2.]

因为[QE∥AP,]

所以[QEAP=BEBP=QBAB=11+2n2.]

解得[QE=4n2t1+2n2,BE=2nt1+2n2.]

所以[PE=PB-BE=2nt-2nt1+2n2=4n3t1+2n2.]

所以[tan∠BPQ=QEPE=4n2t1+2n2 ⋅ 1+2n24n3t=1n.]

其实在设[BC=2a]后,图中的元素均可求,设[PM=t]是为了计算表达简洁. 例如,思路3中,利用[△APB∽△BPM∽△ABM]“子母型相似”结构,可计算BP的长;也可以延长CH交AB的延长线于点N(如图18),发现[△ABM∽△CHM∽△CBN,] 可计算出MH,CH的长,利用三角形全等可得PH的长;或者发现B,M,H,N四点共圆,结合切割线定理和勾股定理求出相应线段的长,使问题得到解决.

2. 通性、通法的运用,如何更为熟练自然

在思路10 ~ 思路13中,回归基本概念和基本图形应当是学生最自然的想法. 然而,却受挫于求BQ的长. 为什么学生无法求出这个值?或许当学生对下面两道例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能熟练应用后,会对上述思路的解答有所启发.

例1  如图24,过[△ABC]的顶点C任意作一条直线,与边AB及中线AD分别交于点F,E,求证:[AEDE=2AFBF.]

借助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此题有较多的解法. 由D为BC的中点,直线BC、直线AD、直线AB两两相交于点D,B,A,且与这三条直线相关的是直线CF,回到作平行线求比值的常规方法. 可以进行如下解答.

如图25,分别过点A,B,D分别作直线CF的垂线,垂线段分别记为[h1,h2,h3],则有[h1h2=AFFB,] [h2h3=][BCCD, h3h1=DEEA.] 将三式相乘,即可证得[AEDE=2AFBF.]

借助这种优化后的求比值的通法,可对例2给出较为简洁的解法.

例2  如图26,线段[OA⊥OB,] 点C为OB的中点,D为线段OA上一点,连接AC,BD交于点P. 当[OA=][OB,] 且D为OA中点时,求[APPC]的值.

如图27,分别过点A,O,C分别作直线BD的垂线,垂线段分别记为[h1,h2,h3,] 则有[h1h2=ADDO,] [h2h3=][BOBC],[h3h1=CPPA]. 将三式相乘,得[APCP=2.]

这种分别过点A,O,C作直线BD的垂线求比值的方法相对简洁,彰显了几何直观的魅力.

这为笔者对前述题目进行多视角改编提供了支撑,就题挖掘与改编,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解题素养.

题目的改编:锐角[△ABC]中,[∠ABC=60°,] [ABBC=][n,] 点M是BC上一动点,连接AM,P是AM上一动点,连接CP并延长交AB于点Q.

(1)如图28,若[n=1,] [∠APQ=60°],求[CQAM]的值.

(2)如图29,若[n≠1, CMBM=14, CPPQ=35],求[AQQB]的值.

(3)如图30,若[n>1, CMBM=14,BP⊥AM,CQ⊥][AB],求n的值

四、教学启示

教育上的“慢”是客观规律,必须遵守,不能绕过去. 在几何解题教学中,“绕”不过去的是“思”,“慢”的落脚点在“悟”. 教学上的“慢”,应从确定性、本源性、全局性、动静互换等出发,回溯知识本源,着眼通性、通法,熟悉基本图形变换,浸润基本数学思想等处着力,展开理性分析和精准计算,知晓方法的来路,点亮学生思维的去路.

1. 教活思考习惯,理清思路来源

由条件推算结论、由问题寻找条件、由问题前后的关联性逐步推理与计算,定性分析、定量计算是常用的解答手段. 题目给出的图形中,线段之间、角之间必然有确定的逻辑联系和因果关系. 因果明,则思之有路;图形定,则对应的数量关系及位置关系就随之确定. 看条件、找结论、追其何处去是常用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识图时,从全局入手,掌握“译式”方法,学会与条件“对话”,借助符号或未知数把条件转换到图形上,巧用图形建立联系. 画图补形时,学生要懂得静能定位、动能生联系,主动发现点、边、角等元素之间的关系,关注变化中的不变,从图形结构中发现并拆分、重组常见的基本图形. 这种动静互换思维,有助于寻找到相关元素之间的联系,从而联想到相关图形的性质、唤醒解答经验和方法,更好地展开定位分析和定量计算. 解题时,要仔细审读条件,借助确定性、本源性、全局性、动静互换等思维,回归到知识源、特殊点和关键点展开联想,实现文字、图形、符号等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

例如,题目第(1)小题借助图形变换,还可以有以下思路. 延长MB,取[BH=BM,] 连接AH,构造等腰三角形;或过点M,A分别作AB,BC的平行线,得矩形ABMH,从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及[CN⊥AM]可推导出与[∠NCB]相等的角,再通过三角形全等进行转化,证得[BM=BN.] 就此小题而言,这些思路虽然复杂,但却与波利亚的解题理念相吻合,即拿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领域. 把简单的题深入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解题的本质,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深层次的思考,并借助图形变换及确定性、本源性、全局性、动静互换等解答后面两道小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2. 盘活思考方式,落细教学着力点,知晓方法来路

笔者以2019年中考湖北武汉卷第23题为例,借助探究与类比,溯源强基,提炼求线段比值的方法. 任何一种解法都依赖坚实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数学基本功. 易想难算、易算难想,解题思路没有捷径可走. 熟练运用通性、通法后得到的巧妙解答是看透知识及方法本质后的火热思考,是真思考. 在通性、通法的优化中,寻找着力固牢“四基”的讲题切入点,提升解题素养才是悟之必要. 题目中内含“X型”“A型”“子母型”“隐圆”等基本图形,暗示着解题教学要着力于强化几何直观,洞察图形结构,丰富答题经验.

在解答题目第(2)小题第①问时,有的学生从所求结论[CPPQ=BMBQ]出发,联想求线段成比例的通法,过点P作BC的平行线,或过点P作AB的平行线,或过点Q作AM的平行线,或过点Q作BC的平行线等,得到“A型”或“X型”等相似圖形,暗示教学要着力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去应对和启发;洞察到“三垂直”结构,充分利用已知条件[AB=AC,] 打开“另一扇窗”,凸显真实思维考量.

3. 激活思考方法,点亮思维去路

解题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范围. 对于教师来说,繁简解法、对错解法、优劣解法等都应该兼收并蓄. 至于将哪一种解法用于课堂教学,则取决于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当前的数学教学,首先要在“如何让学生想得到”上下工夫,激活思考方式,启发学生在洞察结构上思本源,想通性、通法.

题目第(2)小题第②问的解决,是先借助几何直观补形转化,再设元计算,从数的角度去剖析相关元素间的关系;从形的角度看,图10中,由“三垂直”模型,可得[△ECB∽△MBA,] 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得[CFBP=][BEAM=BCAB=1n.] 借助中位线定理,得[BP=PF.] 于是可求得[tan∠BPQ=][tan∠CPF=][CFPF=1n.]

笔者从形、数或形数结合等角度展开研题,并呈现各种繁与简的解法,为答疑学生的奇思妙想、放飞学生的思维做了充分准备. 借助几何直观,把握图形结构,可以启发学生明了题意、展开联想,明白如何去想,“知其然”而得法. 适度拓展,适时一题多解或多解归一,明了为什么要这样去想,知晓解法本质,“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知识本源,及时反思,充分经历试错、析错、纠错的过程,抓联系、知因果,突破思路,展开作图、计算、推理,厚植由确定展开理性分析与推算等必备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在尝试和慢悟中学会选择、转化、比较和优化,把握规律,灵活贯通,在还可以怎样去想上下足工夫,撬动思维的杠杆,推动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以点亮思维的去路.

参考文献:

[1]钱德春. 解题教学应关注思维方式与思维心理[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8(10):2-5.

[2]张建华. 关注模型特征  提升解题能力:“动点路径”中考试题归类解法思考[J].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9(6):48-52.

[3]沈岳夫. 洞察试题结构  构造基本图形[J].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7(11):47-50.

[4]叶先玖,王胜兰,胡泽明. 讲题的关注点:理性、确定、及时、适度[J]. 中学数学杂志,2019(8):48-52.

猜你喜欢

通性通法几何直观
向量问题中的通性通法
揭示思维过程 寻找通法通则
通性通法驾驭选考题
浅谈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几何直观——数学教学的应然之道
多路径:让课堂教学更直观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几何直观”的教学策略分析
从特殊化、极限化到一般通法的思考
待定系数法:向量中的通性通法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