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语文朗读训练
2021-09-10王锦
王锦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容量最大的教学内容。“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朗读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必须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语。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容量最大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面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朗读是一种语文教学手段,它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其义自见”就必须“书读百遍”,要“下笔如有神”就必须“读书破万卷”,故阅读教学必须保证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语。朗读是一项技能,凡技能,只看、只听、只分析,不反复实践是不能成就的。那么如何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
一、转变观念,确立“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分析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太注重讲和问,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老师习惯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疏通课文情节的需要。课文分析完了,视剩余时间的长短让学生把课文读一二遍。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满堂问、满堂灌。这样,课堂上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的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久而久之,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经发现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认识到“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及时调整了以“讲、问、答”为主的教学模式,把过去不当一回事的“读”“请”进了课堂,确立“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让“读”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有老师读、学生读、师生对读等形式。其中以“学生读”为主,如此一来,课堂上就不会再出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直打瞌睡”的场面了。可见,“读”是一种多么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啊,所以,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确立“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让“读”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
二、选准“多读”的内容
阅读教学不但要多读,而且必须有效地多读。多读又必须讲究方法。方法适合,才会效果明显。中年级学生的课文篇幅一般比较长,尤其是人教版的课文,而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整篇课文都用相同的时间去读相同的次数,不仅时间不够,而且没这个必要,所以我们要分清主次,看哪些内容少读,哪些内容多读,以保证有充足的教学时间。
1.重点句段让学生多读
三年级学生虽然已经能在老师的帮助或小组合作下找出课文的重点句段了(包括字词),但往往理解得不透彻,有时老师讲了一大通他们还是理解不了,倒不如少讲多读,让他们反复读,让他们在读中慢慢地理解。如三年级(北师大版)《惊弓之鸟》一课中最后一段是文章的重点段,学生虽然找出了重点段,可理解不了书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更羸只拉弓,不用射箭大雁就掉了下来?”。我让他们反复地读,每读完一次,都有学生举手告诉老师他懂了,等大部分学生都读懂了之后,老师稍加指点,读不懂的学生也就明白了。
2.难以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多读
有些句子或段落你越解说学生越糊涂,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多读,通过读慢慢地理解和体会。如三年级课文(北师大版)《翠鸟》中间部分写了翠鸟的捕鱼过程,显示了翠鸟动作的敏捷,而这部分的最后一句“只有苇杆还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的含义和作用学生难以领会,我让学生用“边联系上下文边反复朗读”的方法来体会;从苇杆摇晃、水波荡漾中,知道翠鸟刚刚飞走,但这时已经飞远了,这就进一步写出翠鸟动作之敏捷。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这读中理解句子的意思。
3.优美的片断让学生多读
课文中有一些写得很美的片断,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引人入胜,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有欣赏和运用的价值,尤其是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我不但让学生多读并且叫他们摘抄到“好词好句本”上,以培养他们的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三年级课文(北师大版)《翠鸟》第一自然段作者写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时,用了三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我让学生多读并且摘抄到“好词好句本”上。学完这个单元后有一篇作文,内容是写一写你喜歡的鸟儿。很多学生就用上了翠鸟的写作方法了,真正是学以致用了。
三、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如果总用那么一两种形式来读课文,慢慢地学生就会觉得乏味,朗读对他们来说就会变成一种负担。一旦学生对朗读课文提不起兴趣,读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或者是单纯性的读,当然难以达到“以读悟情、以读悟语”的目的了。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领读、配乐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接续读、自由读、轻声读等,让学生读而不厌,乐此不疲。
四、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朗读的基本要求。为了帮助学生读好每一篇课文,教师必须教给他们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1.确定重音、停顿
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来确定哪些字或词需要读重音,如句子中的动词,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比喻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等。一篇课文如果一口气读完它,不仅读的人累,而且听的人也累,“停顿”可以让我们远离这个烦恼。朗读中的停顿分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语法停顿要求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教会学生在遇到长句时如何作短暂停顿。语意停顿即强调停顿,要教会学生知道根据语句的内容或说话人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停顿。
2.掌握速度
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和句,一般读得稍快些,表示悲伤、忧郁、抒情的重点句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的朗读中,要有快有慢,富于变化。
3.把握语调
语调是语音、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是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朗读技巧。人们感情上的悲哀、喜悦、温和、愤恨、坚决、踌躇等情绪,都能从语调上表现出来。不同的语调表达不同的感情,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高昂激动、响亮明快;表示悲壮的、凄凉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4.找准节奏所谓节奏,即停顿、轻重、语调、速度的有机结合。朗读时,字音有强有弱,停顿有长有短,速度有快有慢,语调有高有低,这种强弱、长短、快慢、高低反复错综地出现形成了语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也就是语言的节奏。朗读时要使学生通过变化的节奏,把书面语言的思想感情,用有声的语言真切地表达出来。
总之,“读”是语文教学中万变不离其中的一条准则,千古美文,一读再读,醉人的诗篇,美丽的句点,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让“读”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大放异彩吧!
(澧县澧澹镇中学 41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