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2021-09-10《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

百花 2021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

1921年7月的一个夜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一座二层居民小楼中秘密开幕,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了。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大事变,犹如擎起的一把熊熊火炬,给近代饱受战乱、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送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一、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和各种力量的艰难探索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的多次侵略战争(其中主要的有1840年至1842年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4年至1885年法国侵略中国的战争,1894年至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和其他方法,强迫中国割地、赔款,贪婪地攫取种种特权。英国割去香港,日本侵占台湾,沙皇俄国攫夺中国东北、西北的领土;还勒索中国的赔款,仅支付战争赔款一项,中国就损失白银十几亿两,而当时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过8000多万两白银。西方列强通过一个比一个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许多重要特权。如设立港口、租界,开矿设厂,修筑铁路,设立银行、商行,建造教堂,驻扎军队,划分势力范围,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等。数以百计的不平等条约、章程、专条,像一张无所不至的巨网,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束缚着中国,使中国在西方列强无尽的索取面前寸步难行,动辄得咎,而西方列强则据此为所欲为。它们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海关、对外贸易、交通运输,大量地倾销其商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产品销售市场和榨取原料的基地。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八国联军在北京野蛮烧杀淫掠……所有这些,都给中华民族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痛苦记忆。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政府,日益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一个卖国的、腐朽无能的、扼杀中国生机的政权。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展现在中华民族面前的是一片濒临毁灭的悲惨黯淡的前景。

从这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有着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为了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捍卫中华文明,从未停止过抗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有许多献身于民族进步事业的爱国先驱,为了改变祖国的境遇和命运,前赴后继、不懈探索。可是,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也好,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也好,“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也好,试图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也好,起自社会下层并有着广泛群众规模的义和团运动也好,由于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道路和可依靠的社会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无数志士仁人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现实有时是残酷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初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只存在了几个月即告夭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操纵下,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之中。在封建军阀专制统治下,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愈陷愈深。

“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改变。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

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

历史呼唤着真正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使命的承担者,这个任务光荣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肩上。

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社会进步,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希望。旧的路走不通了,就要寻找新的出路。一些先進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着手,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广大民众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成为引发社会大变动的先导。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1917年,他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也就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包括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通过批判孔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在中国社会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仍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救国方案,但在这些思潮发端地的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相当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又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加上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中国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疑问。中国先进分子对救国方案的探索,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恰在此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十月革命发出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使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感到“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这就推动先进的中国人倾向于社会主义,推动他们认真了解指导十月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李大钊是在中国举起十月革命旗帜的第一人,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从1918年7月起,他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预言十月革命所掀起的潮流不可阻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五四运动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他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批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证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需要的深刻道理。

为什么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能够在中国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社会内部正在发生的变化。当中国的思想界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中国社会结构也在悄悄发生深刻变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在欧洲战场厮杀,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起来。五四运动前夕,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成为一支日益重要的新兴社会力量。

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新生的伟大的革命阶级,除了具有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等基本优点,还具有坚决而彻底的革命性等突出优点。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上,中国工人阶级必然成为革命最基本的动力。与此同时,各种新式学校里的学生、教师,报纸杂志的记者等迅速增加,形成一个比辛亥革命时期更庞大、具有更新意识的知识分子群体。

一场新的人民大革命的兴起,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1919年上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胜的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等七项希望和取消“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会议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交给日本。北洋军阀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到国内,中国人民积聚已久的愤怒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齐集天安门前举行示威。他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安门前,举行抗议集会,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6月5日起,上海工人自发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几日内,罢工工人达到六七万人。随后,北京、唐山、汉口、南京、长沙等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许多大中城市的商人举行罢市,形成罢工、罢课、罢市的“三罢”高潮。斗争迅即扩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

五四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并宣布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運动前后,中国先进分子从巴黎和会所给予的实际教训中,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这是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的直接原因。1920年三四月间,《东方杂志》等刊登苏俄政府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废弃沙俄在中国境内享有的一切特权,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给予新的有力推动。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原来有着不同经历的先进知识分子,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思考,通过不同的途径,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中,李大钊起着主要作用。1919年,他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帮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陈独秀,这时也站在了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他在五四运动以后宣称,我们不应当再走“欧美、日本的错路”,明确宣布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

毛泽东在其主编的《湘江评论》上,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认为这个胜利必将普及于世界,我们应该起而仿效。他第二次来到北京后,热心搜寻并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一些老同盟会会员,也在这时开始转向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董必武曾回忆道,过去和孙中山一起搞革命,“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结果叫别人搞去了。于是我们就开始研究俄国的方式”。

中国先进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投身群众斗争实践。1920年初,北京的一些革命知识分子曾到人力车工人居住区调查他们悲惨的生活状况。邓中夏等到长辛店向工人作革命宣传,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一批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的出现,在中国成立共产党组织的思想和干部条件已经具备,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

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他们逐步认识到,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就必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使其充当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20年2月,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迁移到上海。在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李大钊和他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既是中国最早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也为建党作了重要准备。4月,俄共(布)代表维经斯基等来华。他们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李大钊、陈独秀,讨论建立共产党的问题。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是在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5月,陈独秀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社会改造问题。8月,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陈独秀任书记。11月,共产党早期组织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在上海成立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是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

1920年10月,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当时称“共产党小组”。同年底决定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为书记。

在上海及北京党组织的联络推动下,各地党的早期组织纷纷建立起来。1920年秋至1921年春,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汉,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谭平山、譚植棠等在广州,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日本、法国,成立了由留学生和华侨中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有: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实际问题;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论战,帮助一批进步分子划清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界限、科学社会主义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使工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提高阶级觉悟;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组织团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实际斗争,为党培养造就后备力量。

在建党的思想理论准备中,《共产党宣言》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20年2月,陈望道为翻译《共产党宣言》,秘密回到浙江义乌自己家中。他在潜心翻译时,把粽子蘸着墨汁吃掉却浑然不觉,还说:“够甜,够甜的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彰显了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救国真理的渴求,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

党的一大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开幕。

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出席了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了会议。陈独秀和李大钊因事务繁忙未出席会议。

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党的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用革命的手段实现这个目标。

党的一大决定设立中央局作为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选举产生了以陈独秀为书记的中央局。

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从一开始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

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是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充分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精神之基、精神之本。红船精神就是其重要体现。正是对这一精神的坚守与践行、光大与发扬,让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人间奇迹,“敢教日月换新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世界。

党的二大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运用科学理论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面对的实际问题。当时中国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下愈演愈烈的军阀混战。党深刻认识到,时局如此动荡,如果不先推倒祸国殃民的大小军阀及帝国主义,一切美好理想的实现都无从谈起。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党的二大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大会指出,为实现反帝反军阀的革命目标,必须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党成立不过一年,就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使这个纲领很快传播开来,“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这说明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才能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党的二大通过了第一个党章,对党员条件、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纪律作出具体规定,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这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会还通过决议案,确认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党的二大通过决议案,阐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分子所组成的政党,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强调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广大的群众中去,都必须是不离开群众的,这对建党初期工农运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大选出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推选陈独秀为委员长。

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和农民运动的初步开展

党成立后致力于组织领导工人运动,1921年8月成立公开做职工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书记部出版《劳动周刊》,举办工人学校,组织产业工会,开展罢工斗争。党在工人中和整个社会上的政治影响日益扩大。

在黨的领导下,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在持续的13个月里,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其中,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最具代表性,充分显示出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力量。

安源路矿共有工人1.7万余人。1921年秋冬,中共湖南支部书记毛泽东到安源调查,随后湖南党组织派李立三来此开辟工作。1922年五一劳动节,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宣告成立。这年9月初,毛泽东到安源对罢工进行部署。接着,湖南党组织又派刘少奇来此工作。9月14日罢工开始,工人提出要求保障政治权利、改良待遇等条件。由于工人的英勇斗争和社会各界的声援,路矿当局被迫承认工人提出的大部分条件,罢工取得胜利。

1923年2月4日爆发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目的是争取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7日,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军阀吴佩孚调动军警血腥镇压罢工工人。反动派将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捆绑在电线杆上,强迫他下复工令。林祥谦宁死不屈,壮烈牺牲。京汉铁路工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被杀害时,身中三弹仍引吭三呼“劳工万岁”。二七惨案中,前后牺牲者52人,受伤者300余人,被捕入狱者40余人,被开除而流亡者1000余人。此后,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在领导工人运动过程中,党的自身建设开始得到加强。党在工矿企业的基层组织开始建立起来。随着工人斗争的发展,涌现出苏兆征、史文彬、项英、邓培、王荷波等一批优秀人物,他们纷纷参加了党的队伍。

党在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开始到农村开展农民运动。浙江萧山衙前村农民大会于1921年9月召开,中国第一个新型农民组织宣告成立。1922年7月,彭湃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到1923年5月,海丰、陆丰、惠阳三县很多地方建立了农会,会员达到20多万人。9月,湖南衡山县白果地区农民在水口山工人运动的鼓舞和党的领导下,成立岳北农工会,开展一系列斗争,树起湖南农民运动第一面旗帜。党还组织了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

党领导发动和组织的工农运动尤其是工人运动,显示出中国工人阶级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为党同其他革命力量合作、掀起全国规模的大革命准备了一定条件。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第一章)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