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公德失范的教育研究
2021-09-10翟秋惠
翟秋惠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德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大学生公德失范行为日趋严重,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公德行为,探析出了大学生公德失范行为的发生与家庭、学校和自身因素有关。进而找出了减少大学生公德失范的教育策略,如:培育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与建设、发挥大学生的心理暗示作用。大学生公德失范的减少不仅对社会环境有益,而且对大学生本身更获益匪浅。
关键词:社会公德;公德失范;和谐社会
一、引言
社会公德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虽然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仍然有不少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公德失范行为。这与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寄予的弘扬社会思想道德的厚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会伤害大学生自身而且也会对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需要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公德失范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此教育当代大学生,为国家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公德失范的特征
近些年来,公德失范行为频频发生,本质上是社会主体公德意识淡薄,思想道德素质低下。因此,公德失范引起社会的注意并对其进行研究,总结出公德失范具有以下特点:
(一)公德失范具有普遍性。在新时代下,人们对公德失范行为并不陌生。传统的公德失范行为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现在是网络盛行的时代,网络公德失范行为更为普遍。公德失范行为,如:不讲诚信、不排队、闯红灯等行为。网络公德失范行为,如在网络上肆意谩骂、“键盘侠”、网络诈骗等行为。不管是在现实社会中还是网络上,公德失范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发生的现象,有待于人们解决。
(二)公德失范具有从众性。从众心理(conformity),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当然,公德失范行为也不例外。人们受社会生活的影响,部分人社会公德意识淡薄难免会做出公德失范行为,但是公德失范行为不触及法律,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出于私利人们倾向于公德失范。部分人因为违反社会公共道德而受益,大多数人就容易滋生从众心理,所以更多的人做出公德失范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探究
(一)家校联合教育缺乏科学性
一是家庭教育观念缺乏科学性。王伟、王娟娟、张娉婷他们认为,现代家庭教育应主动摒弃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中功利性过强的部分。家长给子女传授重利轻义,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扭曲的教育目的要不断进行纠正。
二是学校的道德教育缺乏科学性。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只涉及传统的社会公德,没有与时俱进。学生们的思想非常活跃,已经超过课堂内容所传授的思想。教师无法真正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学生也很难把课堂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转换为实际行动品质,学校的这种教育方法严重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
(三)学生自我公德意识薄弱
大学生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规范,从自身来看是价值观偏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受价值观的支配,而且受价值观外在的表现形式。当代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而且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虽然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各种社会思潮极大地冲击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太稳定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导致一些学生价值观念模糊,对社会上的一些行为和现象不能清晰地做出判断。
三、大学生公德失范的教育策略
(一)培育大学生的社會公德意识
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以文化育人的精神财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新时代社会公德建设之中,用中华传统美德激发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断解决社会公德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最好的教科书。
(二)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与建设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校园公德环境将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学校要在重视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公德的日常教育。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熏陶学生,提高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并从中不断提高社会公德修养。
(三)发挥大学生的心理暗示作用
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践行良好的公德行为,就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内因的决定作用。一是自我激励法。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公德现状,对于自身出现的不良公德行为要认真分析原因并积极改正,对于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要继续保持。二是积极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大学而言,文化素养是其他一切素质的基础,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论
新时代下,各种社会思潮涌来,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健全,存在公德失范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当前,想要达到无公德失范行为还做不到。虽然公德失范问题是当前社会出现的客观现象,但是对待公德失范不能消极地处理。人们必须深入研究并找到减少公德失范行为的对策,以提高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 学习出版社,2011:87.
[2]齐亚红.优化社会公德环境:社会公德建设的出路[J].天府新论,2008(02):31-34.
[3]王伟,王娟娟,张娉婷.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智库时代,2019(48):258-259.
[4]程思敏. 中德家庭道德教育比较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
[5]洪霞.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及其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2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7]文池.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策探析[J].新西部(理版),2017(01):127-128.
[8]乐国安,管健.社会心理学(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99-305.
(山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