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越的意义和限度

2021-09-10张炜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2021年3期
关键词:超越写作精神

张炜

摘要:写作通常要做好四件事:写作者之间的对话、听取师长或专家的授课、实地勘察和阅读。当写作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写作者才能发现、弥补问题或短处,甚至在时代的精神、艺术、梦想的平均值中脱颖而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突破时代的天花板,实现超越或永恒。

关键词:写作;超越;时代;精神

写作不仅是一场倾诉,也是一次倾听,是不断获得倾听的机会。文字交流可以反思、总结、梳理,回顾过去,展望前面的道路。在执笔的间隙,会有声音传过来,隐蔽的或彰显的声音。倾听他人或自己的内心,然后作出回应,倾诉也就开始了。

生活中经常遭遇猝不及防的事,这让许多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不得不延迟或取消。我们还要面对苦难,迎上去或接受下来,以至于忍受。即便客观环境再严酷再苛刻,都不能灰心,不能停止。写作是不能停止的,因为倾诉和倾听总是要发生。

做好四件事

写作者之间开展对话讨论,是一种特别而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时候很少有人居高临下,也没有多少拘束,算是自由平等的交流,也就放松了顺畅了,可能不经意间就触碰了重要的话题,相互获得难得的启示。有时候虽然一个人讲得多,但其他人也会积极参与,讲出一些与自己不同或相同的看法。赞赏是最大的鼓励,也是最强的诱导。

有人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甚至翻山越岭来找一个文学知音,这种事经常发生。路途不是问题,心里的热度才是一个问题,它支持一个人不辞万难地往前走。他们怀着一颗炽热的心,绝不仅仅是对文学的爱,更有对真理的追求、对生存的强烈责任等。后者更重要,且与前者密不可分。这是一部分人的本能。他们的心志寄托在文学这样一种方式中,通过这样的一条途径,实现和满足自己。所以人与人真诚无欺的对话和讨论,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和历练,无论多么高深的课堂都不可比拟。

二是师长或专家的授课,也包括与他们对话。这是我们熟悉的课程,一些学校和讲习班都是这样。主讲的人往往在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非常有影响,其中总有一些优秀的人物,听他们讲讲,与之交流一番,是难得的机缘。他们常有独到的观点、见解和角度,与他们一起一定会有各种收获。他们可以是理论家,也可以是创作家,总之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里眼界开阔,因为厮磨日久,与一般人当然是不同的。专业的熟练性、一些基本的道理,通常都要由专家讲出来,有些看来似乎平常的知识,需要业余人士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弄懂、有所体会。一直做一个行当和一件事,与刚刚进入尝试的人区别太大了。新手会有新的兴奋,那种新鲜的觉悟和斩获,会让新手产生欣喜,同时也产生误解: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专业水准。

我们经常发现,在各种专业领域中,一些业余的聪明者进入了训练和实践,经过一个阶段之后,如果进行得相对顺利,就会骄傲起来。他们认为原来所谓的“专业”不过尔尔,甚至会因此而多少看轻那些专家。这是错误的。其实这往往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再往前走,就会遇到更多的、数不清的麻烦,这些都需要用长期的刻苦的劳动去解决,用深厚的经验去处理。另外,内在的规律性因素,有的是既简单又隐敝的,它们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单从技艺的层面说,有时候即便是一个平庸的专业人士,也可能在许多方面好于从业不久的、聪明的业余人士,其道理就在于此:技艺需要复杂的训练过程,这一切都不能省却。

就文学来说,授课者大多来自学术机构和专业团体,他们整天耳濡目染,满脑子都是“老生常谈”,都是平凡无奇的道理。如果从中听出了陈旧和平淡,也不要过于失望。这些所谓的“平淡”,大多数时候是不会错的,它们之所以被一再重复,其中也必有原因和道理。听多了专家对常识的强调,然后再有突破性的思维,这时候就与从前大不一样了。

三是多做实地勘查,即“走出去”。古代知识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直到今天的网络时代仍然是对的,依然有效,大概还不能轻易废掉。越是读书多的人,越是要多走路,因为一方面书与行要平衡一下,另一方面书读得越多,越是需要从实际生活中去印证和对照。说得直白一点,没有室外的功夫心里就不踏实。一个人的坚定主意,都是在这二者的对照和确认之中建立起来的。现在的一些流行文字之所以让人觉得飘忽轻浮,从叙事到思想,还有口吻,都不切实不肯定,主要就是因为写作者自己过于依赖二手知识,包括各种消息传闻之类,多根据它们去写作。

阳光下的事物是有力的,这力量在于具体和鲜活、客观清晰,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多去一些地方,接触更多的人,不由自主间就能打开思路,使心灵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凡事物,实际见到与否还是大为不同的,山水是这样,人也是这样。见到之后,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收益,但多少年过后,还会泛起很深的感触。好像已经神秘地借取了地气和人气,吸收了不可估测的能量。

经常活动在实地现场的人,与长期厮守室内的人有一个不同,就是身上阳气充足。这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气息。清晰无误的观察会体现出来,判断更准确也更令人信服。由于艺术想象的缘发是不同的,所以读者在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时,很容易就与亲历发生了对接。总是从书本到书本,文字烦琐而闪烁,有一种不可避免的因袭感和概念化,容易在惯性中衍生。真正简洁概括而又生动的书写,大都发生在足踏大地的人身上。

第四就说到了阅读。这是个多么陈旧的话题。我们的专家经常向大家推荐一到两本书,可以读也可以不读,但很重要。书的消息是宝贵的,及时传达出来就是无私。一本好书,要找到也不容易,因为书越来越多,到处都堆满了,好书常常被压在山岭之下。找到一本好书就需要一场挖掘,让人付出大量的汗水。所以谁有一个书的消息送来,那是令人感激的事情。奇怪的是,越是印刷品增多的时代,准确真实的关于书的消息反而越少。我们最熟悉的反倒是一些推销商的号叫,他们一再宣称自己的书多么有趣或伟大,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书的口耳相传是美好的传统。在亲朋和师友之间,关于精神思想文化的信息沟通是格外重要的。一本书深深地打动了一个人,或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在信息网络时代已经是大不易的事情了。我们在接受书的消息时,多数时候是挑剔的。就是说,我们在準备采纳前,一定会于暗中评估对方的水准,看他的判断力是否值得信任。如果一个浅薄的人在讲自己所谓的深刻感动与欣喜、讲认知,其可信度也许要大打折扣。

在信息世界里,亲历体验的机会与听闻的比例发生了悬殊的改变。所以我们在择取消息的时候,就要变得越发谨慎。防止浪费时间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害怕被扰乱和被伤害。现在,书读得少一点准一点也许是最好的。我们每天被读物淹没,恐惧空前,厌烦前所未有。奇怪的是恰好在这样的时期,又常常觉得自己是缺乏阅读的人。原来我们难以得到满足。真正的好文字去了哪里?可能压在底层,埋在一层又一层的文字垃圾之下。

因为失望或其他,无形之中就放松了阅读,不过是随便翻翻,不系统也无计划,更无深度。还有许多人热衷于电子阅读,以为它能代替书籍,这是荒谬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以前那盏微弱的灯光下读个不休的好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是温暖的阅读之夜,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那样的时光失去了,许多东西也就连带失去,包括有尊严的写作。

超越的意义

一个人写作时间长了,总会有一点文字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少问题。哪些是自己所长,哪些是自己所短,这种回望和总结就变得容易了。人需要时时反思自己,像曾子这样的大儒都要“吾日三省吾身”,更何况常人。

回顾四十年前的一次文学会议上,有一位作家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觉得他见解特异,与众不同,极有个性。那是改革开放之初,正在大力鼓动人们发家致富,作家照例要求跟上时代:歌颂“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比如“万元户”。这在那次会议上成为主题之一。轮到那位作家发言的时候,他讲得不多,只记得其中的一句话:“作家还是要写真实,‘万元户’好我们就歌颂他;‘万元户’不好,我们就批评他。”这句话让整个参会的人为之一震。今天看他说得朴实无华,不过是简单的道理,没有任何深奥费解之处,更没有什么怪异偏僻的思路。但在当年却造成了不少的影响,让与会者心潮难平。他说出了常情常理,但却是独此一份。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观念、气氛和潮流,有相应的思想。作家是在潮流中作出文学规划的,总要自觉不自觉地依从时代的标准。每个历史阶段都会沉淀出一部分思想和艺术,留下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这其中的优秀者,便是时代的沉淀。当年那位作家说不一定颂扬有钱的人,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可在当时却有语惊四座的效果。这在今天听起来有些戏谑的意味,甚至有些荒诞,却是真实发生过的。

那时整个会场上坐了许多名家,其中不乏德高望众者。说这话的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中青年作家,有说真话的能力和勇气。也许当时勇气并不是主要的,而是能力:能否记住和遵遁事物的常理。

无论是写作还是其他,某些时期对于智力的要求,真的是很低的,低到难以置信。而有的时候,有的场合,则需要大智大勇者才能胜任,才能应付。这就是时代的差异。有的地方,有的时段,是需要较高或很高智力的;而另一些时候,我们知道,不但不需要,而且过高的智力还会成为至害之物。在一个不需要智力的时间和地点,稍稍动一下脑子也就显得突出了,甚至变得鹤立鸡群。这就发生了“超越”。我们知道,任何时期,一个人能够有所超越,都不会是简单的事情。我们不能当事后诸葛亮,说不过是讲了那样一句话;而应该问,为什么只有他讲出了那样一句话?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文学和代表性作家,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时尚、先锋和潮流,也都有非同一般的个案:高于时代普遍水准的、个人化的表达。

如果把时间拉长和放大,就会发现,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思想和艺术的高度上是相差悬殊的:有的时代扎堆出现了一批杰出人物,可以说英雄辈出;而有的时代那么平庸,在长达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难以找到一个足斤足两的思想和艺术人物。但每个时期都会有相对优秀的作家,他们作为时代的指标,会得到记录,在自己的时代里占有一个位置。

每个时代,通常都要形成一个精神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平常说的“平均值”。表现在文学方面,就是大多数作家处于潮流之中,从思想见识到语调都相差无几。潮流中的个体一定处于平均水准,或在这个水准之下,这才符合事物的规律。所以,也只有当某个个体超越这个“平均值”的时候,才会成为一个时代脱颖而出的优秀者。

一个作家要经受时光的筛选留下来,“超越”即为先决条件,这也是它的意义所在。

超越的限度

时间一天天漫流向前,似乎是平淡的,但也是无情的。因为经过了相应的时间之后,一切都将变得清晰和触目起来,容易看得明白。任何事物离开了当时的环境,离得越远,评判和打量的标准就越是有所不同。它不会依据过去的标准,不会遵循当年的尺度和习惯。一些在當时很模糊的问题,多年之后将变得显赫。有时候不过是回到基本的常识上来。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一个时代里的代表人物,与另一个时代加以对比。这一比较,高下立判。作为一个时代的指标,也就是那个时代的“超越”者,留下来了,这是难得的;但留下来之后,还仍然要与另一些时代留下来的人物相比较。可见仅仅是超越自己的时代也还不够,还要放在不同的时代里再次衡量。如此看来,超越自己的时代是有意义的,但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不同时代里具有指标意义的作品和作家,将自动进入第二轮或第三轮的鉴别。这时候“超越”的限度就会表现出来。一部作品超越了自己的时代,还不能保证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杰作。一般来说,这要取决于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即“最大公约数”是多少。如果它的“平均值”本来就是很低的,那种“超越”本身是不能使其变得更高的。比如当年的那位作家只说了一句“不能一味歌颂万元户”,就已经振聋发聩了,可见整个时段的精神高度到底如何。

别林斯基讲的“经过了足够的时间之后,一切将各归其位”,说的就是“超越”的意义及其限度,其中包含的是这两层意思。无论时代气氛如何,主体潮流如何,经过了必要的时间过滤之后,一切都会明了起来。一个人超越了自己的时代才有留下来的可能,但这只是一个基本条件,而形成的基础仍然是那个时代。一个时代提供给个体的,是它全部的可能性。时代的“天花板”通常是难以打破的,一个时代的思想与艺术的高度、那个梦想的高度,仍旧是综合而成的。这里要发生奇迹,最终打破那个“天花板”,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实现。

这极少数的人将打破“超越的限度”,他们仿佛是一些特别而神秘的派遣者,伸手抓住了更高更远的永恒。凡永恒,都没有“超越”的限度。这一部分人通常被称为“天才”。

永恒性是指抵达那个时代所能提供的高点之后,继续上升,从而进入不可思议的高度。

那些永远葆有巨大魅力的作家和作品,一定是在永恒的精神空间里自由飞翔。

作者单位:山东省作家协会

猜你喜欢

超越写作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跨界与超越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