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有思想力的人

2021-09-10卢晓山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唯物史观独立思考

卢晓山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了历史学科考试的功能定位,有利于引导中学历史教学,落实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要求,服务选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 无论是党的教育方针还是高中历史课程目标,都强调“人”的培养。本文结合今年的历史高考题(2021年广东卷)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进行探索,使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问题进行客观评价,辩证认识,理性判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历史思维;独立思考;唯物史观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在“全国历史教师学科素养与高考教学胜任力”研讨会开幕词中谈到:教育之“根”在健全人格,教育之“命”在思考能力,教育之“魂”在价值引领。[1]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人”成为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包含了“教”和“学”的主体和教学内容,蕴含了人文情怀和精神品质。我们要培育什么“人”?他是一个能为未来学习、工作与生活的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一个有自己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现代公民。“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是苏格拉底针对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所提出的,他强调的是人的思想力。一个人有思想力,才知道如何思考,如何正确地思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陈寅恪先生的信仰,亦是他一生的追求。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作为现代的学生也应该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历史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做一个有思想力的人。百度百科词条关于“独立思考”一词的说明是:邓小平倡导的与解放思想并提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张。指不满于框框、条条、“本本”、传统及习惯势力的束缚,不照搬别人、别国现成的模式,一切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去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倡导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胜利道路。

在历史教学上,独立思考的能力体现在学生能够根据时空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来评判历史人物、分析历史影响、总结历史经验及探索历史规律。在近两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增加了大量的史料鉴别和史料分析的内容,更加突出学科价值。如2021年广东卷的第1题。

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本题通过考古史料的情景设置来考查学生对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认知。而这一认识并不是简单的对课文知识的识记,而是基于对史料情景的分析,需要学生对史料情景进行思考判断。材料的情景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地处北方的河南、陕西出土了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二是地处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掌握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造技术,这说明南北方文化有相互的交流。这一材料情景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学生可能因为“相互”一词不敢选D项。

2021年历史广东卷的第3题则是文本史料,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史料判断原因,对史料进行鉴别。

3.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以下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本题选择了不同的史料,有文艺作品,有民间传说,有官方正史,史料的来源丰富,要求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和判断,考查学生史料鉴别的能力。不同的史料都有其不同的史料价值,学生站在独立思考的角度去客观地评价史料的价值,运用理性思维去分析各种不同的史料,根据唯物史观,从实际出发,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A选项是对《马嵬行》这一史料的判断,《马嵬行》属于文学作品,有较强的主观性,对杨贵妃之死的说法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史实的判断依据,但也不能完全否认其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选项不能单纯根据《资治通鉴》的细节描写,认定杨贵妃之死的真相,孤证不立,要确认《资治通鉴》的细节描写是否为杨贵妃之死的真相还需有更多的史料作为论证。C选项以成书时间的先后作为史料信度的判断的依据也不科学,《旧唐书》《资治通鉴》都是属于二手史料,本质上并没有差别。从唯物史观出发,《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二手史料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性,具有阶级立场,故D选项符合实际。

2021年历史广东卷的第一道主观题更是以“实事求是”为主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这一主题,不仅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近代的科学精神、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对学生的立德要求,实事求是、不迷信、不盲从,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

17.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辩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釋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

——摘编自《汉书》等

材料二 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通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己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

在问题设置上,第一问的第二小问: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这一问是此题的亮点所在,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第一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第二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传递了求真的严谨治学精神。河间献王“好儒学”-“收集”-“经考辩”,体现了的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第二问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是怀疑精神和科学精神,体现了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质疑的理性精神。

历史学科鼓励学生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体现思考的创造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因此高考的试题更注重体现思辨性,关注考生的个性思考与表达。为此,历史试题的设计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把学生带入具有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领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1.转变教师教学的角色,从讲授或讲练教学者到引导助学者

学生喜欢历史,但不一定喜欢历史课。一是历史教材不同于历史演义作品,特别是有些章节在内容上缺乏具体的人物形象,也没有生动有趣的历史情节,在教学上,容易变成照本宣科或是学生的习题训练。二是课堂时间容量有限,教师难以对教材进行更多的扩展。三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陈旧,以一言堂或无效问答为主。针对以上问题,最重要的首先是转变教师的角色,作助学式教学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学习提供探究性的素材,营造探究的氛围,设置问题加以引导,以任务为驱动,学生即有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的生成。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在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得出,传统的讲授教学是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最低,学生的平均保持率最低。教师应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到对学习资源进行科学而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上,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做学生的助学者。

2.构建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

高考改革的核心立场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进行。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把握好核心概念的内涵,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时空的变迁,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变迁及影响;通过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通过对史料的鉴别,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性思维。

2021年广东卷第18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一问要求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所列举出的两种观点的局限,以及对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的看法。第二问要求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此题创设的是学术情景,学术情景本身就是创新情景,结合学者们的不同观点,可以有效考查考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教学也是一个有效引导。批判性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进行大胆创新。比如,对中体西用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器物阶段,还要知道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改造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阶段性的文化对策,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为近代文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3.加强高考历史试题的研究,以考定教,以教促考

高考历史试题注重考查学科所独具的思维与分析方法,不仅有利于人才选拔,也有利于将中学历史教学引领到注重培养学科素养和学科思维方法的轨道上来,着力培养学生理解和整合史料信息、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史论结合阐释论证的能力。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立场和命题特点,有利于促进我们教学的改革。近年来,历史学科通过对开放型试题上的不断创新,鼓励考生从新的角度对材料进行归纳整理,拓宽对史料的理解和解释。这一题型,需要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观点,并能够运用史实和材料提供的史料进行求证。2021年广东卷第19题:评析新中国成立前,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的探索(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材料中1932年的课程目标颁布的背景是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目标注重激发学生民族复兴的思想和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意识,体现了历史作为人文学科,承载着民族精神和培育合格公民的义务,致力于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养。[3]

目前的高考试题不再是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简单地再现与再认,而是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新的历史材料,设置新的历史情境,提出新的历史问题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养成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批判性的学科思维。比如,在讲授明清人口膨胀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学生会想到这一问题会导致人多地少。教师可以追问人多地少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如过度开垦土地导致环境的变化,精耕细作的发展和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情境的想象,如果自己不能从事农业生产的话会有哪些选择?通过这样的问题链,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打破思维的束缚。

结 语:

呼唤自由、崇尚自我向来就是人类的本能。由此,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思考,知道怎么去学习,也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依然能感到开心和幸福。现代公民教育一是要满足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二是关注人格的培养,注重自由、平等、公正、独立等传统价值观的培养;三是强调情感教育,关爱生命、关爱他人,注重培养具有优秀品质、健康人格、学习能力和良好习惯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任鹏杰.全国历史教师学科素养与高考教学胜任力研讨会开幕词[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15).

[2]教育部考试中心.恢复高考40年历史学科考试命题评述[J].中国考试,2017(10).

[3]教育部考试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历史学科考试改革[J].中国考试,2017(7).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唯物史观独立思考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漫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 完全是件好事吗?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谈独立思考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