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班幼儿如厕能力培养的策略

2021-09-10张艳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31期
关键词:支持策略自理能力幼儿

张艳

【摘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从幼儿独立性的发展,从而使幼儿不断适应环境,适应生活,幼儿教师应当重视学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价值。本文通过四个有效策略,明确幼儿的困难和需求,支持幼儿持续探索在幼儿园中排便的办法,帮助幼儿增强的自理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关键词】幼儿;自理能力;支持策略

引言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幼儿自我照顾、自我服务的能力,是幼儿作为社会人的基本技能,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发展各项能力的基础。自理能力包括“洗手、漱口、进餐、如厕、喝水、穿脱衣服、整理”等几个维度。当前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对幼儿自理能力方面培养的重点常常集中于“穿脱衣服”、“进餐”等方面,容易忽视如厕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视幼儿在幼儿园中排便的情况。让幼儿懂得在园如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紧张、不拒绝更是自理能力中的重要内容。

策略一:基于观察幼儿,利用家园合作,了解幼儿真实需求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为了评估他们的兴趣、特点和需要,以便更有效地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1]《指南》中也提出教师要将观察记录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全面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可以帮助新教师真实地了解幼儿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有怎样的发展水平,进而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活动,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让儿童的发展看得见。[2]

根据观察,小班开学一个多月了,发现几乎没有幼儿在幼儿园的厕所中拉大便,偶尔有幼儿在厕所中大便,其他幼儿看到后会发出惊呼声“老师,他在拉大便!”甚至有的幼儿会发出笑声。桐桐还用手紧紧地捂着屁股,双脚不停的的扭动,头上的冷汗都留下来了也不愿意去厕所,直嚷着:“我不要在幼儿大便,我要回家。”可见在园如厕给小班幼儿带来了不少挑战与困难。通过跟踪观察,建立频次量表,发现全班36名幼儿在一个多月的幼儿园生活中,只有4名幼儿在幼儿园大便过,只占总人数的11%。

观察到问题,教师马上联系家长,发现一半以上的家长表示幼儿无法独自擦屁股,家长对此表示担心;个别幼儿有特殊的排便习惯;三分之一的家长提出希望教师在幼儿如厕时能陪伴与帮助。看来家长对幼儿在园内如厕也有许多的担心和不安,那幼儿对在园排便到底有什么想法呢?

教师在活动中与幼儿开展了一些关于便便的谈话活动,旨在了解幼儿关于排便的一些经验和在园排便的担忧。根据幼儿的讨论和家长们的担忧,可以归类为下面几个原因:第一,不理解拉便便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不好意思在想大便的时候及时去厕所;第二,幼儿园的厕所与家里的坐便不同,孩子们不适应;第三,不会擦屁股。就这样教师了解到了幼儿在如厕能力培养方面真实的困难和需求。

策略二:基于学习特点,利用绘本资源,促进幼儿转变观念

了解到幼儿真实的需求后,教师基于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创设适宜的活动以解决问题。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年龄特点,无法理解教师或者家长枯燥的说教,用具体形象、生动有趣,被称为最适合幼儿阅读的文学作品的绘本作为教育媒介,通过讲述一个好玩的故事,向幼儿传授生活自理能力的知识和技巧,从而使幼儿掌握对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技能的认知。

本案例中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在幼儿园拉大便”事件,为了改变幼儿园不愿意在园排便的群体现象,借助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便便”绘本(宫西达也的便便系列),激发幼儿在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小班幼儿了解排便的重要性。活动中幼儿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对大便的了解,改变了观念,知道拉大便是一件每个人都会做的事情,并且愿意在想大便的时候快快去厕所大便,理解排便的重要性。

策略三:基于幼儿立场,利用小组活动,支持幼儿持续探究

基于幼儿立场就是把幼儿作为教育的起始点,是把幼儿作为主体的价值取向。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真正的关注幼儿有什么样的经验,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在幼儿如厕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幼儿发现的幼儿园的厕所与家里的坐便不同,幼儿没有使用园内厕所的经验,让幼儿很不适应。经验在本原上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以原有经验为基础逐渐建构、生成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的有中生有的过程。[3]教师应该让幼儿直观的观察班级内的厕所,鼓励幼儿亲身尝试,幼儿有了相关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本班幼兒对蹲着上厕所感到害怕,不知道蹲哪里,怎么蹲。如何平复幼儿对蹲的担忧呢?晨晨根据宫西达也的便便绘本“我会上厕所”中的画面提出办法,对于不知道蹲在什么位置的问题,他说:“我们厕所没有那个小脚印呀,我们像喝水的那个地方贴这个脚印就知道了。”这个办法得到小伙伴的赞同。可是小脚印贴纸用完了,晨晨又提出使用美工区的材料自制小脚印。既然幼儿有探究的兴趣和操作的需要,教师就应该通过区域活动、小组活动,积极支持,为幼儿搭建合适“鹰架”的可能。

策略四:基于课程游戏化,利用趣味游戏,提升幼儿自理能力

虞永平教授指出:“课程游戏化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课程游戏化即让幼儿园课程更加适合幼儿,更丰富、生动、有趣、更贴近生活”,所以游戏化的课程,也是生活化的。[4]

大部分的烦恼解决了,只剩下家长最担心的擦屁股问题,如何让幼儿掌握擦屁股的技能,首先手纸对折这个技能对小班幼儿来说是重点,通过美工区域活动和纸工集体活动,让幼儿在区域活动和游戏中掌握了边对边、角对角的对折技能。其次怎么擦屁股利用气球模拟出屁股的形状,用游戏的方式鼓励幼儿每个都来尝试擦屁股的技能,通过各种活动大部分幼儿已经愿意尝试自己擦屁股。课程开展一段时间后,幼儿能大胆的、主动地在想要大便的时候大声的说:“我可以自己去上厕所啦。”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181.

[2]顾霞.《幼儿园新教师观察幼儿策略的个案研究》[D].

[3](瑞士)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卢睿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6.

[4]虞永平.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J].早期教育,2015(3):4- 5.

太仓市璜泾镇幼教中心荣文幼儿园

猜你喜欢

支持策略自理能力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理念下幼儿艺术表现的支持策略
半日托班孩子如厕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孩子,我们慢慢来
优化小班幼儿生活护理的指导策略
解读孩子游戏,提升有效互动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