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隆都文化渗入语文课堂的路径与实践
2021-09-10许伟平
许伟平
摘 要:隆都文化是中山市沙溪镇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入隆都文化,提升学生的本土传统文化底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依托文本,有效拓展;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立足课堂,大胆表达三个方面来阐述隆都文化渗入语文课堂的路径与实践。
关键词:隆都文化;语文课堂;渗入;实践
隆都文化是沙溪镇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有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颇具特色的隆都歌谣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教学中渗入隆都文化,提升学生乡土文化底蕴,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家爱国情怀。隆都文化如何渗入语文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实践。
一、依托文本,有效拓展。
在语文课堂渗透隆都文化,依托文本有效拓展延伸课堂,便于教材中民风民俗的研讨,文章的主旨的把握,有效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一)穿插文化,渗透知识
沙溪人了解隆都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和本土文化认同感。教学中,穿插隆都文化,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没有生硬地向学生去灌输隆都文化,而是从激发兴趣入手,营造氛围让学生了解隆都文化,增强隆都文化的认同感。
如:部编版第九册《猎人海力布》的教学中,笔者穿插沙溪民间故事《妖怪婆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妖怪婆的神奇和海力布有异曲同工之处,出示有关视频,学生对于妖怪婆很好奇,对隆都文化产生兴趣。课后,笔者引导学生去查找隆都故事,开故事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隆都文化,感受沙溪风土人情。
(二)深入分析,宣扬传统
在语文教学中,课本的传统文化是固定的,可教师的讲解却可以动态灵活的。通过文本深入解读,对于文本进行详细全面的理解。学习《牛郎和织女》后,学生精读课文后,懂得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口头文学作品。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隆都文化,笔者组织孩子们参加沙溪四月八的活动“出高兴”。农历四月八的沙溪,家家户户都上街头弄狮耍龙,热闹非凡。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受:“原来四月八是这么有趣的!”“原来这就是沙溪隆都的出高兴!”“我会唱四月八隆都歌谣!”活动中,学生了解隆都地区的风土人情,语文素养逐步提高了。
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隆都文化来源于沙溪人民生活,生活中实践和学习语文,把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是语文课生活化的表现。主动参与设计、组织隆都文化综合性实践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三年级下册民俗活动综合性学习,笔者建议学生收集身边的隆都传统故事。通过问长辈、查文献、上搜索、实地考察等方式去收集隆都故事、童谣、节日习俗、名人和美食等。以“学隆都文化,做沙溪的小主人”为主题活动,学生说民谚、学童谣、听传奇、游古迹、尝美食,收获颇丰。在最喜欢的美食汇中,他们品尝沙溪煎堆、茶果、栾樨饼、田艾包等隆都美食。学生积极参与,为家乡美食点赞。有的说“沙溪的煎堆真是太美味了!”“我知道做沙溪茶果的制作方法。先用糯米粉和粘米粉按一定比例搅拌,搓成粉团,加入馅料揉捏而成。”“田艾包可以祛湿祛毒。”孩子们主动参与到实践中,隆都文化渗入了语文教学。
三、立足课堂,大胆表达
口语交际是渗透隆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口语交际要立足于生活,立足于课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拓展、积累,感悟文化的魅力,所以笔者适当地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入隆都文化。
如部编版第三册《传统节日》是一首介绍传统节日的童谣,讲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通过口语交际的教学,让学生说出沙溪过传统节日的与众不同。紧接着把范围缩小,四人小组讨论隆都地区过春节和其它地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沙溪的蒸年糕和别的地方可不一样。沙溪的年糕有咸的,也有甜的,用竹子编成的小篓中盛着用糯米粉揉搓而成的,上面铺满红枣,象征着红红火火过新年的年糕,需要蒸整整一天才能成功。”有的说:“沙溪过新年,家家户户都准备好三牲(鸡、猪肉、鱼、莲藕、发菜、豆腐等寓意美好生活的食物)来祭奠祖先,祈求来年丰衣足食,生活美满!”看到孩子们兴趣盎然,笔者出示拓展句子“我喜欢沙溪的传统节日是( ),因为( )。有的孩子说:“我喜欢四月八!因为舞狮子、耍龙可好玩了!”有的说:“我喜欢夏至,因为有美味可口的狗肉!”孩子们都表露出真实的情感与自豪之情。说得好,不如写得好,让学生拾阶而上,拿起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喜欢的隆都传统节日。让隆都文化在学生心中萌芽,为自己是沙溪人而感到自豪,也为振兴沙溪隆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隆都文化是沙溪本土文化,沙溪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隆都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丰富了教学內容,建立精神信仰,树立价值观,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为传承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中山市教育科研2020年度课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隆都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202009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祝其红,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速读(上旬)》.2019-03-30
[2] 陈建东,让乡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