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之于高校钢琴教学
2021-09-10沈冰张自豪
沈冰 张自豪
摘 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加强美育渗透已成为推动高校钢琴教学工作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以当前高校钢琴美育的现状与发展为背景,先阐述了中西方多元钢琴文化在美育方面的作用,而后从钢琴作品、钢琴演奏和音乐鉴赏三个方面对钢琴教学过程的美学价值进行分析,最后对钢琴教学的社会价值和美育职能进行总结,旨在让更多人理解并感受到钢琴教学中的“美”及新时代钢琴教学的美育职能。
关键词:美育 高校钢琴教学 新时代 音乐教育
随着社会对美育认识的逐渐加深,中国美育已经进入2.0时代[1]。要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学校美育课程建设是重点。高校钢琴教学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推进高校美育建设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钢琴教学的美育职能是高校钢琴教学不可忽视的时代课题。
一、从钢琴音乐看民族文化
所谓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源于西方的钢琴,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进历程,早已成为新时代中国音乐的重要文化载体。[2] 20世纪,现代钢琴文化传入我国。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流传至中国的钢琴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钢琴文化。
例如,通过钢琴作品《平湖秋月》,人们能够充分感受到钢琴音乐的思想性和审美性。作品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意蕴,并和民族音乐独特的审美形态与艺术表达形式完美结合,展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时代魅力。《平湖秋月》原为广东音乐(粤曲),后经陈培勋先生改编成为钢琴独奏曲。乐曲旋律清新典雅,生动地表现出了西湖的湖光月色,流露出古代文人特有的借景抒情、淡泊致远的情怀。作曲家采用中国传统七声清乐调式以及结构简洁的单一部曲式,将核心音贯穿于具有延展性的结构中,与乐曲中的起、承、转、合有机结合并环环相扣,体现出中国传统作曲技法中独特的美学观。乐曲在原曲单线条旋律上附以琶音式和弦,与绵密起伏的分解和弦相结合,描绘出轻风拂过水面激起涟漪的幽远意境,形成动静相宜、情景交融的听觉效果。
此外,此乐曲的创作还借鉴了一些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色特点。在第18小节和第19小节中,作曲家用震音伴奏模仿扬琴的轮奏和滚奏形式,以装饰音模仿高胡的滑指音,既保留了传统粤曲的民族特色,又将旋律中的隐含情感借助形象的织体呈现出来。于演奏者而言,用西方的钢琴音乐模仿民族音乐,既是对弹奏技巧的挑战,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作曲家王建中根据唢呐名曲《百鸟朝凤》改编的同名钢琴曲则是另一派风景,展现了百鸟争鸣、一派生机的景象。作曲家将这首广为流传的民间唢呐乐曲旋律巧妙地运用到钢琴创作中,既保留了唢呐乐曲的旋律特色,又融入了全新的音乐审美元素。作曲家利用钢琴的声音特性来展现各式各样的鸟叫声,将凤凰高傲的姿态演奏得栩栩如生。听众仿佛置身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与百鸟分享着生命的喜悦。
二、从钢琴音乐看世界文化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音乐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或民族的作曲家所创作出的钢琴音乐都必然带有其或鲜明或隐喻的文化基因、文化属性与时代特征。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有着它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学习不同民族的钢琴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来自世界各民族的文化。
德彪西作为欧洲印象派音乐大师,受到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追求音乐中“光”与“色”的瞬时变幻,擅长营造朦胧多变的音响效果。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成为他探索异域音乐风格的重要契机。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德彪西第一次听到广泛流行于爪哇岛和巴厘岛的加美兰音乐。这首来自东方的音乐为他开启了创作新天地。此后,在德彪西的作品中,人們时常可以看到加美兰音乐元素。在钢琴作品《塔》(Pagodes)中,德彪西运用了大量具有东方色彩的五声音阶,在音响层次上模仿了加美兰打击乐器错落有致的泛音效果。德彪西曾说,此作品就是一次“精神上的东方旅行”。
阿根廷音乐家吉纳斯特拉的钢琴组曲《阿根廷舞曲》(Argentinas Danzas)颇具阿根廷民间特色,在乐曲节奏上运用了马兰波舞曲、桑巴舞曲、猫舞舞曲等阿根廷民间舞曲元素,在旋律上则借鉴了米隆卡、德利斯特等阿根廷民谣元素,并模仿了阿根廷传统乐器吉他在技法及音色上的效果,将世界音乐的潮流走向和现代作曲手法融入阿根廷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中。而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在他的《罗马尼亚民间舞曲》(Romanian Dances)中,则通过六首特色鲜明的民间舞曲表现了匈牙利风格迥异的民间舞蹈,有的忧郁,有的活泼,有的热烈……
很多民族都创造了兼具自身文化特色和异域艺术魅力的钢琴作品。用心聆听这些作品,人们就如同开启了一次次直抵人心的音乐之旅,所到之处,皆是风景。
三、从钢琴音乐到美学认知
1.美育在钢琴作品中的体现
在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流传下来的钢琴佳作数不胜数。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域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思考。钢琴作品丰富的音乐风格及其独特的性情熏陶功能是其美育优势的重要体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追求的是对比、统一和理性;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注重“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情感表达”;印象派音乐注重以声音呈现瞬时朦胧的光影色彩;现代音乐则注重彰显个性、异彩纷呈……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品中的美学信息正是钢琴美育的源泉。
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始终坚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文化自信,既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抓手。[3]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兼具艺术性和民族性、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人文情怀的优秀中国作品对我国学校美育具有重要作用。相较西方钢琴作品而言,中国钢琴作品的美育优势就在于无论在创作背景、历史文化还是民族情感上都更加贴近学生。凭借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感,学生能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国音乐的审美意识,并与其达成情感共鸣。
2.美育在钢琴演奏中的体现
钢琴具有宽阔的音域、生动而富于变化的音色和独特的表现力,被人们称为“乐器之王”。故相较其他音乐而言,钢琴音乐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钢琴演奏在本质上便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4]演奏者会在演奏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想象力和领悟力,从而完成对钢琴作品的二度创作。从美育的角度看,学生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不仅能直接感受到钢琴音乐之美,加深对钢琴音乐的美学认知,而且也可以提升审美经验、陶冶性情、温润心灵、激发活力,进而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钢琴演奏教学能够使师生更为直接主动地参与到审美实践活动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外,还需不断引导学生对声音进行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并通过演奏示范,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旋律、和声及情感变化,体会乐句和段落之间的关联,更加和谐地控制触键、速度和踏板,使学生在成功塑造感性音乐形象的同时深化情感体验,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以提升音乐审美,进而实现美化心灵的目的。[5]
3.美育在音乐鉴赏中的体现
音乐鉴赏是融听觉感知、情感体验、联想和创造性思维等于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是鉴赏者对音乐反思和评价的过程。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音乐美育价值的重要途径,应该贯穿于高校钢琴教学之中。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能通过各种渠道便捷地聆听到不同演奏者演绎的作品。而这些演绎作品都诠释了创作者各自的审美意识和追求,是音乐鉴赏传播审美信息的重要载体。以高校钢琴教学中的经典曲目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奥地利钢琴家施纳贝尔对它的演奏深刻、强烈、激昂,注重和声色彩的变化,在音色上具有丰富的层次感。相较而言,同为奥地利钢琴家的布伦德尔对它的处理就比较冷静、理智,更注重音乐的整体感,力度和速度变化起伏不大,更讲究对音色的精雕细琢。俄罗斯钢琴家李赫特则通过夸张的速度变化来展现此音乐中强烈的矛盾冲突。在钢琴教学中,通过大量聆听和比较演奏家们各有千秋的声音处理,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可以更加多元,进而得到显著的提升。
四、钢琴教学的社会意义与美育价值
钢琴声音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其音域和音量足以和一支交响乐队相抗衡,甚至可以模仿一整支乐队。正是由于钢琴具备如此独特的表现特征,所以它不仅能胜任多声部与和声演奏,在与乐队合作时展现出气势恢宏、丰富多元的表现力,还可以在独奏时呈现出细腻丰富的感染力。人们亦可将钢琴作为伴奏乐器,为各类表演进行伴奏,用于如乐理、和声和曲式等基础音乐理论教学中。钢琴是音乐教育中最实用的教具之一。纵览高校音乐教育,钢琴教育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他领域的深入发展。钢琴教育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高校音乐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
如今,钢琴本身具有的价值也早已超越了普通乐器的基本价值,而成为具有能够代表一个时代、地域重要特征的文化标志。钢琴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中被确立了作为象征符号的文化身份,在现代社会中愈发体现出多元的社会功能。钢琴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如音乐治疗、体验式教学、博物馆展陈、文化标识等方面所发挥的现代性功能,使接触钢琴和钢琴音乐的人群并非局限于专业人士,而是遍及社会各领域、各个年龄层。钢琴功能的现代性拓展不仅提升了钢琴的社会价值,也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乐器之王”的特殊文化身份。
无论从自身的艺术属性、艺术特征与艺术形态上看,还是从具体的音乐教学研究与实践上来看,钢琴都承载着更为丰富的艺术价值。钢琴以其在乐器特征、审美资源和美育功效上的优势,为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使人们能够主动进入到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和美育价值。
目前,钢琴已跃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普及度较高的乐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因而钢琴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也得到更为深入的发掘。[6]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助推下,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音乐文化体系,让钢琴美育真正成为塑造正确审美观念、增强文化自信、惠及全体学生的长久事业指日可待。
(沈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 张自豪/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参考资料源自:https://m.gmw.cn/baijia/ 2021-03/22/34706833.html.美育1.0是“艺术特长教育”“艺术应试教育”时代,美育2.0是“素养能力教育”时代,注重学生艺术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升。
[2]赵娟.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3]代百生.根据传统乐曲改编的5首中国钢琴曲的艺术特色[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03):95-100.
[4]参考资料源自:news.qingdaonews.com/ zonghe/2021-04/04/content_22652921.htm.
[5]王一思.谈谈钢琴教学中的“美”[J].艺术研究,2015(01):107-109.
[6]姜岩.关于高师鋼琴教育改革的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