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教育”下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误区和应对
2021-09-10徐礼顺
徐礼顺
【摘要】“适合教育”视域下,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主要误区有:教学的“程式化和简单化”、课堂的过度“自由化”和“开放化”、学生的审美“功利化”。相应的应对策略有:注重学生的“悟”、注重教师的“导”。
【关键词】适合教育 古典诗歌教学 误区 应对
一、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存在的的误区
第一、教学的“程式化和简单化”。
就拿笔者而言,在执教时总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总希望通过传授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方法,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笔者曾在一篇论文中这样写道:“诗歌的鉴赏技巧性很强,有专门的术语可供使用,有固定的思路可循,操作性很强。我个人认为对诗歌的鉴赏大致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切入:一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对思想感情(或是情感主旨)的把握;三是对艺术手法的剖析。如果这三个角度全都把握准,对任何一首诗歌进行鉴赏会成为一件容易事。教学时,我具体的做法是,先挑选两三首较典型的诗歌给学生示范讲解,‘授之以渔’之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去鉴赏,并让学生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和术语。当然教师在具体操作时一定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鉴赏过程,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在教学中,笔者也是从这三个角度入手去讲解一首首诗歌,并有意识去给学生灌输相关的术语。
虽然教师同时也强调“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鉴赏过程,千万不要越俎代庖。”但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就是一种“程式化”,并将古典诗歌教学“简单化”,在短期看似行之有效(指考试时很奏效),但从长远看或许同时也“成功”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第二、课堂的过度“自由化”和“开放化”。
在进行古典诗歌的阅读鉴赏时,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教师没有调控课堂,学生没有深入文本,课堂过于自由和开放;二是教师有调控,但是调控不到位,忽视文本、作品作家和教师本身的个性,过于强调学生个性,没有顾及到个性化阅读不是个人的奇思怪想,而是建立在“共性化阅读”基础之上的,这种课堂常常是学生的理解不客观,易偏离现有价值取向,而教师也只是一味地鼓励,却忘记了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
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素养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教室里,在相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同的心理,阅读解文的内心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因此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按自己的思路和方式解读作品,教师在“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特体验”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的同时要注意开放的“度”。
第三、学生的审美“功利化”。
正因为教师教学的“程式化”,所以在诗歌鉴赏中,教师很少思考应该从哪里打开古诗鉴赏的大门,很少关注学生现有水平来设计教学,古典诗歌教学往往就会缺乏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能将学生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引导。每堂课的教学,往往是就诗论诗,学生通常在教师的调控下,沿着应试的路径进行平面滑行,缺乏审美意识。拿到一首诗,学生通常的做法是读上一遍,先给该诗分类别,是边塞诗还是咏史诗,是浪漫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是豪放的还是婉约的,等等。再根据该诗的类别来选择适用的鉴赏词语,是咏史诗必然会加上“借古讽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等等专用词。这样的鉴赏在应试时看似很奏效,可缺乏体悟和吟诵,能够给学生带来多少心灵的愉悦?
二、古典诗歌教学的应对策略
针对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笔者提出了以下两点策略:
第一、注重学生的“悟”。
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所提出的:“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明理的知’的内容。读一首诗或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却一切。这就是直觉,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几乎是不可教的,但對于教师来说,诗又是不得不教的,这是教师面临的两难境地,也是对教师文学底蕴和教学功力的考验。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诗的情境,进行再创造、再想象,从而获得美的享受。通过对一首首诗的感悟、体悟来提升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从而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没有读,哪有深切的体会;没有读,哪能谈得上感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无论阅读什么类型的诗歌,从初读感知,到熟读精思,再到活读鉴赏,学生始终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始终占有读书的主动权,始终拥有充裕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阅读的主人。
第二、注重教师的“导”。
教学其实是一个和谐共生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起引领作用,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度的教学平台,学生才能在阅读中体悟文本的精妙。新的课堂已经把学生放在阅读的主体地位了,而与此同时教师势必会忽视自己作为阅读教学主导者的作用,有的教师甚至会错误的认为自己的“导”势必会有一种牵着学生走的感觉,其实不然,在主张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好的导向能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增强阅读的信心。
同时由于文本具有开放性和规定性的特点,教师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学生在阅读中所产生的真正个性化的东西,实际上来自于对共性问题的深入感悟。高高在上,将话语权霸为己有,和事事糊涂,总要学生“帮助”自己,是教师在师生阅读过程中的两个极端,都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适合教育”视域下,古典诗歌的教学,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和教师的正确巧妙的引导来最终实现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将诗与乐、诗与画及诗和吟诵结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和最公允的评价。教学中让学生进入意境,充分领略诗美,用形象生动、优美和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引发学生的再造想象,让学生受感染,最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武桂霞:《高中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误区及对策探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8年第10期
2、曾志飞:《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三大误区透析》[J],读写算201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