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

2021-09-10宋晓颖陶琳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3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宋晓颖 陶琳

第一通讯作者:陶琳,1981-,女,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宋晓颖 女  2001.07.15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摘要】 辽西走廊地形复杂,历史悠久,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并且分布非常广泛,这也正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都拥有着各自绚丽的地域民族文化,对于当代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因此,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成为了我们应当关注的头等大事,认识辽西走廊文化遗产保护现存问题,并且提出合理有效的保护对策,辽西走廊的发展则是辽西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辽西走廊、保护

辽西走廊,從其字面解读,是东北与中原连接的一条交通要道,从人文理念上看,辽西走廊则是中原文化与边关塞外的联系点,辽西故道是辽西走廊的前身,从古至今,该条道路上所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地影响着辽西地区人民的生活。如今,科技化脚步不断前进,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却一直未被给予很高的重视,祖先发掘并且流传至今的文化被破坏,丢失,有些物质文化遗产甚至丢失了其独特的价值,加强辽西走廊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一、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源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在辽宁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从而了解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

在我国历史上,华北与东北交往频繁,但明朝以前,他们一般不经过“辽西走廊”,而是经过建昌、朝阳和北镇。这条路远离海岸,是丘陵地带,历史上被称为“辽西故道”。据史料记载,这条路很窄,两边山石众多。每年夏秋时节,道路经常被雨水淹没,车马无法通行,沿途人少,也没有州县。到了宋代,人们出入华北和东北时,仍然沿用辽西故道。明朝辽西故道经常受到元蒙残余的干扰,明朝政府只好在狭长平原的海岸边修筑边墙,设立哨所和驿站,并设立沿海地区。卫所和邮政站属于军事机构,每个政府都有自己的岗位,几个政府都有自己的卫兵。卫城的驻军大概在5000、6000人左右,驻军大概在1800人左右,由于卫所和驿站联系在一起,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商旅人员的食宿和军需物资的供应方便及时,这条沿海通道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辽西走廊”。

二、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与价值

(一)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辽西走廊非遗文化具有三个特性,分别是地域性、民族融合性和历史继承性,地域性体现在辽西走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传统的不同,让辽西走廊别具一格,地域性也正是辽西走廊独特性的存在;辽西地区的民族并不单一,各民族文化的碰撞,思维方式的交融为辽西走廊的文化锦上添花,因此辽西走廊非遗文化具有很深刻的民族融合性;通过了解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我们知道辽西走廊文化从未间断,这正说明了辽西走廊历史的继承性。

(二)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认识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会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科研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辽西走廊文化底蕴深厚,这些文化遗产为我们如今文化上的进步提供了帮助,对考古科研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辽西走廊除了本身的经济价值以外,还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经济效益;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石窟、雕刻、表演以及建筑艺术上;不同民族的迁徙以及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使得辽西走廊非遗文化生生不息,从而具有历史价值。

三、保护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的自然破坏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最大的破坏则是自然灾害,地震、洪水、暴雨、泥石流等恶劣天气的破坏程度不可估量,并且难以恢复。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的人为破坏

人为破坏则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经济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非遗文化的破坏,为了发展旅游业,相关部门对古建筑进行改造,但是在改造过程中并未重视原有的样貌,商户的建造虽带来了利益,却破坏了辽西走廊的文化遗产;还有一种则是民众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缺失,随处可见的“到此一游”,垃圾乱丢,随地吐痰,无形之中使辽西走廊的非遗文化遭到了破坏。

(三)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

我们应将保护原则作为指导思想,要将原真性和可持续性保护原则放在首位,另外,官方对于辽西走廊的保护是除自然灾害以外最首要的保护措施,辽西走廊应从加强文化遗产的官方保护力度入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政府应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驾护航。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主要还在于人民群众。提高公众的素质和保护意识是保护非遗文化的有效手段,因此,辽西地区应提高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通过开座谈会、举办活动等手段使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深入人心,通过集体观看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影形成自发自觉的保护意识,旅游业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极大,所以避免文化遗产项目的旅游。同时,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应当给予重视。

结语

到这里我们了解了辽西走廊,更明确了对辽西走廊的保护,提高民众和相关部门的保护意识成为我们最容易做也最应该做的,旅游业的发展也应当以保护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首要前提,传承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

于富业.辽西走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06):16-21.

吕伟.“民族—文化走廊”——辽西走廊研究述评[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01):32-36.

刘敬华,王辉.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辽西走廊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4,26(01):55-60.

基金项目:2020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研究成果(L20BMZ002)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